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年—1126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著名的“六贼”之一,也是人们熟知的和高俅、蔡京并列的大奸臣之一。
童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他被后人视为奸臣,但他却传奇地创下了五项我国历史之最!
在封建王朝结束之后,宦官这个角色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童贯创下的这五项纪录毫无疑问地无人能打破,并且将永远地保持下去。
童贯创下的这五项纪录,分别是: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册封为王的宦官。
据史书记载,童贯身材高大魁梧,皮骨坚硬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黝黑,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根本不像是一个被阉割了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入宫有关。
入宫后的童贯为人有度量,能疏财,反而很像《水浒传》里同时代的那些仗义疏财的梁山好汉们,只是,他仗义疏财的对象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大多是后宫嫔妃、宫女、宦官,以及能接近皇帝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
这样一个人,自然对皇帝的心理极具洞察力,每每都能从他人口中得知皇帝的兴趣意图,从而得到皇帝的欢心。
童贯净身入宫时,是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这位李宪是宋神宗时的著名宦官,曾在西北边境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军功。
童贯入宫前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根底,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曾经十余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地势相当了解,这样,他又打下了军事上的基础,这使他很有点能文能武的样子,这在宦官群中是很不寻常的。
不过,在童贯进宫的前20年里,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直到“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当时的宰相章惇语)的赵佶当上了皇帝,善揣摩圣意的童贯才开始了火箭般的蹿升。
宋徽宗登基时,童贯已经46岁了,宋徽宗在杭州置金明局,派童贯以内廷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以方便为皇室收罗文玩字画。
内廷供奉官的职位并不高,相当于皇宫的采购总管,但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但童贯并没有乘机捞取好处,反而是利用这次机会,和当时被贬居此地的蔡京交往密切。
童贯在杭州居留的几个月内,蔡京和童贯朝夕相处,极力巴结他,甚至把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的字,送给了童贯,还帮助他从杭州民间弄到了几件珍品字画,这些文玩,令宋徽宗对童贯刮目相看,也为童贯打开了上升通道。
童贯投桃报李,回京后也出手阔绰地向宫中嫔妃、皇帝近臣送出厚礼,甚至还向曾经预言赵佶能当上皇帝的道士送出大礼,以为蔡京回京打通关节。
当时,童贯的几个心腹弟子很困惑,他们不明白童贯为何这么热心地帮助一个被贬出京城的官员,而童贯告诉他们说,此时在位的宰相并没有把我们看在眼里,我们巴结起来基本没可能了,但如果看准了,通过我们的力量,另外扶持起来一个宰相,那就完全不同了。
事实证明,童贯是极其有远见的,不到一年,在蔡京本人的努力下,在童贯的热忱帮助下,蔡京很快地实现了三级跳。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任命蔡京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说蔡京和童贯狼狈为奸也好,说他们合作愉快也好,总之是童贯开始了一步步高升之旅。
蔡京主政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向宋徽宗推荐童贯监军西北,他说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五路的情况与各将帅的才能,竭力推荐他,以收复青海、甘肃地区的四州之地。
于是,宋合兵十万,命王厚为统帅,童贯像李宪那样为监军,开始出征,当大军行至湟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南),正准备召开誓师大会时,突然传来皇帝手谕,原来是宫内失火,宋徽宗认为是不宜征战之兆,急令收兵。
童贯看过手谕后,若无其事地将诏令收了起来,主将王厚问他皇帝有何谕令,童贯回答说:“陛下希望我们出兵成功。”
在这场战争中,童贯表现低调,他支持配合领兵的将军们,打了一连串的胜仗,顺利地平息了西北叛乱。
在收复四个州的庆功大会上,将军们都兴高采烈地受赏,童贯慢悠悠地拿出了当初宋徽宗的那份手谕,传示众将观看。大家一看之下,莫不惶恐,纷纷问童贯当初为何不尊圣意止兵?
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如果当时止兵了,以后还怎么再打?”
王厚追问:“那要是我们战败了怎么办?”
童贯回答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个人回去领罪!”
童贯说罢,当时在场的众将呼啦啦地跪拜在地一大片,大家无不感激佩服童贯。
这场胜仗,对于已经处在末年的北宋王朝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北宋已经很久没有取得军事上的辉煌了。
童贯回朝时,受到了京城朝野上下的热烈欢迎。童贯也凭军功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此后,童贯常年出没西北地区,主持该地军事,并率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洮州(今甘肃临洮县),被加官为检校司空。
大观二年(1108年),已过蜜月期的童贯和蔡京发生了一次非正面的冲突,起因是宋徽宗本来下令授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当时这一职位被人称为“使相”,一般是宰相外放为节度使时加官所用,地位尊贵,其含义、地位已经相当于宰相了。过去,这一职位从未授予过一个宦官。
蔡京当时说:
“使相岂应授宦官?”
蔡京以宰相之职而拒绝为童贯下委任诏书,宋徽宗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蔡京早就对童贯不满了,因为,童贯恃功而骄横跋扈,在选拔西北地区的将领官吏时,都直接奏明宋徽宗,甚至自己干脆自作主张,先任命了再说,完全撇开就朝廷的正常部门,这就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蔡京的脸面受到极大的讽刺。
蔡京此举让童贯很生气,但他不动声色,冷静地观察形势,于次年,发动朝中力量并配合反对蔡京的官员,一举将蔡京拉下相位,蔡京被贬为太子少保,仍回到杭州居住。
政和元年(1111年),在童贯身上又发生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这一年,如日中天的童贯以副使的身份,代表皇帝和大宋王朝出使辽国。
有大臣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让一个生理不健全的人代表皇帝,实在有碍观瞻,难道偌大一个王朝没其他人了吗?
然而,行为轻佻的宋徽宗却说:“契丹人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以他为使臣,顺便察看一下辽国的情形,也是良策。”
于是,宋徽宗给童贯加封为检校太尉(武官的最高职位),以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正使,以太尉童贯为副使,一起出使北方辽国。
童贯出使辽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于是他请求出兵进驻夏国横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童贯终于得到了“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崇高的职衔,这又是一个打破历史记录的事件。
又不到三年,童贯受命领枢密院事,成为北宋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军事首长,开了宦官主持枢密院之先河。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并很快攻占杭州,东南大震。
惊慌失措的宋徽宗急令童贯率军前去平叛,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及妻儿就都被俘,被押解回京后斩首,江南遂平。童贯因功迁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征讨方腊起义的是大宦官童贯,而不是我们熟知的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
童贯又乘胜以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结果大败而回,严重暴露出宋军的衰弱,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祸根。童贯乞金兵代取燕京,最后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向宋徽宗表功自己收复失地。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又以遵宋神宗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这又创下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这一殊荣,就是后来名气更大的魏忠贤、刘瑾等宦官也没有获得。
至此,童贯达到了一个人生中的顶峰,他以一个宦官之身,连续掌握兵权长达二十多年之久,并先后封爵称王,位极人臣,权倾一时。
童贯的后半人生能如此耀眼,一方面和他自身的出色才能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举止轻佻的宋徽宗密不可分。
但是,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也就在这一年,金兵南下,童贯从太原逃回京城,宋钦宗已即位,下诏亲征,以童贯为东京留守,童贯没接受而是同宋徽宗南逃。
于是,刚刚登基的宋钦宗,连续下诏贬谪,历数童贯十大罪状,最终,童贯在贬谪的路上走到南雄(今广东南雄)的使院内被斩首,首级甚至还被带回京城示众。同时,宋钦宗即位后,蔡京也被贬于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