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AD1985-AD1987 百万大裁军裁哪些部队 百万大裁军的意义

AD1985-AD1987 百万大裁军裁哪些部队 百万大裁军的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51 更新时间:2024/1/21 17:56:04

百万大裁军简介

1985年中至1987年底期间,在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世称“百万大裁军”。


百万大裁军背景

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裁减员额1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战等国际局势下,中国军队的建设一直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临战准备状态。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和平力量也日益增长。

对此,邓小平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为: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百业待举的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必须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一切要服从这个大局。

“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据不完全统计,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

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军费只有191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而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持平。

对裁减100万,有些领导人担心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


百万大裁军裁哪些部队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会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邓小平指出: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一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在1975年至1984年的几次精简整编中,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人浮于事,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现象。

面对400万军队,裁减如下手,关键问题,在于弄清军队主要“肿”在哪里。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等。

当时,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官兵比例是:苏联1∶4.6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为1∶17,而中国却是1∶2.45。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

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他还坦率地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利益都会受到触动。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在面临被撤销的福州军区,有些干部要军区司令员江拥辉找中央军委首长,建议不要撤销福州军区。江拥辉语重心长地劝大家:“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至于撤销哪个军区,要等军委决定,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扰军委决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门子,也不准你们去拉关系。”在江拥辉和福州军区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福州军区撤销后的移交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济南军区某团,前身是泽东于1929年在井冈山组建的“中央军委警卫营”;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内称“朱德警卫团”。

在著名的保卫黄崖洞战斗以后,毛泽东在给朱德的贺电中号召:“全军学习‘朱德警卫团黄崖洞守备战。”这个团转战南北,声誉日隆。该团要合并组建的风声传开后,干部、战士一时想不通。于是,团队请来老政委讲传统,组织重新认识团史,“针尖对麦芒”地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工作。

经过努力,大家终于明白:珍惜荣誉,应该成为服从大局的动力,不应该成为阻力;光荣传统应该在精简整编中发扬光大。

1987年4月4日,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信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百万大裁军的意义

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其直属单位,撤并机构,人员精简40%。将原来的11个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兵源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从而提高了大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较大幅度地调整各兵种的编成比例,加强了特种兵部队。

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军级建制全部改编为“合成集团军”,与原陆军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全军撤销或合并了一些初级指挥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院校数量精简12%,人员数量减少20%。

结合精简整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了三总部、大军区、军兵种的领导班子。有人把这形象地比喻为既“消肿”,又“输血”。调整后的三总部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23.8%,大军区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一半。

在平均年龄上,由原来的64.9岁下降到56.7岁,每个班子中都有40岁、50岁、60岁左右的干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结构年龄。知识结构也进一步改善,60%的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化程度,75%的干部经过院校培训。

标签: 裁军

更多文章

  • 新中国二五计划的内容 二五计划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二五计划

    二五计划简介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二五”计划。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rdqu

  •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

  • 南方谈话简介: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南方谈话有什么意义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简介: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南方谈话有什么意义影响?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南方谈话简介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当时已正式告别中央领导岗位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

  • 社会主义改造简介: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简介: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社会主义改造简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

  •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有什么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台湾

    《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背景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什么?《告台湾同胞书》有什么意义?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于2019年1月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会并发

  • 晋国四卿分别是谁?晋国六卿并为四卿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国

    晋国原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但晋国内部六卿争权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六卿并为四卿,也为此后晋国分裂埋下隐患。晋国六卿全部是世袭制,但各卿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斗争,以至于互相兼并。当时晋国对外已经获得一番成就,但内部的十多个卿逐渐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范六大宗族。此后范族和中行

  • 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管仲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管仲

    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

    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据《晋书》记载,公元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军事领导体制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