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达开一头扎到大渡河边时,其兵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过时的目标
石达开想过大渡河,是为了入川,在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
选定四川为进军方向,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当时的四川,既是大清的财赋重地,也是空虚之地。
1860年时,云南的李蓝起义军,本不过千人,攻入四川后,迅速发展到10万人,并一度有进逼成都的架势。
当时的石达开,怎么都比李蓝起义军要强得多了。
然而,时间不等人,5年过后,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在镇压李蓝起义期间,清政府已经加强了在四川的力量。
因此,清政府早已云集重兵,多方部署,以阻止石达开入川了。
此时的四川,已不是敌人的薄弱环节,而是重兵之地了。
执着地选择入川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这也注定了石达开失败的必然。
过气的军队
四川,已不是5年前的四川了;石达开的军队,也不是5年前的军队了。
5年前,在南安,石达开手下的“三江两湖人士”,多是太平军精锐,战斗力很强。
然而,5年蹉跎,无所作为,看不到前途的手下纷纷离开了石达开。
此时,石达开手下,表面上仍有号称10万的军队,但是,大多数是在广西、云南新收集的军队(主要是其他起义失败后的残部),他们的战斗力、军纪,都有很大的问题,更缺乏长途运动战的经验和能力。
在石达开运动于川滇一带时,已经出现了军纪混乱,掠夺百姓的事情。
过分“从容”的进军
紫打地,前阻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临老鸦漩,东南三峰耸立,隘口险仄。
此地,易进难退,在兵家中是典型的“绝地”。
在“绝地”,一旦受困,就插翅难飞了。
没事不要去“绝地”,去了就要赶紧过!
翼王何等英雄,自然深知这一点。
在此前的作战中,翼王声东击西,不费一兵一卒,直渡金沙江,直扑大渡河,其指挥可谓精彩绝伦。
因此,太平军初抵大渡河时,对岸尚无清军,而侧翼的松林河也不过200余土司兵。
当日,一部分侦察部队已经渡河了,就等大军过来了。
如果抓紧时间,继续进军,石达开仍有机会按照其设想,进取泸定,进入盆地。
这一停,就是三日。
有说法是:石达开喜得一子,十分高兴,“传令犒赏,休养三日”。
个人以为,翼王用兵一生,应当不至于如此昏庸。
所谓“休养三日”,应当是出于休整军队,编织竹筏的目的,以求一举渡河,加之河水暴涨,翼王认为“山水暴发,一二日可平也”,等待渡河条件的变化。
然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绝地一停就是三日,错失机会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身处“绝地”,就应该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过河!
不论是连夜强渡大渡河,还是夺取松林河,分兵泸定渡河,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显然,翼王虽智勇足备,但他对渡大渡河的危险认识不足,“过分从容”,以至坐失唯一的机遇。
三日后,水平,对岸的清军也到了,松林河的敌人兵力也加强了。
过期的政策
大渡河附近,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如果能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翼王或许还能支持,又或许真能全身而退(过河是不可能了)。
对于获得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太平军是有经验的。
翼王的办法是:与土司联络。保证过境“秋毫不犯”,许诺赠良马二匹,白金千两,并承诺“他年天国一统之后,定有加封”,否则“鸡犬不留”。
一句话:交个朋友,不交朋友就灭了你!
太平军强盛之时,这是一个不错的政策,然而,现在,这显然是“过期”的政策了。
交朋友?
这显然是一个“过期”的政策。
太平军将士,军纪已经混乱,在川滇边界,就有过不少劫掠行为。
直到今天,当地仍有不少同胞控诉翼王劫掠对他们的破坏。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呢?
许诺将来“定有加封”?
如果土司了解形势的话,应当知道:安庆已失,太平军没多少日子了,哪里还有什么“天国一统”的日子?
如果土司不了解形势,他应当知道:眼前这支军纪混乱、身处绝境的残兵,能有前途吗?
土司当然不会鸟石达开。
土司不鸟石达开,普通夷人群众更是敌视石达开。
陷入不利后,石达开曾抓当地夷人做向导。
然而,夷人群众宁死不当向导,石达开遂将200余名向导斩杀祭旗。
如此,翼王更是飞不出去了。
过早放弃
事已至此,翼王军团已陷入绝境。
然而,翼王毕竟仍拥有较强的兵力,拼死突围,纵然主力难逃,少许人马死战得脱还是可能的。
自古创业英雄,必有百折不挠的气质。
翼王想入川,与刘备比。
翼王造反,与李自成比。
需知,当年在潼关南原,李自成也被打个了精光,只带了18骑逃到商洛山中。
翼王如果依然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未必必然命丧于此。
然而,翼王及其属下却早早放弃了。
翼王的军师曹卧虎,投河自尽了。
翼王本人,则低估了斗争的残酷,对敌人抱有幻想。
因此,翼王早早放弃,试图“舍我一人,以全三军将士性命”,主动放下武器,自投清营。
结果,翼王本人不得保全,将士们也被清军屠戮了。
石达开确实是富有谋略,智勇双全的名将。
然而,败亡于大渡河,可谓必然。
70年后,我军要过大渡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了斗争形势,尤其洞悉了敌人内部矛盾后,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
而翼王要过大渡河,不但对当地土司立场不确定,对敌人也心存侥幸,在不利情况下,固执地要向强大敌人的统治地带发展。
由此来说,即便侥幸过了大渡河,翼王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何况···翼王完全不具备渡过大渡河的条件。
就军队而言,这支以新募士兵为主的军队,不但战斗力有限,军纪也混乱,不具备完成这种九死一生,“进出绝地”的能力。
就用兵而言,翼王对形势的危机认识不足,没有一往无前,克服一切困难前进的勇气,在稍有不利气象时莫名其妙地顿兵三日,坐失时机。
就政策而言,翼王不能真正争取当地夷人的支持,只是以财富诱惑、兵威威胁。结果,与当地夷人成为仇人,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困境。
就斗争意志而言,翼王已失去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早早放弃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