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把辞职当时尚,圣人朱熹动不动就辞职,他真的安贫守道不爱做官?》讲了朱熹的为官之道,现在我们来看看朱熹政敌所列的朱熹十九项“罪状”是否属实,他真的纳尼为妾,做出“公公扒灰”的丑事吗?还是只是政敌诬陷,败坏他名声
韩赵党争
朱熹政敌为什么弹劾朱熹,得从赵汝愚和韩侂胄的党争讲起。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驾崩,素有精神疾病、又惧内的儿子宋光宗担心是骗局,执意不去主持丧礼。此时的宋光宗荒废朝政,宰相刘正又想独揽大权,朝堂上下人心浮动。
赵汝愚便秘密联合外戚韩侂胄发动政变,由皇太后(韩侂胄姑姑)宣布光宗退位,扶持皇子赵扩继位,是为宋宁宗。这起发生在绍熙年间的赵氏内部禅让事件,史称“绍熙内禅”。
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从此争权夺利,嫌隙日深,“庆元党禁”一触即发。
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韩侂胄掌握朝中大权。
失去了赵汝愚这个保护伞,朱熹此前又说过韩侂胄的不是,知道自己无法在朝廷立足,便以有病为由请辞,但宋宁宗没有同意。
此时韩侂胄开始清除赵汝愚余党,朱熹算得上赵党的精神领袖,自然首当其冲。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奏弹劾朱熹,列举了十九项罪状。
细数朱熹罪状
根据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奏折中所列的六大罪状有“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怨望朝廷”“害于风教”,在六大罪状后面还列举了十三项朱熹的罪状,如“纳尼为妾”“冢妇(嫡长子之妻)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匿藏赦书而断徒刑者甚多”“搜古书而妄行经界”“为浙东提举,则多发朝廷赈济钱粮,尽与其徒而不及百姓”“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开门授徒,必引富室子弟,以责其束脩之厚”……
叶绍翁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作者,他尊朱熹为宗,这里只是如实记录了奏章的内容,并无污蔑朱熹之意。
其中“不孝其亲”,是指朱熹用粗茶淡饭待母,连只鸡都舍不得杀给母亲吃。宋代极为重视孝道,朱熹作为人子不好好侍养母亲,因此被列为第一大罪状。此罪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好说。毕竟朱熹讲究“存天理,灭人欲”,以粗茶淡饭践行自己理念,博取勤俭名声,也未可知。只是他老母亲受不了,才去跟邻里抱怨。
“不敬于君”,是说朱熹在宋孝宗时,“屡被召命,偃蹇不行,及监司郡守,或有招致,则趣驾以往”。这一条根据正史和我前面分析的文章,属实可信。
“不忠于国”,是说宋孝宗大行,朝堂上下都认为宋孝宗应葬于会稽,而朱熹持异议,加上朱熹妄议庙制,因此被认为“不忠于国”。正史中有记载朱熹妄议庙制,这条基本属实。
“玩侮朝廷”,是说朱熹“以职名而受恩数而却辞职名”,以朱熹一言不合就辞职的尿性,这条也属实,只是所加之罪过重了。
“怨望朝廷”是说赵汝愚死后,朱熹对朝廷心怀怨恨。这属于赵汝愚和韩侂胄争斗的后果,所以其政敌想当然地补上这一条罪状。
“害于风教”是说朱熹看上一块侯王级别的风水宝地,为此大动干戈巧取豪夺。
后面还列了十三项罪状,包括朱熹贪人钱财、家风败坏、滥用刑法、欺名盗世等,针对的是他个人违背伦理道德的作风。其中最受争议和津津乐道的两项罪名,就是朱熹“纳尼为妾”和“公公扒灰”的罪行,毕竟他被认为是“万世仁义礼乐之宗主”,这两项罪名最能打脸,撕毁他伪善的面具。
比如“纳尼为妾”的罪名,有人为其辩解,称朱熹19岁任同安主簿时,禁止女性出家为尼,所以拿此污蔑。朱熹是否纳尼为妾,其实与他同时代的人最清楚不过了。而且这种事情,朝廷派人他家查验一下,就一清二楚了,用不着污蔑。
