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功稳进前二的吴玠为什么没能入选中兴四将?与死于好色有关?

论功稳进前二的吴玠为什么没能入选中兴四将?与死于好色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3554 更新时间:2024/1/30 15:25:22

南宋将领里面,如果说张俊刘光世等人有点名不副实,战功、作用没有名气大,那么吴玠恰恰相反,属于“名轻位重”,对朝廷社稷做出的贡献远远胜过他的名气,是可以与岳飞、韩世忠相提并论的人物,甚至犹有过之。

论战功

吴玠是第一个正面击败金人的南宋人,在岳飞崛起之前,他更是女真军最为忌惮的战场克星。

1128年,北宋灭亡第二年,金兵西渡黄河,大举入侵关陕,吴玠受命进占青溪岭,大破金军后乘胜追击三十里,“金人始有惮意”。这要比韩世忠的黄天荡一役早两年。

随后,金兵攻打延安府,吴玠攻敌所必救,率军东进攻打金兵巢穴,并一举收复华州。

青溪岭之战与收复华州的两场胜利,使吴玠受到了川陕宣抚使张浚的青睐,被提拔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

1130年,女真陕西主帅完颜娄室西进直逼潼关,吴玠奉命驻守彭原店,与来犯的金国名将完颜撒离喝狭路相逢。此役吴玠表现神勇,率军浴血奋战不退一步,女真人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却始终难以取胜,重压之下,身经百战的完颜撒离喝,竟然崩溃的嚎啕大哭,由此得了个“啼哭郎君”的耻辱外号。

这些对于吴玠来说还都是开胃小菜,他在军事上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富平之战后的另外三场荡气回肠的血战。

第一场是和尚原之战。和尚原是入川的门户,地势险要,金军先后两次发兵数万攻打,第二次甚至是金兀术亲督十万之众前来,目的就是攻入四川,迂回进攻江南。吴玠和弟弟吴璘在四面无援、仅有数千军卒的情况下,先是死守不退,又巧使计谋,掐断金军粮道,趁乱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金兀术身中流矢,上演了曹操割须断袍的一幕,“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于燕山。”

第二场是饶凤关之战。1133年,吴玠一夜奔袭三百里,驰援饶凤关,面对金军的疯狂进攻,宋军弓弩齐发,大石砸压,坚守了六个昼夜,金军堆尸如山,始终无法破城。后来有降兵给金军指路,绕到饶凤关后,前后夹击,吴玠才无奈撤退,金军进占饶凤关。不过因为粮道被吴玠所断,金军又弃关回撤,吴玠趁势掩杀,杀死金军盈万。

第三场仙人关大捷。1134年,金兀术率军10万进攻仙人关,吴玠率万人分隘据守,吴璘也率轻骑一万兼程赶来相助乃兄。金军势在必得,很多将领甚至把家眷都带来了。吴玠与吴璘不畏强敌,拒险死守,关上关下尸体密布,血流成河,宋军旗帜始终飘扬在关隘之上。金军长途跋涉,时间一长,疲惫不堪,宋军趁势攻出城外,重创金军。金军军心大乱,加上粮草不济,只能灰溜溜地撤军。

而反观中兴四将:张俊虽然治军比较严厉,部队也有一定的战斗力,曾多次击退金国扶持的伪齐军队,但其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功只有位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的柘皋之战,然而此役张俊并未直接参战,只是沾了部将王德的光。

张俊此人更像是一名政客,而非武将,这从他后来在高宗“释兵权”时勾结秦桧,陷害岳飞一事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光世则更加不堪,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多次逃跑行为,攻辽南京析津府时,私自撤退,坑惨队友,导致后来郭药师等人的反叛;赵构南逃时,刘光世面对500骑金兵,未作任何抵挡拦截,溃散渡江,这时他手下至少有3000兵士;绍兴六年,伪齐刘麟攻宋,刘光世惊惧,弃城出逃,在张浚的逼迫下才回兵应战……

刘光世的逃命本事在当时人尽皆知,甚至得了一个“长腿将军”的外号。另外,刘光世还经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军中奢靡之风盛行,因为善于“保存部队”,不少流寇、叛军都乐于投附其为部属,刘光世军也成为当时人数最多、战斗力却最差的军队之一。

