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赵构委任宰相李纲整军抗金,为何仅七十五天后就将其罢相?

宋高宗赵构委任宰相李纲整军抗金,为何仅七十五天后就将其罢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455 更新时间:2024/1/25 11:43:56

北宋末年金军撕毁协议南侵,引发了震惊历史的靖康之变。那时北宋军队在金军面前溃不成军,东京汴梁被金军占领,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的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被一网打尽,全都做了女真人的俘虏。这是汉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之一,对古代历史的走向造成了重大影响。

当时康王赵构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军队在北方抗金。东京城陷落后,他在大元帅府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开创了南宋半壁江山,是为宋高宗。然后赵构用主战派大臣李纲为宰相,让他整军抗金。可仅过了七十五天李纲便被罢相,朝廷大权又回到了投降派汪伯彦黄潜善之手。

赵构的这一操作在历史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历史学者们对其的解读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南宋朝廷中投降派的势力太大,赵构迫不得已把权力交还给汪伯彦和黄潜善。也有的认为李纲做人太过刚直,得罪了太多的朝廷大臣,所以得不到支持。这些说法都是有各自道理的,但放在两宋之交的大环境下,却显得有些想当然。当时投降派的势力的确很大,但主战派却掌握兵权,只要赵构在抗金态度上没有偏移,汪伯彦和黄潜善也翻不起浪花。李纲在抗金时的确得罪不少人,但面对近在咫尺的金军威胁,真要将李纲罢相也是必须通过赵构同意的。

因此对于将李纲罢相的问题上,赵构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赵构登基后不久便任命李纲为宰相,全权委托了整军抗金事宜,于是李纲成为南宋第一位宰相。这种情况既是赵构为了应对金军威胁的选择,也是新生的南宋政权继续存在的基础。可七十五天后,南宋的危机并没有解除,金军仍旧保持着继续南下追击的意图,此时把李纲罢相显然是自毁长城。赵构虽然不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但这种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不会不明白。可他仍旧坚持把李纲罢相,这就不是简单的派系之争,或者李纲得罪人造成的结果了。

实际上从史料来看,赵构将李纲罢相的恶劣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李纲构建的抗金战线迅速在投降派的破坏下崩溃,抗金名将张所、傅亮等人被罢官,抗金战线上重要的机构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被撤销。如此一来,刚刚稳定下来的北方战局再度糜烂,大量宋朝军队向南叩拜,对南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金军则追着宋朝溃兵南下,撵着赵构军队的尾巴,发动了著名的"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整个江南被卷入战火之中,不但地方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老百姓被金军所劫掠,就连赵构自己也狼狈的逃到舟山群岛和温州躲避。

可以说南宋初年赵构狼狈逃窜的日子,完全是他罢免李纲宰相,坐视汪伯彦和黄潜善破坏抗金战线所造成的。如果说一个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闲散王爷,在危难时称帝后作出如此愚蠢的决策,那还情有可原。可赵构的情况并不是,他在靖康之变前已经有了长期带兵的经验。当时宋金大战围绕山西和河北的领土展开,赵构不但参与了多次议和,还成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奉旨带兵抵抗南下的金军。所以在登基后赵构才能迅速掌控国家形势,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任命了李纲为宰相,授予其整军抗金的大权。

因此在罢免李纲之前,赵构是知道如此操作的恶劣后果的,可他仍旧做出这种选择,其原因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从李纲被罢免前后的朝廷形势看,南宋的政局是非常混乱的。这里面不仅有着主战派和投降派的争权夺利,也有南渡大臣趁火打劫的成分。而李纲采取的抗金策略,虽然暂时挡住了金军南下的步伐,却在朝野之间引发了很大的震动。为了平息这些震动,李纲强势的要求处置投降的各级官员,于是引发了朝野剧烈反弹。这种情况在七十五天后大爆发,也成为李纲被罢相的直接原因。

可是从各种史料典籍来分析,李纲被罢相的深层次原因并非投降派的反弹,也不是他的强势得罪太多的朝廷大臣,而是政治利益上发生冲突。朝野纷纷上书要求将李纲罢相,实际上只是政治利益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冲突并不是投降派反对和得罪朝廷大臣那么简单,而是在南宋国家路线上的冲突。

