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宫廷雅乐制度历史介绍

古代宫廷雅乐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85 更新时间:2024/2/11 15:20:41

雅乐,顾名思义就是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一般主要用于帝祭祀和典礼的音乐。

武德年间,李唐初创,在当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起义活动重创的经济、军事等逐渐复苏,唯独礼乐停滞不前,只能沿用旧制。然唐高祖李渊,不满足于此,常发出喟叹“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朝臣以陈亡国为玉树后庭花,齐亡国时为伴侣曲为例,分析乐既能被人的情绪影响,又能影响人的情绪。由此,高祖李渊便派人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

唐高祖对礼乐一制高度重视,为振兴礼乐,他在蓬莱宫内专设内教坊,主教雅乐,除了统治者的推崇,雅乐的发展还得益于文物昌盛,道不拾遗的社会环境。而且唐朝重视科举考试,在制度的支持下,文人才子层出不穷,他们的出现也给雅乐注入了新的力量。

雅乐用途与起源

雅乐主要用于郊社、宗庙、乡射。所谓郊社,是指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礼-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宗庙,是指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乡射,天子以射礼简选诸侯,以下德行能否?《礼记·射义》记载“天子以射选诸侯”。

总体而言,它用于吉礼(祭祀祖先)嘉礼(皇帝纳后)与宾礼(迎接使臣)。

唐朝雅乐文化通伦理,易风俗,有歌颂功德,慎怀追远之能,故通常被儒家视为礼乐文化的核心之一。雅乐并非寻常音乐,它是乐舞、乐歌、乐器相配合共同演奏的结果,其乐调、乐服、乐律、乐器均有特殊约束。

但雅乐并非隋唐时期的产物,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就当时而言,雅乐还是巩固阶级制的工具,其规格和形式均因当事人身份地位而改变。延续到唐朝,雅乐成了风华绝代的文化。

《唐会要》中记载:“高祖受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武德九年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十日,乐成,奏之。”

由此,雅乐便在唐朝盛行。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便是“十二和”。“十二和”便是指《豫和》、《顺和》、《永和》、《肃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雍和》、《寿和》。

除十二和外,十五和也破有名气。

《通典》中对十五和记载说:“至开元中,又造三和乐,共十五和乐,其曰,元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和、正和、承和、丰和、宣和。”

雅乐调式

雅乐调式也有其特色,它在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基础上,再做加工,将徵低半音-变徵;将宫低半音-变宫,由此便构成七声调式“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唐代乐律一改隋朝的黄钟专用,将南北乐律做整合,让七阶乐律得到广泛应用。

雅乐的乐器种类繁多,通常有筚篥(bili,都读四声)、龙笛、笙、羯鼓、钲鼓、太鼓、琵琶和筝。

《乐府杂录》中也有对悬挂于乐器上簨(sun,三声)虡(ju,四声)的描述,簨虡上有孔雀羽与彩色流苏的装饰,其上有金铜镀色,极其奢侈华贵。雅乐六悬规模盛大。

《唐六典·太常寺》中记载:“大唐造蓬莱宫成时,充庭七十二。武后还东都,乃省之。皇后庭诸后庙及郊祭并二十架,同舞八佾。”

雅乐的乐曲分为序、破、急三个乐章。

雅乐的方式和常见装束

雅乐的方式也有讲究,手上方式包括交手、合手、牵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脚上方式包括落、押脚、追脚、踊、踏、立、跪、飞、行走。

除此之外,演奏时的服装也包括多种,其中套装装束、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最为常见,左方舞为红色,右方舞为绿色,文舞配套装装束,武舞曲配蛮武装束、贯头衣装束。

文舞代表为《九功舞》,武舞代表为《七德舞》,此二者不仅用于雅乐,还常用于燕乐。雅乐文化的服装要求,看似附赘悬疣,实则有大学问,正因为这份繁琐,雅乐才被人如此推崇。

雅乐管理机构

雅乐存在其管理机构被称为“太乐署”。

《唐六典》中有关太乐署规模的记载说:“令一人,丞一人,府三人,史六人,乐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舞二舞郎一百四十人。”隋朝之前,文舞二舞郎皆为贵族男子,隋朝时,文舞二舞郎多为官宦子弟。唐朝时,文舞二舞郎便由普通男子顶替,这也标志着雅乐逐渐与平民接轨。

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出演乐人,负责雅乐演出,雅乐表演人员由协律郎、太乐令、文舞二舞郎、演唱人员、伴奏人员组成。其中协律郎负责掌握节奏统筹指挥,太乐令负责设置雅乐的乐悬,文舞二舞郎则负责表演。

