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船到桥头PLUS 访问量:2053 更新时间:2023/12/9 13:05:45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

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

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咏……

但是,有一位英雄,在扬州人心目中的形象很是模糊,他坚贞不屈,皇帝都投降了,他却誓死不降,最终是城破被俘,慷慨就义,他就是民族英雄李庭芝。

要说中国的民族英雄的前三位,岳飞和文天祥定是首屈之人,接下来,肯定是史可法,他因坚守扬州,同满人血战而殉国,后被葬于桃花岭。

李庭芝可以说同史可法如出一辙,而且,更为壮烈、更为坚决,史可法对多铎和多尔衮的劝降,还不失体面地写了《复多尔衮书》,而李庭芝则是直接斩使撕书,而且,在已降元人的谢太后及宋恭帝作书招降时,亦坚决地一口回绝。

史载,已经投降元朝的谢太后下诏谕降,庭芝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之慷慨壮语严词驳回。

要说当时的国势已经糜烂,蒙古人刀锋指处,望风而降者多多,而都城临安失陷,主政的谢太后同小皇帝降元后,虽有陆秀夫和江万载等一众人,另立一孩童为帝,出逃海上,但明眼人都知道,大宋朝的亡国已是不争这事实了。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在坚持,如文天祥,几起几落,坚忍不拔,散尽家财,招募兵勇,誓死抗争;如四川钓鱼城的将士们,凭险据守,一直到崖山战后,在忽必烈保证不杀一个的前提下方才放下武器,而36位将军则全部自杀殉国;而李庭芝正是这坚持中的一员。

国家已亡,皇帝诏你投降不听,这个我不知道是忠还是不忠,但抗命之罪应该是成立的,想那大宋开国之时,宋太宗灭北汉后,那《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也是誓死不降,最后也还是皇帝诏其出降,于是,他三拜后,恸哭而降,似乎没人说他有何不对。

北汉和宋朝,是汉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而李庭芝不同,坚守扬州是汉人与异族之间的抗争,这誓死不降自是一种气节的表示,但民众所受到屠戮,付出的代价却是很惨重的,如史可法之后的“扬州十日”一般。

李庭芝守扬州的后期,如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守睢阳,城中早已是人相食,张巡还有救援之望,而这李庭芝根本是没有一点的希望,他就是凭着自己绝不投降异族的誓愿,坚持再坚持,最后是突围去泰州后被俘,后来被残酷斩杀。

人相食,这是违背人性最为惨烈的事件,历史上除了大饥荒,多次发生在守城的事件之中,当年张巡首先是将自己的小妾交与士兵们充饥,然后再食伤员,再然后是吃老人和儿童。

而太守许远则是将家丁烹煮给众人食用,为保障城中有战斗力的兵士,其他任何可食之物,统统被吃尽,城破之时,数万人的城池,仅余数百,其惨烈,在人类史上怕也是空前绝后,

我想,这也是张巡和许远这两位唐朝大忠臣,一直没有被官方广为宣传的缘故,只是民间感其忠勇,立双忠祠以祀。

即便是扬州人,现在对这李庭芝也不是太熟悉,这原因是否与张巡相似不得而知,但是,李庭芝为人诟病之处也是多多,其中要命的是,他曾授意要斩杀文天祥。

这个其实有些误会,当时是文天祥去元人军营谈判时被扣押,在被押解北上路过镇江时,逃离去了仪征,当时叫做真州,与真州守将商议反攻之计,报到扬州时,李庭芝怀疑文天祥是奸细,便密令处死文天祥。

当时大宋的领土大部丧失,前来说降之人多多,李庭芝对文天祥又不是太熟悉,所以,发出这样的指令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真州守将知道文丞相是大忠臣,于是暗地将其释放。

而文天祥却将此事记述在他的《指南录》等作品中,要杀文大忠臣之人,必为奸臣,于是,李庭芝从此便落下了坏名声。

再有便是派系问题了,李庭芝原为名将孟珙的手下,孟珙去世前,荐贾似道代其职,并将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所以,李庭芝从部属关系来看,为贾似道的爱将,而这贾似道后来是被定义为误国奸臣,所以,这李庭芝难免不受其累。