李纲上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暂时挡住了金军南侵的步伐,但是在南宋未来的应战策略上与朝廷大臣发生冲突。在李纲上位之前,投降派提出的意见是宋军继续南侧,先到扬州,然后到建康,最不济还可以撤到杭州。投降派们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在江南建立小朝廷,利用长江天险阻挡金军南下。

然而李纲上位后强烈反对,他想要的是整军北上,配合东京留守宗泽的军队反攻金军,夺回黄河以北的土地。因此他布置在北方战线的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都是围绕这个策略展开的。为此他不惜提出迁都至关中长安,或湖北襄阳,把南下建康作为最差的应对策略。从战略上讲,这样布置可以利用关中和襄阳的有利地势,与宗泽、张所等军队呼应,反攻金军立足不稳的中原、河北、山西、山东等沦陷区,将抗金战线固守在黄河一线。只要南宋军队能在黄河南岸站稳脚跟,就能与北岸的义军进行呼应,寻找收复失地的战机。

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考虑,这种策略不失为保住宋朝最大利益的良策,也足以避免长江以南的土地受到金军的蹂躏。然而李纲的意见遭到朝廷的强烈反对,这之中不仅有汪伯彦和黄潜善等投降派,甚至也包含张浚这样的主战派大臣。投降派们反对李纲是很正常的,毕竟是长期政敌关系。可连主战派内部都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有些让人意外了。主战派的意见认为,宋军比金军差了太多,不具备反攻的能力,反而有可能惹怒金军,使其继续追击,给国家带来灾难。实际上 从历史环境来看,这不但是懦夫之言,更是自欺欺人。

首先,金军数量少的弱点在靖康之变后完全暴露,而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还在宋朝之手。金军虽然攻陷了东京汴梁,但过长的战线暴露其兵力和后勤上的不足。而河北和山西等沦陷地区义军四起,给金军的后勤线造成了巨大麻烦。比如王彦和岳飞在太行山腹地的抗金活动,使得山西和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大片土地上,金军活动急剧下降,只能勉强维护后勤交通线。如果金军不赶紧被撤,很可能被逐渐壮大的义军封锁在黄河以南,聚而歼之。而金军主力南下后,山西和河北北部兵力空虚,义军部队不断兴起,直接威胁到金国本土。

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因战线过长,军队分散等原因遭到宋军反扑,金军草草的在汴梁扶持了张邦昌的傀儡政权,果断的采取了北撤的军事路线。而金军北撤后,宗泽迅速做出应对,整顿周边溃兵,收复了东京汴梁。同时张邦昌也果断交出政权,恢复了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除了中原地区外,山东和淮北还存在着大量的宋军主力。后来投降金国的伪齐政权皇帝刘豫还没有当上济南知府,山东的军权还在朝廷的管辖之下。刘光世的勤王军队在靖康之变后进入山东,讨平了山东贼寇李昱,升领奉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

名将韩世忠在拥立赵构后,带兵北上至山东,相继收复鱼台等县,击败单州叛军,并协助刘光世击败黎驿的叛军,稳固了山东战线的局势。而且韩世忠也上书赵构,提出了"移都长安,下兵收两河"的建议。同时宗泽在东京提出的北伐战略,也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北方的局势并没有完全糜烂,宋军也不是没有收复失地的能力。而李纲提出的战略意见与韩世忠、宗泽等人不谋而合,可以说是有很大成功几率的。主战派文臣们无视这些专业的军事意见,坚持配合赵构南撤,显然是居心叵测的。