“公公扒灰”是指朱熹的儿媳妇守寡期间竟然怀孕,所以认为是朱熹所为。当然也有人辩解称,儿媳妇怀孕只是儿媳妇红杏出墙,更有可能是跟下人勾三搭四,怎么能赖在朱熹身上?但不管是不是朱熹所为,这种事情出在朱熹家中,其家风败坏则是毋庸置疑的。
宋宁宗的处理
宋宁宗对朱熹还是非常尊重的,赵汝愚被贬逐后,朱熹提出辞职,宋宁宗下诏说:“辞职谢事,非朕优贤之意,依旧祕阁修撰。”
宋代历来尊重文人,尤其对当世大儒。虽然在韩侂胄掌权下,奏章所列朱熹十余项罪状是为了清除异己,不过以宋宁宗对朱熹的尊重,断不会允许随意诬陷,毕竟助长这种随意诬陷的风气,打击的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
但是宋宁宗为什么在朱熹“乞赐睿断”后还是下诏免了朱熹的职务?这表示朝廷几乎承认了朱熹的罪行。
朱熹为此先后写了《落职罢宫祠谢表》和《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其中有说“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意思是想必朝廷已经考察核实过了,那我即使受到放逐也无憾。
朱熹是礼仪宗主,当然不会明面承认这些罪行,只是既然朝廷认定了,他也就无话可说。
而对于朱熹,宋宁宗处理还是比较温和的,只是免去他的职务,让他仍居散官。
朱熹一向擅于经营自己的名声,但奏章中前面所列的六大罪状,基本属实。至于后面所列的关于朱熹个人作风的十三项罪状,要一条条去核实,只有他的同僚和与他同时代的人才能验证。
但从朱熹的仕途来看,他作为当世第一大儒,在宋孝宗时最高职务是直秘阁。即使到宋宁宗时期,他作为赵党的精神领袖,在赵汝愚的力荐下,也只是获得了待制的职位,连直学士、学士也不是。宋朝是历史上最终文人士大夫的朝代,但皇帝始终没有把朱熹当作身边人,否则至少也会给他一个翰林学士。
这是为何?多半是他的德行不高,德不符位。作为党争的牺牲品,奏章中所列的罪行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绝非空穴来风。
正史可信度有几分?
正史中把朱熹标榜成“圣人”,但可信度有几分?理学思想在南宋后期彻底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统治者发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理论对愚民、驯服百姓极为有效,便大力推崇朱熹思想,后面的元明清更是尊朱熹为宗。后世的儒家都是朱熹的徒子徒孙,当然要捧朱熹的臭脚,难道说朱熹道德败坏来打自己脸吗?
历史上凡是得罪过名儒的,名声都不好。韩侂胄虽然是一个权臣,但他作为主战抗金的领袖,追封岳飞、削去秦桧爵位,为南宋还是做过不少积极的贡献。只是因为“庆元党禁”,将朱熹理学视为“伪学”,加上又是儒家最为痛恨的外戚,被正史列为“奸臣”,与秦桧、贾似道等人并列。
也就是说凡是跟儒家作对的,在正史上全是坏人。从这一点来说,正史远不如野史可信。
只可惜韩侂胄不是跟岳飞、韩世忠一个时代,手下无得力大将,以至于抗金失败;只可惜韩侂胄当权时间太短,没有把理学这个怪胎连根拔起。只能说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孔孟之后,儒家道统就开始演变,荀子是儒道法的结合体。汉代开始,儒家成了统治者的工具,逐渐向怪胎变异。到了宋代,在张载、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的演变升级下,理学这个超级怪胎诞生。鲁迅评价朱熹这样的人,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牢骚男盗女娼”,在《狂人日记》中痛斥理学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理学桎梏了国人一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无法肃清和摆脱其恶劣影响,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吃人的理学和礼教”诞生了。
把辞职当时尚,圣人朱熹动不动就辞职,他真的安贫守道不爱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