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西湖应该算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名胜了,无数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些诗词中,最经典的当属柳永的《望海潮》了。
据说当年金国的完颜亮便是看了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才起了南渡伐宋之心。
全词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片
柳永我们都知道,因宋仁宗的一句“且去填词”,而断了仕途生涯,从此流连烟花之地,游戏人间。
但其实在他成为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之前,和许多文人一样,汲汲于功名利禄。
这首词便是他的干谒之作。
他一直不得志,天涯漂泊,渴望得到赏识提拔。
后来他到了杭州一代,听说昔日的好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想去拜访。
可惜孙河门禁森严,他一直无法得见。
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望海潮》,央求当地有名的歌女,让她在孙河的宴会上吟唱这首词。
图片
果然孙河听了这首词后赞不绝口,忙问是何人所作。
歌女告诉他是柳永。
于是柳永这才见上了孙河,可惜孙河只是请他吃了一顿饭,便将其打发了,这也算是柳永生平一大憾事了。
词的上半阙写的是杭州的繁华景象。
前三句是对杭州总的概括。
杭州地处东南,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人才荟萃,财货云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所以钱塘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图片
前两句算是横向描写,概括了杭州的现状。
而后一句则算是纵向描写。
从古至今,写出了他自古繁华的历史,纵横交错,将杭州繁华的风貌写到了极致。
接着的三句是围绕“三吴都会”而写的。
高高低低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中,令人目不暇接。
“烟柳画桥”写的是街巷桥梁之美,“风帘翠幕”则是突出了房屋之雅,而“十万人家”表现出了都市的繁庶景象。
这里的“十万”自然是虚指,意在体现人口之众,就像杜甫的“城中十万户”。
图片
紧接着的三句描写是对“东南形胜”的补充。
钱塘江畔,直入云霄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汹涌澎湃的潮水卷起如霜似雪的浪花,广阔的江面一望无际。
这里词人只截取了钱塘江的景色,江岸郁郁葱葱,江潮波澜壮阔。
这样壮丽的景色与前文的“形胜”遥相呼应。
最后的三句极写杭州之繁华。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的珠宝玉石,家家户户的仓库堆满了绫罗绸缎,人人都在互相攀比豪奢。
这里前一句说的是杭州的商业贸易情况,而后一句写的是衣着服饰。
图片
从这两点就不难看出杭州的繁华,就像《武林旧事》所言,就是个“销金锅儿”,不管多少钱,在那里都能挥霍得一干二净。
词人这里极力描写杭州的物阜民丰,其实另有含义。
孙河是两浙转运使,所以词人这里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正是在孙河的治理下,杭州才会如此繁华,恭维奉承之意,不言而喻。
接着的下阕写的是西湖的美景。
开头三句写的是西湖的桂花与荷花。
西湖有里湖与外湖,重重叠叠,山青水碧,分外秀美。
秋天丹桂飘万里,夏日荷风送香气,令人沉醉。
图片
西湖的桂花历来出名,白居易曾说“山是月中寻桂子”。
而荷花更是备受文人青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人没有具体写西湖究竟有多美,只是列举了桂花与荷花这两种植物,便足以体现西湖之美,
难怪金国的完颜洪看后会心动。
接下来的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白天里,他们欢快地吹着笛子,到了晚上便划船采菱唱歌,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是嬉嬉笑笑的,好不快活。
正因人民如此欢乐,所以官员才能与民同乐。
图片
最后几句写的便是官员出游的盛大景象。
无数的士兵簇拥着巡查回来的长官,他们设宴游湖,听歌作词,赞赏着这壮丽的湖光山色。
只盼将来回朝廷述职时,可以将这美好的景致向朝中同僚们夸耀。
最后几句和上阙结尾一样,都有奉承的意味,“归去凤池”这是在祝愿他升官。
明明是谄媚之语,却能说的如此清新脱俗,也是高明至极。
全词写得极为华美,将杭州的湖光山色、人民安定富庶的生活、宋朝社会的繁荣景象写到了极致。
有一定的奉承之意,但也算是当时杭州的真实写照。
图片
他的这首词没有为他带来功名利禄,但却成了千古名作,身后留名也算是弥补了他生前的遗憾吧。
不知你觉得柳永这首词能否算是咏杭州的“诗词之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