其次,赵构本人的态度模棱两可,本身并没有给李纲太多支持,也是有着其他的考虑。李纲虽然奉命全面组织抗金,可朝廷中掣肘很多。投降派的汪伯彦和黄潜善并没有远离中枢,而是继续在中枢掌握大权,这让李纲放不开手脚。殿中侍御史张浚、御史中丞王绹也连续上书弹劾李纲,这形成了投降派和主战派文臣合流的奇葩格局,很可能是赵构暗中授意的。否则以主战派和投降派争锋相对的政治立场,又怎么会在李纲抗金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这个角度看,赵构让李纲抗金就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由此可以推测,赵构的抗金意图是不坚决的,当时还处于观望状态。而李纲坚决的抗金意图,与赵构的想法必然发生冲突,这很可能造成君臣不和。而这种情况下赵构授意主战派大臣反水,集体弹劾李纲,使其罢相外放,可能性非常大。从这个角度看,主战派等人反对李纲既不是为了国家考虑,也不是李纲的策略不可为,而是为了私人的政治利益依附于皇帝。因此李纲被罢相的原因与是否得罪其他大臣就没了太多的关系,反而皇帝的态度成为其关键。当赵构自己都不想抗金时,李纲在朝廷中就势单力薄了。

在军事路线可行的情况下,赵构和朝廷两派大臣都坚持南撤,那罢免李纲的原因就不只他个人的问题了。实际上从李纲被罢相后的操作看,南宋朝廷的表现根本就没有复国的意思,投降和跑路成了他们的主题。这里面既有赵构和臭名昭著的投降派,也有张浚、赵鼎等主战派。

分析其跑路过程中政治利益的归属,却可以发现他们罢免李纲的原因和出发点。可以说这群罢免李纲的人,是北宋灭亡的最大受益者。这些人中的赵构是闲散王爷,宋金大战才有了领兵掌权的机会。靖康之变后,他又获得称帝的机会。如果没发生这一切,那赵构只能在东京汴梁混吃等死。

朝中大臣投降派大多为赵构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时的旧部,跟着赵构发达起来,也是跟着从北方一直南逃的。而军队中的主战派都留在了北方,团结在东京留守宗泽周围,时刻做着北伐的大梦。所以军队中的主战派大多远离朝廷,没什么话语权,也无法支持李纲的政治意见。

文臣中的主战派实际上是从靖康之变中逃难出来的,在宋徽宗和宋钦宗时大多为不得志之人,或者权力不是很大的。正是因为北宋朝廷被金国一锅端了,他们才有机会拥立赵构上位。所以对他们而言,主战是政治态度,但瓜分南宋朝廷的官位却是眼前第一要紧的事情。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心中最想要的事情是赶紧把政权稳定下来,瓜分北宋灭亡后的政治利益,而复国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李纲积极要求整军北进,这既是以复国和抗金为目标,也会打破他们瓜分政治利益的春秋大梦。因为朝廷一旦北上,不论是长安、襄阳,还是汴梁,那北方留守的军队和文武大臣都会加入瓜分政治利益的队伍中。而且为了让这些人抗金和复国,朝廷必然拿出巨额的利益进行支持,这就会削减朝廷现有大臣的权势。而且长安、襄阳和汴梁,甚至包括山东都驻扎了宋朝重兵,这会让两派大臣失去主导国家的话语权。

可以说李纲的抗金战略是从国家层面出发,抓住金国立足不稳的空窗期,力图打出反击,收复失地。而以赵构等人为首的反对者,却是忙着瓜分北宋灭亡后的政治利益,对于国家的损失和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他们只图自己的权势,和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对全国遭受金军侵略的百姓毫无作为。所以宗泽和韩世忠的建议被搁置,而李纲因态度强硬而遭到迫害。后来赵构也曾想重启李纲进行抗金,但李纲也看穿了赵构和朝廷大臣们虚伪的嘴脸,拒绝进京当宰相。他宁愿在地方上当官,为百姓争得一片安宁所在,也不愿看这些伪君子的嘴脸。

标签: 赵构李纲宰相张浚

更多文章

  • 历经3个朝代,教导3位太子,为何李纲被皇帝青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纲,皇帝,李承乾,李建成,杨坚

    你能想象吗?如果现代有一位私人教师教育了好几个国家的公主王子,那这位教师无疑会非常出名。外国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小编也不知道。但小编知道一位中国古代的一位知名大臣,他曾历经三个朝代,教导过三位太子。他就是李纲。李纲历经南北朝时期,隋朝,以及唐朝三个朝代,不过大家都认同他是唐初名臣。李纲是一位性子不

