1864年7月,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请,忠王李秀成在狱中洋洋洒洒写下数万言之《自述书》,对太平天国失败之原因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十误”。分别是: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曾立昌北援,秦日纲北援,林绍璋湘潭惨败,天京事变,翼王出走,主不问政务,封王太多,不用贤才,朝纲紊乱。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绝对之顶梁柱,忠王李秀成对天国之成败得失认识比较深刻,其“十误”算是精辟之总结。那么,太平天国灭亡之“十误”,去掉哪一项,可以确保太平天国取得胜利呢?当然,这是一个历史假设,大伙可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就笔者而言,“十误”中有一项很关键,若能去掉,可保胜利。
忠王李秀成眼中的“十误”,以天京事变作为分界线,可分成两部分。天京事变后,“五误”中不管去掉哪一项,都不可能取得胜利。也许大伙会说,让石达开主持政务,不要“滥封王”,陈玉成、李秀成等拼力死战,太平天国可以干掉满清,逆袭成功。非也,石达开主政时期,太平天国军事局势更糟糕,这也是他外出单干之重要原因,笔者在之前文章已经论述,在此不赘言。道理很简单,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最大麻烦出现了,即是拜上帝教信仰破产,军政统一指挥机构崩溃。杨秀清享有“天父传言”之权力,还可以“节制诸王”,是太平天国政权得以稳定之基石。洪、韦、石结成战略同盟诛杀东王,而不是将其软禁,本身就是个大错。要知道,为稳定人心,洪秀全不久就给杨秀清平反,还将第五子洪天佑过继给他。
可以说,天京事变后,无论去掉哪一“误”,太平天国都不会取得胜利。那么,如果去掉“天京事变”,可否推翻满清呢?答案是不一定,洪秀全没有绝对之把握推翻清朝,鹿死谁手未可知。因为,曾国藩湘系势力依然强大,与太平军处在相持阶段,且占据一定优势。天京事变前,湘军主要在湖北、江西征战,统帅分别是胡林翼、曾国藩。江西战场,曾国藩连续惨败,处在劣势。湖北战场,胡林翼重新铸造了湘军,并改变了战术,即是玩多兵种结合与“碉堡战术”;不再强攻城池,而是筑起高垒,挖掘长壕,利用绝对的水师、后勤优势与太平军打消耗战。此战术很成功,翼王石达开屡次增援武昌受阻,还被偷袭鲁家港大营就是证明。此时,说太平军一定能灭了湘军,并没事实依据。
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与清朝短期内谁都无法灭了谁,而是相持,都在打消耗战。再则,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列强炮轰广州城,并北上威胁天津、北京之安全。为了应对强大的太平军,清朝很可能提前对英法求和,并“借师助剿”,利用欧美势力对抗太平天国。所以,没有“天京事变”,洪、杨等也不一定能消灭对手。那么,剩下“四误”,去掉哪一项才行呢?林绍璋湘潭惨败可以忽略不计,不能将西征前期惨败之罪名扣在这“工科男”头上,武昌、田家镇丢失损失还更大。如此,就只剩下“三误”了,其实就是“一误”,就是不应该提前孤军深入北伐,消耗太平天国数万最精锐之老兵,以致引起连锁反映。能去掉这一“误”,太平天国也许能胜利,理由如下。
首先,西殿势力得以保存,东王杨秀清不敢过分嚣张,太平天国权力结构不会失衡,“天京事变”也不会出现。此次出兵北伐,基本都是西殿力量,也就是西王萧朝贵部下,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黄益芸等悍将,无不是萧朝贵麾下之猛人。萧朝贵是洪秀全妹夫,而洪宣娇(萧夫人)尚在,就意味着西殿势力还有一个坚强之核心,且效忠于天王。萧、杨平时矛盾不少,是死对头,时常暗中较劲。没有孤军北伐,西殿势力就不会被清军消灭在中原,林、李等悍将更不会殒命。如此,东王杨秀清就不会过于嚣张跋扈,也不会与其他诸侯王甚至天王公开冲突,动不动就玩“天父下凡”,杖责政敌,最终酿成天京事变,伤了元气。可以说,西殿势力之存在,是太平天国政局稳定之基石,不可或缺。
再则,林、李、吉、朱等悍将骁勇无敌,谋略出众,是夺取长江上游之最合适人选。西征初期,除胡以晃其余将领基本没啥军事经验,都是新手,包括副帅赖汉英,这也是西征第一阶段后期惨败之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孤军深入北伐,西征主力肯定就是林、李、吉等率领的西殿兵马。如此,湖北、湖南两省肯定会被西征军拿下,湘军也会被消灭于萌芽状态。要知道,此时湘军尚弱小,且不受朝廷待见,绿营系统还想将其吞并。此时,湘军遇上林、李率领的西征军,只能是被吊打,毫无胜算,不可能取得类似“湘潭大捷”之胜利,毕竟林凤祥、李开芳不是林绍璋。没了湘军,八旗、绿营就只能被虐,压根无法抵挡太平军,江南9省被纳入天国版图。此时,太平天国再全力北伐,咸丰皇帝只能跑回关外,提前结束清朝历史。
综上所述,李秀成眼中的“十误”,若是能去掉“北伐”这一项,太平天国将有望推翻清朝,将咸丰赶回东北老家。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欢迎留言。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