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板桥: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郑板桥: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艺天下 访问量:605 更新时间:2024/1/21 3:28:31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

郑變 仿文同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年间,扬州冒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他们被称为“扬州八怪”。这些人才华横溢,作风清高,各有各的怪癖。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怪在传奇。

郑板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这些赞颂他人品的传说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是人们之所以要把这些传说安在郑板桥身上,是因为他鲜明的个性:

他的狂、他的傲、他的正直、他的厚道。

郑變 墨兰 故宫博物院藏

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真好汉

康熙三十二年,郑板桥出生在鱼米之乡江苏兴化。

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老实本分,好读古书。从《尚书》中“燮友克友”一句获得灵感,为儿取名,单字燮,字克友,希望他今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

从后来的人生履历看,人如其名的说法,在郑板桥这儿,对了一半。

郑板桥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可谓身世悲苦。仕途也颇为坎坷,他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二十岁中秀才,四十岁中举人,四十五岁那年,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在家待业六年,才等到官职,却是穷乡僻壤的七品芝麻官。

但郑板桥没有抱怨命运的作弄,相反这激起他的傲气,他曾说: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真好汉!

这样的郑板桥更像是茫茫人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心中的那股傲气,与命运对撼,可爱又可敬。

郑變 兰竹石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郑板桥,有个毛病,爱骂人。正如他自己所说:

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

说话太直,脾气太坏,想说就说,想骂就骂。

但读过郑板桥家书,你才会知道,狂的背后还有仁,毒舌的背后却是厚道。

有一次,他在家里的旧书籍中翻到一样东西,那是先代家奴的卖身契约。

留下这么一张凭证,说不定会让后代子孙借此欺压对方,如果送还本人,恐怕会引起对方的羞惭之心。

出于这两点考虑,郑板桥当即在灯下将契约烧毁。

对于这件事,他在信里跟弟弟说:这点用心,既是为别人着想,也是为自己着想。

假若事事都要留一手,以便让别人入套,甚至让对方无法逃脱。这种做法只会为自己和子孙遭来祸害,他很不赞同。

郑變 华峰三祝图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道德经》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菜根谭》也说: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聪明反被聪明误,想算计别人的,最终将自己算计了进去。

郑板桥曾作一题画诗: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

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节有香有骨,为人耿介,待人厚道,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郑變 墨竹 浙江省博物馆藏

墓地好,不如心地好

雍正十二年,郑板桥四十岁,中了举人。

为了全力以赴第二年的会试,他孤身前往镇江焦山,在那闭门苦读。虽然环境清幽,远离尘俗琐碎,但在读书之余,还是会想一想生死之事。

他记得郝家庄有一块墓地,父亲在世时本打算买下来的,只因为发现其中有一座孤坟,后来只能作罢。

时隔经年,在对身后之事的思索下,郑板桥忽然记起这一茬。于是写信给表弟,询问这块墓地的情况。

郑變 五言诗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他在信中叮嘱表弟,如果这块墓地还没卖出,就前去购买,里面那座孤坟也要留下来,不能刨掉。

并且给子孙定下规矩,以后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在这座孤坟前面,要做到一视同仁,有饭有酒地祭扫一番。

他在这份信里,他与兄弟共勉:“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

作为一名古代文人,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下,郑板桥很是相信墓地风水那一套,但他在另一封写给表弟的信中,写有这样一句话:

墓地好,不如心地好。

郑變 节录怀素自叙诗 扬州博物馆藏

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也曾过了一段舒心得意的好日子。

乾隆九年,郑板桥五十二岁,在山东范县任职。

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各安其业,惹是生非的人少,鸡鸣狗盗的事也少。所以,平日在衙门,他经常能够得闲饮酒赏花,有了醉意,还会一边拍打桌子一边放声高歌。

这样的闲情逸致,相比后来在潍县“衙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真是不亦快哉!