韩世忠就要好上许多,个人操守方面,他一生坚定抗战,是当时少数几个公开为岳飞鸣冤的人之一,是一个真性情的好将领。战功方面,他不仅多次救赵构于危难之中,更是有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这样的代表作。他对中国传统偷袭作战,声东击西等战略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军纪更是仅次于岳家军。

但他的王牌是水军,最擅长的也不是指挥大规模集团军,而是率领小部队作战,这一点是远比不上镇守川蜀十数年的吴玠的。

只有岳飞能稳压吴玠一头。吴玠一生只打防守战,而岳飞是南宋唯一一位能指挥大集团骑兵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将领,而且他对于步兵克制骑兵的战术运用,也堪称一代宗师。另外岳飞是历史中少有的军事全才,无论是战略战术、后勤补养,他都得心应手,难怪后世将杜撰的“武穆遗书”吹得神乎其神,金军面对如此对手,也只能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了。

中兴十三功中,张俊柘皋据其一,韩世忠大仪镇据其一,只有吴玠杀金坪、和尚原据其二,论战功,吴玠在南宋初抗金名将中稳居前二,仅次于岳飞。

论作用

如果单论对宋金战局的影响,吴玠在南渡诸将中是居首位的。

吴玠在川陕地区与金军对抗近10年,不仅有力牵制了金兵主力,其在战斗中展露出的强大实力,更是对金军形成了有力威慑,使其难以全力南下,而且堵住了金兵入蜀之路,使得金兵难以进入四川,避免了南宋经受来自侧翼的重大威胁。

除了军事上的威慑,吴玠还在川蜀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史料记载,吴玠在川陕九州共开发了60多所农庄,850多顷耕田,每年收获粮食近20万石,不仅顽强地在川陕甘一线扎下根来,还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给南宋朝廷减轻了极大的负担。

可以预料,如果没有吴玠在川陕甘一线的牵制阻击,让金兵集中全部主力倾巢南下,或者从四川打开突破口,顺流东下,以南宋初年军队的战斗力,很难予以支撑。而南明正是吃了这样的大亏,使得清军毫无顾忌调集主力全力南下,最终难以支撑长久。因此吴阶在川陕甘一线坚持抗金,对于南宋能在江南维持生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这点上来说,吴阶的功劳比岳飞还大。

对于吴玠的贡献,赵构也是心知肚明,他曾亲笔写信给吴玠说:“朕只遗憾相隔遥远,“不得拊卿之背也”。宋史也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吴玠死后,赵构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少师,并下诏在仙人关为吴玠立庙。宋孝宗即位后追封吴玠为涪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与鄂王岳飞、蕲王韩世忠、鄜王刘光世、循王张俊、和王杨沂中、信王吴璘共享后世荣光。

吴玠护川陕、岳飞御荆襄,一个强于守而一个善于攻,如利矛厚盾在东西两线交相辉映,联袂构筑了使金人闻风丧胆、望而却步,南宋百年最坚固的防线。

然而吴玠的成就如此之大,却无缘中兴四将,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四点:

一、名气远逊于成就

吴玠长期镇守边疆,后来又长期扼守四川要地,没有多少机会入京,既难入皇帝法眼,也很少进入百姓视线,后人虽然也声称吴玠能够与岳飞齐名,但在人们心中的识别度确实较低。

《宋史》虽然对他的评价相当之高:“玠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

但中兴四将之说源于宋朝的一幅《中兴四将图》(作者不详,一说刘松年,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全身立像),并非出自于正史,因此类似于吴玠、吴璘、刘琦、王彦等宋史赞誉有加的名将都没能入围,而那两位反而忝列其中,这可能就是不同人不同命吧!

