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重农抑商的举措有哪些?

秦朝重农抑商的举措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42 更新时间:2024/1/16 13:18:36

秦“重农抑商”的观念由来已久,“重农”是没问题的,但“抑商”却值得商榷。人们通常认为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这种观点并不客观,甚至带有对于秦的偏见。

首先,所谓“抑商”其实只是“重农”的辅助政策,根本目的在于重农。秦国这辆隆隆战车要想走完统一的历史进程,就要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打仗需要强大的农业经济实力做为后盾,这就要求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防止其过度兼并农田并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因此与其说秦“抑商”,不如说是“限商”。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在国内逐步统一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这些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而非阻碍和抑制。

在睡虎地秦简当中就有《金布律》、《关市律》等十分完善的专门管理市场的律法,这也体现出秦国(秦朝)对于商业贸易的成熟管理。

对于古代中国,农本商末是整体共识。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农耕时代,农业就是第一产业。所有朝代和春秋战国的各个国家全部采取“重农抑末”作为基本国策。重农在任何时代都没有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应该是基本国策,包括中国!根据正史记载,除了商朝对商业相对重视以外,其他时期多采取对商业抑制的策略。关键疑问是“重农抑商"是来源于“重农抑末”这个概念吗?看似相近实则相远的两种说法,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别。

农的含义主体解释一致,末字代表所有农业以外的产业,包括商业。而可考证的是:商鞅(包括管子荀子)等划定的农业范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产业的总称;而末,则代表奢侈品和流通环节。问题出在“抑”这个字上。

按照字面理解,抑基本就是控制、压制和打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中国文字的奥秘很深,不同的引用意思完全两样。“抑”字也一样。《方言》有解释为安定,《墨子·亲士》“······皆於其国抑而大醜也。”的抑也被解释为安。难道可以说秦国就是重农安末?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学、哲学、政治、军事家。他重视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厌恶空谈,提倡富国强兵。在齐国改革使国力大增,被后世称为华夏第一相。正史记载他为道家人物,故后世也称法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详细资料可自考,这里略过。被公认的法家始祖李悝亦是提倡富国强兵,注重经济工作,实行变法使魏国强大。

商鞅变法带来的成果几乎涵盖整个国家体系,包括农业、制造业、科技、政治、军事等。唯独对商业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吗?其实商鞅变法的内容早已经给我们提示了答案,只是可能被我们无意识的忽略了!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和车同轨,书同文外,统一度量衡、货币就是商鞅在秦国开始实施的变法核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重点针对的是商业和流通领域。法家改革,向来是全面规划立体推行,不可能忽视商业积累财富的重要!

商鞅变法前,秦献公率先改革土地所有制和禁止活人殉葬陋习,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到了孝公时代,另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当时社会上商人轻劳重利,发放高利贷,甚至低价买粮高价转卖,获利丰厚,偷漏税现象也很普遍。既破坏了社会稳定,又伤害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开始出现羡慕商人获利模式而不安心本业的可怕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商鞅出色的发挥了法家在经济和法制方面的独特天性,立即出台加大农业扶持和打击不良商业行为的举措,改秦六法为秦六律,禁止商人买卖粮食和非法放贷,禁止农民和官吏从商,奖励种粮大户爵位,设立专业市场供商品流通,统一征收20%商品税等等一系列连奖带罚的措施,有效抑制了不良风气的扩散,使得国内经济迅速健康发展,最终促成了秦国国力的整体增强!

同时,对于正当商业行为也给予保护,甚至有专门的破产保护!秦国的重农抑商,实际抑制的是非法之商,理解为重农安商或重农安末更合适!

此外,一些商人或者商人出身之人在秦的地位之高也是其他六国乃至后世朝代所罕见的。众所周知的吕不韦,正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巨商大贾,通过“投资”奇货可居的庄襄王子楚成为秦国相国,封文信侯,在始皇帝即位后为秦国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有学者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以个人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第一人”,可见吕不韦并未因其商人出身而在秦国受到排抑和轻贱。

《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记载乌氏倮和巴寡妇清这两位秦国大商人的事迹。乌氏倮做畜牧生意发家,他的马牛牲畜的数量甚至不是用几匹几头,而是用山谷来衡量。秦始皇对乌氏礼遇甚隆,“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其地位不输王侯将相。

巴寡妇清把家族开采水银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富可敌国,令秦始皇礼遇尊重,甚至为其筑女怀清台以纪念。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能够位极人臣,那些秦国商人能够礼抗万乘、名显天下,正显示出当时商人的独特地位,并不似后世一些朝代中的“贱商”。

总而言之,在秦国(秦朝),商业贸易的发展并不似我们想象中那般凋零,商人的地位也并非那般低下。秦对于商业或商人的政策不能简单以“抑商”片面概括之,同道们读史不得不深思细究。

标签: 秦朝

更多文章

  • 明朝宦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的少数几个朝代之一,明朝的太监们上窃皇威,下侵曹全,几个太监把大明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然而明初时,太祖朱元璋是极力禁止宦官干政的,还曾制作一块铁牌挂在宫门前,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太监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在

  • 战国时期六国合纵之术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合纵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六国合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秦国享国37君。早在春秋时期,便成为“货真价实”的春秋五霸,秦穆公时益国十二,拓地千里,何等威风?到了战国时期,尤是秦孝公商鞅变法后,更是成为战国诸国数一数二般的存在。因此东方诸国便发动了五次合纵抗秦,也有取得秦人不敢出

  •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军机处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翰林作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来自唐高宗时期。明朝时,废除宰相制,朱棣以几名翰林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开始出现。内阁不同于宰相,既不统驭六部又受制于内监。对此,学者张飞燕在紫禁城杂志《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 明朝科举为什么要考八股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科举

    八股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都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与如今阅读题的格式差不多。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

  • 中国古代政治礼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古代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

  • 中国古代生活礼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古代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

  • 为什么中国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也称公历纪年,以耶稣的生年为时间原点,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后。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

  • 宋朝为什么没有像汉唐那样四处征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

    宋朝这个历史朝代,有很多人厌恶,也有很多人喜欢,厌恶可能是觉得国家整体的军事力量根本不强大,喜欢可能是在宋朝普通人都可以很幸福。而宋朝在军事,或者说征战方面,的确很不如其他的朝代,例如汉唐那样对外征战夺取地盘以扩大自己的土地。那么宋朝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为何宋朝并不热衷于对外扩张?很多人评价宋朝是&l

  • 诸葛亮和刘备治国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

    很多人都会把诸葛亮看作是蜀国的救星,实际上诸葛亮在蜀国地位的确很高,但才能和重要性有限,蜀汉最大的转折点并不是诸葛亮过劳而亡,而是在夷陵之战后失去了刘备。刘备才是整个蜀汉的灵魂人物还有战略建设者,关键是诸葛亮有一技能永远都不如刘备。其实刘备在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已经将蜀汉的版图又进一步的扩大了许多

  • 二次革命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后的一次重大事件,让我们来看看此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