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礼议”历史事件介绍“大礼议”事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明朝“大礼议”历史事件介绍“大礼议”事件对明朝造成了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72 更新时间:2023/12/20 12:02:29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大礼议中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并通过合理解读明武宗遗诏的文本逻辑和内容,维护了明世宗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明世宗继位的实情而强迫明世宗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确保了明代法律的尊严和政治的秩序,并因此开创了嘉隆万大改革的新局面。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十一月邵太后卒,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后改为太皇太后、皇后,即孝惠皇后),葬入茂陵;嘉靖四年(1525年)册封庶母王氏(兴献王侧妃)为睿庙淑妃(嘉靖十一年卒,谥号“温静”);嘉靖五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十二月,蒋太后卒,谥号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慈孝献皇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睿宗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

原有兴献王墓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即后来的明显陵。

影响

积极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明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明武宗流向明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明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明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这一争论跟明代其他时期的廷议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从礼制方面引经据典,对大礼议进行纯粹古礼的解释,不可能真正认清其本质特征及其在明代政治长河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既赢得了明世宗的敬重,又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使明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靠的真正力量。作为没有东宫旧僚的明世宗从议礼双方的表现中真切认识到了取舍大臣的一个主要标准,即能否支持自己的大礼主张。因为谁也无法全盘否定世宗的大礼观点。借助于大礼议组建自己能够掌控的人事格局,这是明世宗最大的政治收获,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明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消极

另一方面,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标签: 大礼议

更多文章

  • 开禧北伐的背景 开禧北伐原因 开禧北伐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

  • 开禧北伐失败的原因 开禧北伐的战争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在诗人八十岁那年,宋王朝终于再次出兵,北伐中原,但由于朝中宰相非贤,将帅多庸,战事难如人意。一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奸臣韩侂胄专权,迫害贤臣,

  • 北宋农业发展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

    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宋朝的耕地面积,到宋神宗元

  • 汉朝人口变化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

    我国解放的时候是四万万人口,但是在古代我国的人口可不是这么多的。连年的战乱,外加自然灾害,那就是医疗条件落后,这些都可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所以在我国许多朝代,人口都处于不足的一种状态,而朝廷也会颁发一些法令,鼓励生育的法令。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刘邦建立了大汉朝,在当时就是在世界上,大

  • 北宋四京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宋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既然有东京,那自然就有西京,其实还不止东西二京。北宋实行的是四京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初沿五代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宋真宗景德

  • 北宋赋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宋

  • 北宋的领土范围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

  • 北宋熙宁变法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熙宁变法

    1068年,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1069年,想要有所作为的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神

  • 北宋庆历新政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是庆历年间北宋仁宗授命范仲淹进行的一项政治改革。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治能力,使得北宋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同时,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积贫积弱北

  • 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