至于其他如不应该放弃扬州城,不应该向泰州方向突围一类的指责,皆是事后诸葛亮,属站着说话腰不疼范畴,不足为凭。

在对李庭芝的宣传上,记得看过一本连环画说的是他,应该是叫《碧血扬州》,好像还有一出同名扬剧,只是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编排的,反正,相对于史可法,对李庭芝的宣传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宋王朝的覆没,除了元人太强大的客观因素外,其本身机制也有着重大的关系,这就是被后世谴责最多的“重文抑武”,这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开始的国策,也一直被其后代所遵循。

想想也是,至少从范仲淹开始,就是文人掌兵了,想那范大学士,文坛领袖,以一介文人之身,去那西北抵御西夏,在我们欣赏他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时,也对他的境遇产生满满的同情。

在那“礼部三岁一贡举”,一次几十人的科考中,选出来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文学人才,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可是,武是没几人去学的,从战阵中走出来,如岳飞这样的将帅之才,比之这进士们还要凤毛麟角。

再加皇帝对他们不信任,在朝中地位又低等因素,所以,后期的将领中难见武人身影,统兵的后来大部都是文人勉为其难了。

从守开封的李纲到三呼过河的宗泽;从理学大师魏了翁到被列为奸臣的贾似道,无一不是进士出身的文人,自然,也包括这守江淮及扬州的李庭芝。

及至后来,唱主角的全是这些方文士,如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这些人忠君报国自是没说的,但于筹划方略,布置战阵等军事素养,则几乎为零,危急之际,唯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及誓死不降的血性。

说得好听些,可以把“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投笔从戎”等一堆溢美之辞堆在他们身上,但是,看着年迈的李纲钢锏紧握,李庭芝文弱的身躯纵马挺枪,这心中总不是个滋味,他们的手中,最适合的武器应该是笔!

“绿鬓两科好,丹心一片忠。言言开国体,蹇蹇匪渠躬。

夜谓鸳行底,能持鲠论公。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

李庭芝作为进士出身,自是有文才之人,惜没有留下什么文集,唯有《全宋诗》中载有两首诗,上面这首题为《挽胡季昭》即为其一。

胡季昭即胡梦昱,与李庭芝为同年进士,二人相厚,胡季昭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同那胡铨一样,是“忧国不怕死”的真汉子,最后是被贬谪而死。

从李庭芝的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对胡季昭无愧天地之心的气节是崇敬的,为此而赠诗以表自己的心志,那就是一颗随时准备好为国死节的赤胆忠心。

时过境迁,悠悠运河水依旧碧波荡漾,那千年前铁骑袭来之时的血腥,也早已被两岸杨柳春风涤荡得了无丝痕;沧海桑田,扬州城在一次次的毁灭后,涅槃重生,如今繁华早胜当年,那古扬州承载的血泪和斑驳旧影,早已是寻觅无踪了。

我不知道,扬州城中是否还有纪念李庭芝的场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怕也是门可罗雀了,那为保护扬州,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灼灼热血的英烈,早已被时人遗忘了。

因为,我曾在北京的免费参观的文天祥祠中,细细观赏了两个多小时,期间除我之外竟无一个观众,何况这声名不在同一层次的李庭芝了,所以,我敢肯定必是这般凄凉的景象。

更多文章

  • 宋史:元军攻克扬州,李庭芝被俘,不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庭芝,元军,宋军,忽必烈,扬州,元朝

    4万宋军兵临扬州城下,手持武器,与李庭芝面对面。蒙古铁骑手持弯刀,位于阵后,监视宋军,驱使他们上战场。李庭芝站在城楼上,笑了笑,对众将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没有退路可言。”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无心抵抗,选择投降。谢太后给各地将领发布“手谕”,让他们投降元朝,不要抵抗。李庭芝、姜

  •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

    历史解密编辑:丁媗彧说娱乐标签:赵构,姜才,李庭芝,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

    公元1276年三月中旬,南宋的遗臣们聚集在浙江温州江心寺。自从一个月前,南宋的谢老太后和宋恭帝打开临安投降开始,南宋的国祚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但是,每当一个国祚绵延的王朝行将就木之时,总有一些臣子不甘心看着王朝就那么走向灭亡,从而选择进行最后的抗争。就在南宋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向蒙古人打开临安大门的前夜,

