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尉迟迥之乱的原因

尉迟迥之乱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1/16 12:49:19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背景

大象二年五月十一乙未日(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去世,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矫诏引杨坚辅政。杨坚担任右大丞相夺取军政权,清理完北周诸王后,怕前朝旧臣叛乱,于5月27日派韦孝宽取代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此举激起尉迟迥的不满,处斩了朝廷的使臣后于六月十二日召集文武士庶誓师造反。当时赵王宇文招已入朝,幼子留在赵国,尉迟迥奉宇文招幼子为主。

群起响应

尉迟迥权力的地理中心正处于华北平原的心脏,他在那里能够动用惊人的资源,并且在地方强大的氏族中还有一批强有力的潜在的追随者。他们在看到了尉迟迥的号召后,纷纷响应。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尉迟迥弟子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一起叛乱,人数达到数十万。

进入七月,叛乱规模越来越大。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迥。迥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朝,许割江、淮之地。七月二十五日,郧州(今湖北省安陆市)总管司马消难以其管辖的七州叛变投降陈朝。八月七日,益州总管王谦又以其管辖十八州响应尉迟迥。而北周荆、襄、豫境内诸蛮也造反,“焚烧村落,攻略郡县”。

但也有不响应尉迟迥的地方总管。幽州总管于翼拒绝起兵响应尉迟迥,并倒向杨坚,截断了尉迟迥与北部少数民族联系。徐州总管源雄不理尉迟迥号召,并出兵击退陈朝毕义绪、曹孝达等部进攻。毫州总管贺若谊出兵出兵消灭了叛乱的申州刺史李惠,分隔尉迟迥和司马消难所部的联系。利州总管豆卢积死守本州,挡住王谦北进,为杨坚大军进入四川提供敞开门道。

讨灭尉迟迥

六月十日,朝廷派韦孝宽行军元帅,讨伐尉迟迥。六月二十六日,任命老将梁睿为益州总管,但王谦在益州叛乱而改任行军元帅讨伐王谦。七月十六日,命令杨素领兵讨伐宇文胄。七月二十五日,派王谊领兵讨伐司马消难,又任命韦世康为绛州总管,保卫关中安全。韦孝宽所部开至武陟(今河南省武陟县),与盘踞武德郡的尉迟迥之子尉迟惇所部十万人隔着沁河对峙。

此时,韦孝宽长史李询秘密丞相杨坚言:“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杨坚感到十分忧虑,与内史上大夫郑译密谋派人取代这三人,李德林反对说:“公与诸将,皆国家贵臣,未相服从,今正以挟令之威控御之耳。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虚实难用,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絷,则自郧公以下,莫不惊疑。且临敌易将,此燕、赵之所以败也。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动亦能制之矣。”坚大悟,说:“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乃命少内史崔仲方往监诸军,为之节度。又派高颎前往前线。高颎至军中,在沁水上搭建桥梁。尉迟惇见阵,在沁河上游纵火筏想用它们烧掉桥,高颎则命人填土以阻火筏。惇布阵二十余里,想等孝宽军半渡而击之;不料,孝宽却将军队略作后退,然后鸣鼓齐进。军队一过河,颎命令焚烧桥,以绝士卒后退之心。因此,士兵作战时一往无前,惇兵大败,单骑逃亡。孝宽乘胜进击,追至邺。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与尉迟惇及弟西都公佑,集结十三万部队于邺城南,迥统帅万人,皆着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统帅士卒五万,自青州增援而来,派三千骑先投入战场。尉迟迥麾下兵皆关中人,作战勇猛,孝宽军作战不利只能后退。邺中士民观战者达数万人,韦孝宽军行军总管宇文忻说:“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于是先射围观民众,围观民众四散逃亡,冲散了尉迟迥军的阵形,又惊叫之声震天动地,场面十分混乱。忻又传令士兵大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趁着对方大乱猛烈攻击。迥军大败,退保邺城,孝宽纵兵围之。又孝宽手下梁士彦所部率先打破北门进城,尉迟迥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尉迟迥死后,其子尉迟惇亦被追兵所杀,山东各地叛乱相继被镇压。

其余战事

八月二十七日,尉迟迥被杀十天后。叛军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连夜南逃,投降南朝。杨素攻克荣州,宇文胄逃亡,被追兵所杀。十月,朝廷军的梁睿率领步骑二十万进讨王谦,谦分命诸将据险而守,梁睿连战连克,势不可挡。又王谦遣其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带领十万军进攻利州,掘开江水以灌城。利州城中战士不过二千,总管豆卢积昼夜督战,成功抵抗四十天;等到梁睿军至,叛军退兵,梁睿军自剑阁入四川,进逼成都。谦命令令手下达奚惎、乙弗虔城守,亲率精兵五万,背城结陈。睿军与之作战,叛军战败,惎、虔打开城门投降。谦带着麾下三十骑逃往新都,但被新都令王宝捉住。十月二十八日,睿斩谦及高阿那肱,四川平定。至此,叛乱平息,历六十八天。

标签: 尉迟迥

更多文章

  • 北魏后期六镇之乱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的鲜卑贵族和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最后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六镇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懐荒镇六个边镇,后来

  • 西周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周

    提起西周的灭亡,我们不得不想到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最终使得诸侯在都城被犬戎攻击时而见死不救,难道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把一个国家的灭亡归结于女人的身上,未免太显得的无能与对事实的歪曲。而已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另有原因的。在新出土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有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烽火戏诸侯所导致的

  • 怯薛军什么意思 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怯薛军

    成吉思汗曾亲自组建过一支禁卫军,叫怯薛。有网友不理解怯薛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其实怯薛是一个蒙古语,翻译成汉文后是指宿卫,也就是轮流值宿的守卫兵。怯薛最早起源于草原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朝廷当中的官僚集团,也是元朝的核心阶层。怯薛和侍卫亲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下面就来讲讲这两者的区别

  •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领齐国消灭了哪三个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前725年~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临淄人。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对于齐桓公来说,早年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随着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齐僖公孙无知相继去世,抢先回国,夺取齐国君主的宝

  •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正面评价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

  • 北魏灭佛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简介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

  • 三国时的豪门士族是如何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士族

    东汉政权是地方豪强支持下建立的,因此,在东汉王朝,豪强享有很多特权。在东汉末年,最大的四大家族,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这些士族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们互相联姻,势力盘根错节。曹操集团最重要的支柱就是荀氏家族。也正因如此,曹操既利用这些人,又防着这些人,对士族的信任是有限度的,所以曹操

  • 东汉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有什么军事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中

    相信很多人在看三国的时候,都会被魏蜀吴之间的权利斗争所吸引,确实这样的斗争是非常好看的。除了这些权利斗争之外,其实里面的战斗场面也是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的,其实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三国里面有非常多的名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好的将领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直接斩掉对方大将的首级的话,那么能够鼓

  • 契丹国是谁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契丹

    在公元9世纪,甘肃西部地区的高昌回鹘人,青海地区的吐蕃人和吐谷浑人,鄂尔多斯河的唐古特人,山西已被的沙陀人,满洲的渤海国人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契丹人,将中国北部的边陲地区瓜分。而契丹人则是很快就表现出他们是从907年起,相继在开封建立的诸王朝之最可怕的对手,他们不失时机地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些契丹人是4

  • 蜀汉的巅峰时期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蜀汉

    刘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称为汉中王,同时这也是刘备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期,相比前半生的颠沛流离,在这个阶段隐隐有三国最强之势。那么当时的刘备势力有多强?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又派遣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困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