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郎杨延辉在杨家将中算是比较幸运的角色,他并没有像其它兄弟那样战死沙场,而是完整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杨延辉在杨家将里面的故事不多,其中以"四郎探母"的段落最为著名,被改编成了评书、戏剧和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这出戏的出名并非因为杨延辉的武勇和英雄,而是作为儿子的孝道,因此受到崇尚仁孝的儒家学者的推崇。然而绝大多数推崇者并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并不是什么英雄好汉,而是辅佐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汉人宰相韩延徽。而他的一生却是争议不断,甚至被打到汉奸的耻辱柱上。
与四大名著不同,杨家将改编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对故事定型,因此对于其中的段落就没有固定的情节。每一次杨家将的演出,因为编剧、剧班、演员等的不同,杨家将的故事也大不一样,杨四郎的故事也是如此。四郎探母虽然是很早就有的故事,但在各种表演中对故事情节的阐述却大不相同。杨四郎名叫杨延辉,是杨家将创始人杨继业的第四个儿子。按照有的版本表演,他是东京城里出名的美男子,是官宦人家千金大小姐的梦中情郎。而在父亲杨继业眼中,杨延辉是个离经叛道的儿子,与其它兄弟们不太合得来。
杨家将起于五代十国时的麟州杨氏,杨继业的父亲杨信便是麟州刺史。这是中国北方边境胡汉杂居的军事贵族集团,他们以家族子弟成军,长期驻扎在边境线上低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由于当时中原陷入诸侯混战的乱局,杨氏为了自保成为墙头草,在北汉、契丹、后汉、后周等多方势力之间摇摆。杨继业是以质子的身份进入北汉朝廷的,由于作战勇猛,精于军事,被北汉皇帝刘崇收为养子。而杨家将便是杨继业利用北汉政治和军事资源,在麟州杨氏以外建立的一只私军。这只军队纵横北方边境,数次击败辽国南下大军,被称为杨无敌。
杨延辉作为杨家将的一员,故事中是父亲杨继业的左膀右臂之一,随着父亲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故事中说到杨家将必然讲到杨家七子,其中杨延辉便是必不可少的一员。在杨家将兵败金沙滩的故事中,杨继业战死,杨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杨继业七个儿子也相继失散,有的战死,有的败逃,而杨延辉则被辽军俘获。然后杨延辉被辽军献给萧太后请功,而可杨延辉宁死不降,甚至当面大骂萧太后。萧太后看重杨延辉一表人才,武艺卓绝,便将其招为驸马,配给琼娥公主。
后来杨家将奉旨伐辽,杨延昭和佘太君领兵到了宋辽边境。杨延辉听说后向琼娥公主求情,希望能够过关见见母亲。琼娥公主便协助杨延辉从萧太后出骗得出关令箭,潜出辽国关卡,去宋朝军营见年迈的佘太君。事后杨延辉回到辽国,事情被萧太后发现,要被处斩。幸好琼娥公主求情,才保下杨延辉一命。杨延辉的结局一般认为是两个,隐居辽国或者在大宋郁郁而终。这是由不同版本的杨家将故事决定的。隐居辽国是保全了杨延辉对琼娥公主的夫妻之情,而在大宋郁郁而终则有着为国牺牲家庭的味道。
杨延辉这种在两个敌国之间互相徘徊的身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而这些人都因尴尬的地位,活得并不如意。杨延辉在忠于国家、孝顺母亲和夫妻情义上存在矛盾,想来活得也非常郁闷。倒是他的历史原型韩延徽却活得非常滋润,成为辽国宰相,三朝元老。虽然韩延徽的人生也在后世被人诟病,但在那个中原混乱的特殊年代,说他为汉奸显得有些牵强。而且韩延徽与杨延辉不同,他偷偷逃回中原看望母亲,却没有受到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责罚。反而对于韩延徽的回归耶律阿保机更加看重,对其加官进爵。
韩延徽本是唐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部下,被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派去契丹请求外援。唐末时期藩镇割据,中原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野心勃勃的刘守光囚禁了父亲刘仁恭,自立为卢龙节度使。由于这是犯上作乱的事情,所以他怕周围的其它节度使和军阀借机讨伐他(如晋王李克用),于是派出了韩延徽去契丹求援兵。韩延徽到了契丹后,因不向耶律阿保机行跪拜礼而获罪,被发配去养马。后来耶律阿保机在皇后述律平的劝说下赦免了韩延徽,并亲自召见了他。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韩延徽顺势加入了契丹,成为耶律阿保机的谋士。
韩延徽加入契丹后很快发挥出强大的能力,帮助耶律阿保机平定了周边的室韦、党项等部落,又攻下了渤海国,成为契丹重要的智囊。他不仅在军事上成为耶律阿保机的助手,在民政上也推动了契丹民族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契丹成游牧民族变成了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这便是辽国。他把契丹人在征战过程中掳掠的汉人集中起来,建立了城池,采用胡汉分治的方法管理,这让辽国从原来的部落形态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帝国。辽国也经过一系列改革后不断强大,尤其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进入第一个巅峰。
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韩延徽曾经思乡而逃回中原看望母亲。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李存勖就想将韩延徽留下来。但是他的掌书记王缄嫉妒韩延徽的才能,使得韩延徽不敢留在后唐。于是韩延徽向李存勖请求去幽州看望母亲,然后借机返回了辽国。耶律阿保机本来以为逃回中原的韩延徽不再返回契丹,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他不但没有怪罪韩延徽,还高兴的对他大加赞赏,然后加官进爵,使其成为辽国中枢决断的重要人物。此后韩延徽历经辽国三朝,成为三朝宰相,为辽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韩延徽作为汉人,为契丹族宰相,这显然是有些问题的。在古代,尤其是金宋、宋元、明清等民族矛盾冲突激烈的时代,他很多时候被人在汉奸与否的问题上讨论。尽管韩延徽在辽国执政时,大力的推广汉化事业,促进汉人和契丹之间的和平。但这些都不能改编他为外族效命的事实,所以备受争议。在我看来,汉奸与否的核心是在于是否出卖汉族的利益。从这个标准看,韩延徽算不上汉奸。他作为汉人,在契丹和汉族冲突时,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态度甚至让辽太宗耶律德光不喜。这比起主动卖国的秦桧、洪承畴等人好太多了。况且韩延徽推动的辽国汉化的改革让契丹人汉化成了汉人,也从根本上消灭了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