二、官位较低

虽然吴玠在保住川蜀地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毕竟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络较少,其战略地位远不能与长江中下游相比,特别是对于一心偏安的赵构来说,无切肤之痛,自然不会得到过多的宠信与重视,这也导致吴玠与中兴四将相比官位较低。

刘光世是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首都军区司令,张俊是枢密使相当于加强版的国防部长,韩世忠也干过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而吴玠最高的官职也仅是四川宣抚副使,临死前才升为正使,相当于副省长而已。另外,吴玠一直有赖张浚(不是中兴四将中的张俊)提拔,张是他在朝中的靠山,其功绩也多被张所攫取。这有点像粟裕,功劳大,但资历浅,职位低。

三、地位相当于藩镇

虽然吴玠兄弟和子代对宋廷都忠心不二,但吴家在川蜀的地位相当于藩镇。

绍兴元年,吴玠、吴璘在和尚原与中央的联系被切断,部下曾欲献主将投降,被吴玠用忠义感化,并与众将歃血为盟。

战后,吴氏兄弟在蜀中打理军机、整顿财务和修理农事,在当地不仅有兵权和人事权,还有部分民事和财政权。另外蜀地靠近青藏高原,吴玠也因此私设互市,就近获得良马。而南宋整体缺少骑兵,为战马发愁的朝廷也不得不依赖吴家。

当地百姓也对吴氏非常拥护,吴氏实际上已经被宋廷视作盘踞地方的军事实力派。

这从宋廷对吴氏的态度上就能看出一二。

整个南宋官场对吴家颇为客气。张浚对吴玠一力提拔,既源于欣赏,更在于结盟;后来吴玠参与害死曲端,生活上也有缺点,但宋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做任何处罚;吴璘晚年与沈介不和,朝廷不但拒绝吴璘退休的请求,还派太子看望吴璘,封官受赏。孝宗也对吴璘极尽荣宠;后来吴璘之子吴挺、以及叛宋的吴曦也受到皇帝宠爱,曾被越级提拔。

而吴家的实力和势力足以使宋廷在川陕问题上迁就吴氏。南宋西线战事先由张浚负责,其后就一直是吴玠,宋廷虽然未加援助,但也没有掣肘,从一定程度上算,吴家与南宋可以说是战略同盟关系。

川蜀百姓对此当然没有太多意见,但对于宋廷高层,以及那些标榜正统的士大夫来说,难免微词。

四、死因被贴上了“黑标签”

吴玠死得太早,绍兴九年去世,年仅四十七岁,比中兴四将中死得最早的岳飞还上早三四年。

另外吴玠颇好女色,最终的早逝也跟女人有关,史称其“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

吴玠英年早逝,有虎头而没有虎尾。这应该也是他未入“中兴四将”的原因之一。

正如袁腾飞在《百家讲坛》中所说:“中兴四将中应该有吴玠,吴玠的武功要高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当与岳飞属伯仲之间。吴玠祖孙三代镇守四川,没能列入四将之中确实是件怪事。”

更多文章

  • 抗金英雄吴玠:川陕战场的支柱,一筐柑橘就震住了金人数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吴玠,大军,宋军,王彦,金军,抗金英雄,川陕战场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十二月,金军对四川展开进攻。此次主持进攻的金军统帅不是完颜宗弼,也不是完颜没立,而是天下闻名的“啼哭郎君”撤离喝。彭原店一战,撤离喝被吴玠打得满地找牙,以至放声啼哭。从此以后,他患上了一种病——“恐吴症”。陈仓、褒斜、搅骆、子午、库谷、武关六道,道道通蜀。其中陈仓要道最

  • 全史人物评鉴-吴玠 字晋卿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吴玠,晋卿,金人,兀术,张浚,曲端,节度使

    吴玠字晋卿吴玠(1093年-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父亲吴扆为军校,母亲刘氏,生二子吴玠、吴璘。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吴玠少时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未冠,以良家子隶泾原军。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参与平定方腊之乱和河北群盗,累功权泾原第十

  • 吴玠血战和尚塬,让骄狂金军领教了“弱宋羸军”的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吴玠,金军,宋军,完颜宗弼,金人

    和尚塬位于今天的陕西宝鸡以南, 大散关以东,该地山势险峻,山谷路狭逼仄,怪石嶙峋,马匹不能通过,是遏制金军骑兵由陕入蜀的绝佳地形。宋军在富平战役中被金军挫败后,被迫转移战线,以退保西蜀。名将吴玠收集溃兵数千人,退至和尚塬一带,他见该地易守难攻,不利于金军骑兵大规模作战,便在此结寨坚守,还派人到处搜