相比工作上的清闲,更让郑板桥高兴的事情是,盼星星盼月亮,期盼多年,妾侍终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郑變 七言联 安徽省博物馆藏

老来得子,无限喜爱,但是没有因此对其放纵溺爱。因为工作调任的缘故,他将妻儿送回了兴化老家,儿子交于弟弟管教。

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关于子女教育,他说: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又说: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在信中,他建议弟弟,不可让孩子玩弄蚂蚁昆虫,万物有灵,都要爱护;不可让孩子去欺负奴仆家的子女,应当一样去爱惜;

饭后的各种果饼,不要让孩子吃独食,而应该让他学会分享……

做人厚道,怜悯弱者,是郑板桥的家风。

郑變行书七绝诗 扬州博物馆藏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郑板桥最为世人所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相传他任潍县知县时,堂弟寄来一封信,说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的归属和邻居闹到了县衙,希望他能函告兴化知县,以便赢得官司。

郑板桥立即回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因为退让,缓解了邻里间的矛盾,不再为墙基之事争执。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生是公平的,命运坎坷,却也给了他才华与心胸。

他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官场失意,让他大彻大悟:人生不如意常有,万事只求心安。

他说:

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这份旷达让他的晚年生活恬静而温馨,郑板桥在1765年冬雪纷飞时离开人世,享年72岁。

郑變 山顶妙香图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郑板桥生前自认为一生无一知己,又无一人不知己。

离世后,人们称他为“诗书画三绝”的怪才,“清廉天真”的好官,更是穷尽一生,才“难得糊涂”的老头。

他说,活得太清醒,凡事争个明白,容易烦恼;该糊涂时糊涂,该清醒时清醒。

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郑變 墨竹图 炎黄艺术馆藏

来源:十点读书

更多文章

  • 郑板桥:我的人生自61岁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怀素,小楷,郑板桥,黄庭坚,书法作品

    郑變 兰竹石 184cm×93cm 上海文物商店藏人生自61岁开始文/钱红莉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么一来,郑板

  • 这首诗毛主席、郑板桥、曾国藩都写过,可谓精彩纷呈,佳作迭出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郑板桥,曾国藩,毛主席,董其昌,草书

    唐诗宋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好多作品皆能张口即来,耳熟能详。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那鲜明的色彩,独特的意象,深厚的哲理,都能给人无尽的回味。这首诗很多大书法家都书写过。比如毛主席、郑板桥、曾国藩、光绪、董其昌等,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精彩纷呈,风格独具,如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争奇斗艳,一

  • 郑板桥:千秋不变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行书,画家,题款,郑板桥,兰竹石,书法作品

    郑板桥 墨竹图 179cm×95cm 1764 年 上海博物馆藏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郑板桥打油诗趣闻之二

    历史解密编辑:牛锅巴小钒标签:郑板桥,打油诗,庄稼,乡绅

    郑板桥(1693一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的“怪”颇有一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是含有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郑板桥的“怪”就是情系百姓

  • 郑板桥:兰花册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乾隆,举人,康熙,石涛,郑板桥,书法作品

    郑板桥 幽兰竹石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为何说郑板桥笔下的墨竹,把文人画推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郑板桥,墨竹图,兰竹图,画家,苏轼

    导语:郑板桥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他笔下的竹,是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既涵括了他所向往的精神能量,也承载了他“泽加于民”的抱负。《十笏茅斋竹石图》局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景致大都离不开梅、兰、竹、菊“四君子”

  • 名家名篇 | 郑板桥《坡公小品册》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郑板桥,坡公小品册,隶书,书法

    郑燮《坡公小品册》,纸本,纵29厘米,横18.2厘米。扬州博物馆藏。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

  • 书画联盟丨郑板桥的兰竹石画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草书,画家,书画,郑板桥,兰竹石画,书法作品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三丛兰花,浓墨写就兰叶,俊逸多姿;淡墨渲染兰花,清雅可人,花心用浓墨点出,般配着左下角的题诗:“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兰花的芳

  • 郑板桥罕见小楷,你怎么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郑板桥,小楷,书法,国画,画家,书画

    关于郑板桥,我们看得最多的,是他的竹子——和隶楷杂糅,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郑板桥书画全能,是个跨界高手。而独创“六分半书”,更能说明他的不走寻常路。当然,这种风格常常被认为有“牵强”之弊。但我们多看几幅他的书法,就能感到,这个人的风格一以贯之,十分自然。比如他的小楷,居然在方寸之间,也能整成乱

  • 郑板桥书法《满江红》, 波磔奇古神乎其神, 却被后人评乱石铺街

    历史解密编辑:李琳谈科技标签:行书,郑板桥,波磔奇,满江红,古典乐,书法作品

    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下清代的著名书法家郑板桥的书法字迹。郑板桥一生留下了无数的书法墨迹,优秀的笔墨作品数不胜数,质量也是经历过了时间的考验。小编今天和大家来聊一下郑板桥的《满江红》这一书法作品,此作被很多人形容为郑板桥的登封之作。郑板桥的这幅《满江红》真的神乎其神吗?至少有人就说,郑板桥这一行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