  • 李纲:他是抗金名将,忠心耿耿,宁折不弯,竟被贬海南忧愤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纲,金人,赵构,张邦昌,岳飞

    李纲:一身关社稷,千古镇湖山上世纪70年代初,老家亲戚送我一本《说岳全传》,当时,这是一本正宗的“黄书”,不过,并不是现代意义的那种色情书籍,因为,在那个时代,所有“封资修”的书,皆可称为“黄书”。虽然书是讲岳飞的,但却可冠以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等等罪名,加上纸张发黄,称为“黄书”,

  • 李纲:著名太子杀手,教过隋唐三代太子,却没一个最后能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李纲,皇帝,李承乾,杨坚,李世民,隋炀帝

    在隋末唐初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位奇人:他是一个老师,但是却同时教过隋朝的太子杨勇,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这三位太子。能同时教三代太子,这已经是相当匪夷所思了,更离谱的是,这三位太子,最后竟然都没有当上皇帝。这位传奇的三朝帝师,名叫李纲。作为同时教过三代太子的猛人,李纲到底有什么能耐,能

  • 民族英雄、宋朝宰相李纲拜悦城龙母

    历史解密编辑:德庆文史标签:李纲,宰相,赵构,金人,民族英雄,金兵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

  •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纲,赵构,宋钦宗,宋徽宗,御史中丞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

  • 宋钦宗花样作死的背后推手,就是抗金名臣李纲

    历史解密编辑:千层琳琅标签:宋钦宗,李纲,金人,赵构,张邦昌,宋徽宗

    如果单从个人品德来说,李纲是一个无可挑剔的道德典范,有血气,不畏死,为国家不惜抛头颅散热血,完全符合传统观念里忠臣良将的评判标准,但是,不顾现实差距的存在,缺乏大局观念,以个人的英雄情结陷国家于危亡,这是不可取的。作为大臣,你李刚可以不怕死,大不了真的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全个人名节。但是做为国家的

  • 历史上最无能的皇帝,关键时刻罢免李纲,为讨好敌军主动献出妻女

    历史解密编辑:史迹闲谈标签:李纲,皇帝,宋钦宗,宋徽宗,金人

    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时代,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这承上启下的宋朝。宋朝时间长久,有南宋和北宋两个阶段。在宋朝建立之初,当时局面可以说是相当的繁荣昌盛,百姓和乐。李纲宗泽,文武合璧,还有后来的岳飞,都是保护宋朝这一繁荣局面的强有力的支撑。如此繁荣的局面,发展的路线肯定会是一路顺风,其实不然。后来宋徽宗

  • 李纲:隋唐时期名臣,曾负责教导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李纲,李渊,齐王,杨坚,李建成,李承乾,杨素,宋朝,艺术家

    李纲(547—631年),字文纪,观州蓨县人,隋唐时期名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纲在北周时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隋文帝时,任太子洗马,规谏太子杨勇,迁尚书右丞。唐朝建立后,出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多次进言,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提请辞职,李渊不许,授他为太子

  • 李纲汴京保卫战:终极神坑宋钦宗葬送了北宋围歼女真人的战略部署

    历史解密编辑:减水书生标签:李纲,宋钦宗,汴京,宋军,女真人,宰相

    汴京保卫战进入到一个奇怪的局面: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忙着守城,以宰相为首的主和派忙着和谈。但无论是守城还是和谈都需要资源。于是,汴京城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主战派筹兵筹粮;一方面是主和派筹金筹银。所以,最苦的只能是老百姓。女真的犒军费比女真的弓箭更具杀伤力。人家不用攻城,北宋自乱阵脚。庙堂决策仍旧犹豫

  • 李纲汴京保卫战:金军北归、英雄无奈,北宋庙堂已无血勇

    历史解密编辑:减水书生标签:李纲,金军,宋军,皇帝,宋朝,宋钦宗,艺术家,汴京保卫战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正月二十七,北宋御前会议对当前敌我形势的判断是:宋军二十万、金军六万,兵力对比十比三。可以说,这个判断非常准确,甚至准确到保守。但占据数量优势未必就能打赢战争。“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以兵二千与金人十七骑战,败绩”。十七名女真骑兵在河北磁州干废两千宋军,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