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2年,一个从福建崇安县城来的年轻人在杭州停住了脚步。欣赏着眼前这见所未见的繁华与艳丽,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很快就被当时歌姬广为传唱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初露头角这个年轻人就是柳永,《望海潮》是他描写杭州美景非常著名的一首词:“东南形胜”点明了杭州位于东南要冲之地,位置重要却又风景优美,“三吴”泛指现在的江浙部分地区,“钱塘”即杭州。前三句描写杭州的重要位置后,接下来就对杭州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进行了细致描写。关于这首词,还有个传说。据说后来的金主完颜亮看到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对这样的美景艳羡不已,于是决定南下攻宋。这首词虽然读起来很美,词风颇为柔美华丽,不过很显然这并不是柳永词作中最成熟、最经典的一首,只是单纯写景之词,多多少少还显得有几分稚嫩。柳永这时候还很年轻,不过18岁,虽然词作还没有达到他后来作品的高度,但是一经歌姬传唱,立即惊动四座。
可能柳永所期待的并不只是一顿饭,不过以当时孙知州混迹官场多年练就的眼光和城府来看,绝对不会只因为一首词就给柳永一官半职的。欢景流连柳永虽然没有遂了自己的心愿,不过他见杭州风景如此优美,都市繁华远远超过他之前所有的想象,于是决定暂时不去参加考试,先在杭州住一段时间再说。这一举动,可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柳大词人就是这么率性。在杭州住下来后,柳永游览形胜之地,沉醉于听歌买笑,很是荒唐了一阵子。在杭州晃荡了几年之后,1008年,柳永终于玩够了,这才决定离开杭州,赶赴京城去参加科举。
当头一棒在杭州见惯了旖旎风光的柳永,没想到此去京城沿途见到的风光更令人心旷神怡。一路崇山峻岭,北国风光,似乎就是为了激发年轻人心中斗志的。而千年古都开封,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更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承平气象,这里的无限风情又远非江南杭州可比。所有这些,都使年轻的柳永心情激荡,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势必能够蟾宫夺桂,高中魁首。可是,再优美的流行歌曲,都不能用来当作定国安邦之计。虽然柳永在考场之上奋笔疾书,下笔千言,文字洋洋洒洒好似永不枯竭的长江之水,自认为才情高绝无人能够匹敌。可是,如此自信满满的柳永居然初试落第了。
简直是羞煞、气煞人啊!柳永的气愤简直无以复加,于是狂挥笔墨,在词中表达自己难对人言的牢骚和愤慨: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看上阕还是很有气魄的,认为这次落第只不过是自己“偶然”地没中状元而已;“明代暂遗贤”这句挺可气的,他觉得这次没考中不是自己的损失,而是号称“明代”的这个时代失去了自己这个大贤才;然后把自己夸成“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语气颇为狂傲。老兄,家中还有贤妻,“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可还记得吗?最后一句很拧巴,明明自己满腔豪情壮志,意在高登金榜,却因为在现实中碰了这一下子,于是说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好像来这样的地方消磨,是自己迫不得已、不得不忍耐的,压根儿打心眼里就不情愿!接连落第拧巴的人,总是要让现实给慢慢捋顺了的,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如何煎熬,如何痛苦。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科考,又落第了。--明代又遗贤。1018年,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再次落第,他的大哥柳三复反倒考中了。--明代又又遗贤。1024年,柳永第四次参加科考,又落第了。--明代又又又遗贤。关于柳永的第四次科考,有中榜一说,然后榜单拿到宋仁宗跟前,宋仁宗对柳永之前写的《鹤冲天》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很是计较,于是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柳永的名字抹去了。于是从此柳永自嘲“奉旨填词”。
不过这事好像经不起推敲,宋仁宗赵祯出生于1010年,1024年也就14岁,14岁的人能有多强烈的好恶呢?更何况当时掌管朝政的是刘太后。姑妄听之,姑妄信之,或者疑之。不过总之柳永是落第了。填词为生这一年柳永已经40岁了,不再是那个轻狂少年,接连几次的打击让他愤懑又颓丧,一怒之下离开了开封,自此填词为生。柳永被后世称作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词中,他首次使用的词牌达一百多个。柳永作词,语言通俗易懂,常以口语入词,作品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传诵,“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词的内容以爱情、都市风光、羁旅行役为主,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词最为人们传诵不已,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
暮年及第1034年,宋仁宗亲政的第二年,特开恩科,以招揽以往未能入选的人才,柳永闻讯后立即和二哥柳三接赶往京城,两个人同时考中了进士。此时柳永已经50岁了。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柳永所授官职并不高,担任睦州团练推官,后来调到余杭县担任县令,历任盐监、判官等职。
能作婉约词,必有柔软心,在地方上担任官职的柳永很能体会民生疾苦,政声很好,有“名宦”之誉。担任盐监期间,亲眼看到了盐工们的辛苦劳作之后,柳永写下了大气磅礴的《煮海歌》。在诗歌之中,他细致而深刻地描绘了盐工艰苦繁复的劳作,满怀悲悯,笔调悲怆而激昂,一改之前诗词的缠绵绮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