  •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鼓起梦想之帆

    历史解密编辑:安青传媒标签:梦想,阜阳市,辅导员,刘锜小学,少先队员,小学少先队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中队,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梦想中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54名少先队员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向着梦想奋勇前进。在这里,54个梦想交汇在一起,54个梦想凝聚成一个梦想——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五年来,他们相亲

  • 刘锜与金兀术交战,用熟豆喂马杀敌,其实这“妙招”是不能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刘锜,宋军,岳飞,刘琦,金兵,金兀术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之战,在历史上是最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一,影响非常大。传说,刘锜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用熟豆喂马杀敌,施展妙计取胜的缘故,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

  • 悲愤而亡的南宋大将刘锜,背后是怎样浓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刘锜,赵构,金军,领兵,宋朝,武将,南宋大将

    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子刘锜完美地继承了父亲领兵作战的才能,见过他的人无不开口称赞一句少年将军,还得到了宋高宗的亲口夸奖。年少的刘锜跟随着父亲征战沙场,积攒了很多作战经验,在战场上所立下来的功劳丝毫不逊于岳飞将军,是南宋有名的武将,但最终却落得个悲愤而亡的下场。南宋的富饶和无法自保被金军盯上宋朝吸

  • 一心为国的南宋大将刘锜,为何会悲愤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锜,一心,岳飞,大将,金军,将领,南宋

    在战火四起、战乱频繁的封建时期,朝代更迭乃是常有之事。每一个王朝的兴亡更替都离不开骁勇善战、征战沙场、戎马一生的爱国将领,这些爱国将领不惧牺牲、一身正气,凭借一己之力立下赫赫战功。南宋时期积贫积弱,看似国泰民安的表层下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惊涛骇浪,它所倡导的和平总是被金人的突然来袭频繁打乱。向使当初身便

  • 全史人物评鉴-刘锜 字信叔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金人,岳飞,金兵,全史,信叔,金兀术,虞允文,刘锜字,人物评鉴

    刘锜字信叔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外表出众。通晓兵法与风水五行之术,擅长射箭,声音响亮如洪钟。少时随从父亲刘仲武征战,有一次营门口水缸中盛满水,刘锜一箭射中水缸,拔出箭矢缸中水如注涌出,刘锜随后又射出一箭正好将原来的箭孔塞住,人们叹

  • 刘锜:西夏小孩畏惧他,是他仅用万余兵马逼退十万金国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锜,宋军,金兀术,金人,岳飞,金国

    南宋绍兴十年,烽火再燃。彼时仅仅距离宋金议和过了一年,南宋的百姓还未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兵戈又再度兴起。那年,金兀术撕毁合约,率军十余万占领了开封。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沿途的宋军纷纷望风而降。金兀术踌躇满志,誓要一举击垮宋廷。 然而,在金军的必经之地——顺昌,早已有人做好了誓死抵抗的

  • 古代名人智慧:刘锜频出奇计败兀术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兀术,刘锜,金兀术,大军,东京,金兵,古代名人智慧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公元1140年,南宋刘锜被任命为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率军三万余人前去驻扎,以伺机牵制敌人,保卫江南。但当大军行进到顺昌(今安徽阜阳)时,却得到消息,说东京已被金兵占领,而且金兵正向南扑来。刘锜决定固守顺昌,以牵制敌人。他先派人日夜加固城墙,赶制防御器械,并让人在城墙上增

  • 宋金顺昌之战有多激烈?刘锜以两万孤军大败兀术,击溃十万金军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刘锜,兀术,宋军,金兀术,完颜宗弼,金兵

    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秋天,金国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发动兵变,将力主与宋廷议和的重臣挞懒诛杀。之后,好战的金兀术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将金国的军政大权全部握于一手。金兀术悍然撕毁合约,于绍兴十年(1140)五月出兵向南宋发起大规模进攻。兀术兵分几路,命大将彻离喝率军攻击陕西、孔彦舟攻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