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背景及原因结局

东汉末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背景及原因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649 更新时间:2024/1/31 2:35:23

我们通常认为,历史是由极少数大人物所主导的。绝大多数小人物,在历史进程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其实,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小人物也能改变大人物。比如我们接下来即将提到的这位小人物。

他叫刘焉

刘焉,字君郎,东汉末年的宗室子弟,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刘馀于公元前128年去世,到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300年时间。因此,刘焉并没有在宗室子弟的身份上沾到很多光,只是解决了一个饭碗刘焉长大后,被授予郎中一职。

160年,刘焉的老师祝恬,刘焉就离开了这个职位。这说明,这个职位并不值得留念。

随后,刘焉来到位于今天河南省巩义市东南部的阳城山,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在古代,教书先生的地位很高,很受尊敬。没过多久,刘焉就被当地老百姓推荐为“贤良方正”,步入仕途。所谓“贤良方正”,是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一种科目,由汉文帝设立。汉文帝希望从民间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能够弥补皇帝治理朝政的不足,以示广开言路。

刘焉进入官场后,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宗正负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太常负责掌管宗庙的礼仪,地位虽然比较高,却不掌控实际权力。

那时候,正是汉灵帝刘宏在位。汉灵帝是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昏庸无能,信任宦官,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使得六、七百名大臣被迫害致死。汉灵帝在位期间,宦官横行无忌,飞扬跋扈。有两个宦官张让赵忠,甚至被汉灵帝尊称为自己的父母。

汉灵帝为了搜刮钱财,公开在朝廷里卖官鬻爵,实行明码标价。一个官位的价格,与俸禄紧密联系。如果年俸为1000石,那么标价为1000万石。这就是说,官位的标价是官员年俸的10000倍。官员花费如此高昂的价格买到官职,一定会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将这笔费用转给普通老百姓。这样一来,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汉灵帝的胡作非为,连宦官都看不过了。宦官吕强劝谏汉灵帝:“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意思是让他收敛一点,吃相不要太难看。汉灵帝根本就听不进去。

刘焉在朝廷里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对朝廷里发生的种种乱象忧心忡忡,很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避免惹祸上身。可是,并不是他想离开就离开的,必须找一个由头。于是,188年,刘焉给汉灵帝提了一个建议,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焉认为,现在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员,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到地方去镇守,安定天下。

汉灵帝觉得不错呀。在这之前,许多刺史、太守权力太大,已经不怎么听朝廷的招呼了。如今有人主动站出来为朝廷分忧,自告奋勇去削减刺史、太守的权力,简直不能太好。

于是,汉灵帝批准了刘焉的建议。历史上称之为“废史立牧”。

汉灵帝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废史立牧”后,刺史、太守的权力固然得到了抑制,可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收到朝廷来,而是集中到了州牧手中。州牧拥有地方军政大权,更加不受朝廷的控制,形成了新的割据力量。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如董卓、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到后来,曹操居然敢公然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24年之久。

汉朝创建于公元前202年,到188年时近400年历史。400年间,汉朝经历了各种惊涛骇浪,除了王莽篡汉有过短暂的中断,其余均有惊无险地度过。然而,自从“废史立牧”后,汉朝就失去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400年基业毁于一旦。

刘焉自己也是“废史立牧”的受益者。他最初自告奋勇出任交州牧,在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后,又请求改任益州牧。刘焉到了益州后,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中断了与朝廷的联络,“埋头苦干”20多年,将益州经营成一个独立王国。

不过,后来益州被刘备看上了。212年,刘备和刘焉的儿子刘璋反目成仇,大举进攻益州。经过两年多恶战,终于迫使刘璋投降。214年,刘备成了新的益州牧。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

刘焉没看错,益州果然有天子之气,只不过不是他们家的。

标签: 刘焉

更多文章

  • 明朝建文帝为何要实行削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建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明朝绝对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朝代,而且皇帝一个比一个有特色。开国皇帝朱元璋目不识丁,在群雄并起的元末竟然笑到了最后,还站稳了脚跟;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居然仍旧有条不紊的运行;最神奇的要数永乐皇帝朱棣,一个谋朝串位的藩王,居然没有得到天下的讨伐,还坐稳了皇位,可惜了建文帝朱允炆,明

  • 北宋雍熙北伐爆发的背景原因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熙北伐

    自从北宋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辽与西夏的武力威胁。其中辽对宋的威胁最大,为此宋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解决北方的祸患。但是随着高粱河之战的失败,宋朝实力受损,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决心还要北伐燕云,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辽圣宗以幼小即皇帝位,他认为最好的时机来到了,其

  • 三家归晋之后魏蜀吴三国末代皇帝的待遇为何区别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家归晋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司马家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公元280年魏国灭掉吴,晋国完成统一而宣告三国时代彻底的结束。魏国灭掉蜀国以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被迫迁往洛阳,

  •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蜀汉

    很多人都说,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为什么不顺势向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扩张,从而扩大自己的领土呢?蜀汉建立,向东扩张公元221年,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刘备登基之后,就准备着扩张,只不过方向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区,而是选择向东攻打东吴。为什么攻打东吴,很多人都说为关羽报仇,其实这只是一个战争理由而已,真正的目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是怎么维护自己统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

    李隆基的皇位得来并不容易。在他之前,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挟持,成为傀儡。而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士集团也蠢蠢欲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当第二个武则天,竟毒死中宗李显,韦后也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这时,李隆基瞅准时机,和太平公主联合,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他父亲李

  • 熙宁变法失败之后王安石为什么会被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都无可挑剔,两次变法也可谓是轰轰烈烈,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堪称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运动。可是,在两人主持

  • 明朝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的工作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锦衣卫

    关于明朝的锦衣卫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但是一般都是反面形象。由于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锦衣卫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也是臭名昭著。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明朝锦衣卫的由来。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锦衣卫一般就是一个特务机构,一般电视剧电影中的人啊,一看到锦衣卫就是什么皇帝的走狗、无恶不作之类的。确实纵观锦衣卫从诞生到灭

  • 清朝一共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结局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

    你知道清朝的留美幼童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1872年,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了培养人才,改变朝廷的局势,李鸿章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来说,是一个重大得到决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如果拒绝,那么朝廷很快就会走

  • 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匈奴

    大家好,说起西汉和匈奴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汉武帝将不可一世的匈奴彻底击溃,元狩4年的漠北决战,匈奴元气大伤。直到东汉才苟延残喘的恢复元气,匈奴被西汉彻底打垮的根本,并不只单单损失人马。那么匈奴到底因何差点灭亡,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首先讨论这个话题,先要弄清楚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根据史记

  •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

    唐朝一开始定都长安,后到了唐高宗年间,洛阳就成为了东都。于是,皇帝在这两个地方跑的很勤。到武则天上位后,她干脆就直接搬到了洛阳。那么,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影视剧的“说法”,袁天罡有一个想法:趁日全食的时候,等洛河水大涨,乘机除掉武则天和她的那些大臣们。于是,就各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