雅乐乐队分类

唐朝时表演雅乐的乐队,又可分为乐悬乐队、登歌乐队、鼓吹十二案乐队和文舞二舞乐队。其中乐悬乐队又可分为宫悬乐队和轩悬乐队。

《唐六典》中记载宫悬乐队说:“镈锺十二,编锺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六有虡。(宗庙与殿庭同,郊丘、社稷,则二十虡,面别去编锺、磬各二虡也。)东方、西方,磬虡起北,锤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锤虡次之。”

宫悬乐器有镈(bo,二声)钟、编磬、编钟、建鼓、祝、笛、箫、埙、琴、瑟、筝、筑。轩悬较宫悬简单,只有镈钟、编磬、编钟、建鼓。登歌乐队被分成登上和登下两部分,其中登上负责登歌、钟、磬、节鼓、琴、瑟、筝、筑;登下负责笙、箫、和箫、篪、埙。

鼓吹十二案乐队是由十二个鼓吹小队组成大型乐队,文舞二舞乐队主要为文舞二舞郎,其中文舞翟、鼗(tao,二声)鼓、铎、金钲、铙、相、雅,武舞负责干、鏚(qi,一声)、旌、鼗、铎、金錞、铙、相、雅。

唐朝雅乐蓬勃发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王破阵乐》、《庆善乐》和《上元乐》,《秦王破阵曲》声音激昂,《庆善乐》慢文细里,《上元乐》舒缓优雅,三者各有其特色。

唐朝时期,雅乐家喻户晓,可渐渐的礼乐形式层出不穷,雅乐的地位也开始出现动摇,雅乐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且雅乐中,正平和在愉悦普通百姓方面,它远不如轻快活泼的胡乐。

唐朝安乐的社会环境让雅乐蓬勃发展,可其海纳百川的特性,也让雅乐的生存受到冲击,传至今日,这种宣传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殊文化,已经逐渐消亡了。

标签: 雅乐

更多文章

  • 南明三大案之大悲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悲案

    明朝在朱元璋时期曾经有骇人听闻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借助这四个案子清除掉了很多功臣,稳定了明朝的统治。在将近三百年后,朱家南渡,南明成立之后也发生了三件大案,史称“南渡三大案”但是这三个案子看似简单,但是却隐藏着很深的秘密。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自尽身亡,宣告延续了276年

  • 唐朝的府兵制度历史介绍 府兵制的组织架构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府兵制

    府兵制度作为北周宇文泰建立起来的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军事制度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府兵制建立之后,对于中古时期的兵制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在确保封建农业经济能够稳定发展的同时,保证封建王朝的军事力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从

  • “礼乐崩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初始标志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礼乐崩坏

    所谓“春秋”,相传鲁国史官按年、季、月、日记录列国大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于是就将这部编年史简要概括为“春秋”,这一段历史即为春秋时代。春秋晚期,孔子阅读春秋史时痛心疾首,认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导致百姓困苦不堪,于是理想化地认为只要恢复周礼

  • 契丹相当于现在哪个省 辽朝疆域范围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契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契丹的事情,也反正还是非常神秘的,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契丹如果算的话,那应该算现在的哪个省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学习看看吧!契丹全盛时期的国土面积高达489万平方公里,一个省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能与五代十国和北宋实现两百年南北对峙,说明契丹绝非一个小

  • 宋武帝刘裕统一南方用了多长时间 刘裕统一南方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裕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已,世家贵族把持经济,各地叛乱,形成地方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出现了,他用十一年事件统一南方,保持社会稳定。东晋自偏安以来,皇权旁落,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

  • 中国古代女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女官

    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周礼·天官》中,除天子后体同天子,夫人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不能作官看待外,其他九嫔以下既是王的嫔妾,也是执掌各方面的女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女御四德,并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后,世妇掌祭礼、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涤溉,女御掌御叙王之燕寝,以岁

  • 辽朝的疆域版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辽朝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

  • 明朝司礼监的历史介绍 司礼监的太监权力大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礼监

    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设立了内廷宦官机构。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年)设置内使监,设监令、丞、奏御等官,其中即有纪事奏御的名目。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改御用监为供奉司,又置纪事、内政二司。典礼纪察司的职掌:“司正、副正、掌内府一应礼仪,钦记御前一应文字;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

  • 西汉外戚专权出现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外戚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

  • 如何评价西汉的和亲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和亲

    关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历来褒贬不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显而易见,司马光是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汉的和亲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近人王桐麟也流露出这种情绪,他说:“和亲政策与汉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