  • 仙人关和尚原神臂弓对决铁浮屠吴玠啮臂出血金兀术割须不弃袍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吴玠,金兀术,神臂弓,仙人关,宋军,兀术

    提起抗金名将,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也很有名,但是另两位名将吴玠与刘子羽却很少有人提及,而被绍兴十年宋朝大加表彰的明州、大仪镇、和尚原与仙人关四役(后与另九次战役合称十三处战功)却几乎被人遗忘,特别是仙人关、和尚原之战,那是真正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胜,斩首金兵的数量甚至超过了

  • 吴玠:战功不输岳飞的名将为何籍籍无名,原来是被黑拜倒石榴裙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吴玠,岳飞,金兵,宋朝,声乐,韩世忠,刘光世,书法家,古典乐

    吴玠:陇原有名将,建功在巴蜀提起南宋抗金,史书所载有个所谓的“中兴四将”,其实除了岳飞及韩世忠,那张俊和刘光世几无人知晓,而韩世忠除了那先胜后败的黄天荡,怕也没几次能提得起的象样战绩,至于那贪财的张俊和跑腿将军刘光世,实在是可惜了这中兴好词了。这个名单历来就是饱受争议,无论是战功还是消灭金兵的数量,

  • 蜀中战神吴玠:西线百年第一人,仅凭一己之力,力保南宋半壁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雪滿長安道标签:吴玠,金人,宋军,张浚,金兵,韩世忠,完颜宗弼

    如果要在南宋初年所有的抗金名将中,找出一位能够与战神岳飞相提并论的人物,答案可能不是大家所熟知、威名赫赫的韩世忠,而是相对来说知名度要逊色不少的“蜀中神盾”吴玠。吴玠究竟是谁,竟能与岳飞比肩?富平兵败之际,关陕要地全失,金军趁势南下,四川岌岌可危,是他领数千孤军扼守和尚原,大败十万女真铁骑,使蜀地转

  • 铁血和尚原:蜀中战神吴玠用数千残兵,打破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历史解密编辑:雪滿長安道标签:吴玠,完颜宗弼,金人,宋军,张浚,金兵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建炎四年(1130)九月,为阻止金国攻陕入川,继而迂回灭宋的战略企图,当时南宋川陕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集结泾原、环庆、熙河、秦凤、永兴五路大军,步骑共计十八万兵马,在关中富平地区与金军展开决战。然而,以“富庶太平”而得名的富平,并没有给困境中的南宋带来

  • 西夏李元昊有雄才大略,但他生性暴戾,让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元昊,西夏,皇帝,延安,元昊,夏景宗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历史评价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也的确如此,他称帝以后,设百官、整服仪、拓疆域、定军制等等,一大堆拿得出手的政绩举措,一举奠定宋、辽、夏三足鼎立局面。但这位皇帝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也导致了其注定是悲剧的一生。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可称帝之前,他却特别不开心,臣工们都不同

  • 李元昊,赵元昊,嵬名囊霄,西夏开国皇帝到底叫啥名?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元昊,赵元昊,元昊,皇帝,西夏,宋太宗

    提到大夏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嵬名囊霄,可能很多人都会懵圈,这哥们儿是谁呀?但要是换成夏景宗李元昊,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你说这个抖M啊!的确,李元昊的知名度能把嵬名囊霄甩出八条街去,很多人都知道西夏开国皇帝就叫李元昊,却不知道他还叫赵元昊、嵬名囊霄。今天,就专门来说说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姓名

  • 历史:李元昊爆发宋夏之战的背景,李元昊为什么策划宋夏陕西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远古鹿璃标签:西夏,王朝,战争,李元昊,宋夏之战,宋夏陕西之战

    李元昊爆发宋夏之战的背景李元昊荣登帝王宝座之后,按照常理其应该像古代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建国帝王一样,推行减轻徭役,实施降低赋税,与民安居乐业的国策,将治国的重心转移到西夏疆域内的江山社稷的国务政事上。但是,李元昊却恰恰相反莫得选择这样的政策路线。却是随即策动了一场又一场的宋夏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