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

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65 更新时间:2024/1/19 8:09:14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葬送了东汉王朝。

历史背景

东汉中期,众多皇帝昏庸不堪,沉迷玩乐,结果使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垂帘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于不满外戚专政,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成功后结果宦官得势,皇帝身亡后,继位者又是年幼的皇帝,另外一太后又“垂帘听政”,结果恶性循环如此不断持续。

东汉自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汉和帝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为侍中,出宣诏命,掌握政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

汉安帝初政,太后兄弟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兄弟阎显等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与其他宦官十八人,拥济阴王为帝,是为汉顺帝。

后孙程等又杀了阎显。顺帝时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梁商、商子梁冀先后为大将军。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质、桓三帝。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自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更番弄权。

起因分析

历史学者认为戚宦之争的起因有以下几种:

(一)西汉皇后吕雉,结果造成后来吕氏专政的局势。到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大将军一职,规定必须由外戚担任,加重了外戚的权势。

在西汉,权势高的外戚有汉高祖时期的吕氏武帝及昭帝时的霍氏宣帝时的史氏及许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的王氏、傅氏、丁氏。

(二)东汉的汉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军权力:汉光武帝因惧丞相权力过大会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权力,结果使得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

处理方式

公元25年,在绿林农民起义下,王莽政权被农民推翻。参加过绿林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东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

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之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标签: 戚宦之争

更多文章

  • 明章之治始于哪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是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对

  • 新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新朝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

  • 西域都护府建立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汉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它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

  • 昭宣中兴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昭宣中兴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此时的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背景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攻打匈奴以及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

  • 西域都护府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

  • 汉四郡经历了哪些历史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四郡,经历,哪些,历史,变革,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

    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

  • 卫满朝鲜的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卫满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94年~前107年。于中国西汉初年时,由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使国家愈来愈强盛。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

  • 南越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越国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自号“南越武王&rd

  • 闽越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闽越国

    闽越国,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广东潮汕、梅州)。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闽越王城始建于西元前202年,系闽越

  • 滇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滇国

    滇国(前278年前109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部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