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雍熙北伐爆发的背景原因及结局

北宋雍熙北伐爆发的背景原因及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700 更新时间:2024/1/27 12:47:06

自从北宋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辽与西夏的武力威胁。其中辽对宋的威胁最大,为此宋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解决北方的祸患。但是随着高粱河之战的失败,宋朝实力受损,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决心还要北伐燕云,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辽圣宗以幼小即皇帝位,他认为最好的时机来到了,其周围的一些大臣明知他有此意,为了讨取他的欢心和重用,极力劝告他不要错过此难得的机会,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从太平兴国八年(辽统和元年,983年)到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的三四年间,宋太宗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包括筹集军用的粮草、调整军事部署、任命官吏、侦探出兵的路线等。然而这次北伐最后却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何在?

宋辽两国:军事部署及实力

从军事部署及军事实力方面分析,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权至上采用的立国之策就是"重文轻武",以文立国,收回了兵权,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弃武从文,古代汉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渐衰弱,北宋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消退。

而且宋朝"积贫积弱",中央财政紧张,没有富足的资金、钱财。导致军队没有资金,军队腐败也是很严重的问题,武将贪财黩货、兼并土地成风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北宋的军纪也是很成问题,军纪涣散、纪律不严明,可想而知战斗力如何。

然而,辽国属于契丹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可想而知。辽国制定了这样的规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也就是说,辽国的成年男子,几乎都是士兵。而且辽军以骑兵为主,辽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上升,对于宋朝来讲差距明显体现出来。

宋辽两国:统治集团战略决策

北宋统治集团中宋太宗世人评价为,"北宋之亡,亡国于太宗",何出此言,他志大才疏,昧不知兵,寡廉鲜耻而又心胸狭窄,也就是俗说的德不配位。他在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虽然出有成效,但是宋太宗的一意孤行,宋军连续在战争中遭遇惨败,军队开始怀疑自己的作战能力,逐渐失去了必胜的决心。

赵光义雍熙北伐的时候他得陇望蜀,不顾师老兵疲,强制要求手下士兵再接再厉,想一举拿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不成熟的军事指挥,连累了中原将士,接下来的高粱河之战,宋军全线溃败,赵光义自己也颇为狼狈,大腿中了箭,骑不了马,最后还是搭乘驴车勉强逃回。他不顾将士死活,没有大的胸怀大志,只能贪图小利。

而辽朝的萧太后虽是女辈,面对混乱的政治局面,迅速稳定时局,励精图治,带领辽国步入强盛之列的女子,绝对算的上是一位女强人。保证了辽国的安宁,避免了生灵涂炭,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促进了辽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北伐燕云是举国大事,然而"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及败,召枢密院使王显,副使张齐贤、王沔,谓曰:'卿等共视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上既推诚悔过,显等咸愧惧,若无所容"。据此可知,宋朝二次北伐燕云是他与枢密院商定的,朝廷的其他官府"不预闻",即全不知道。此等大事如何神秘至此?原因只有一个,即其他朝廷重臣不赞成北伐燕云。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老臣,"雍熙三年春,大军出讨幽蓟,久未班师"。赵普对此心存疑虑,他给宋太宗上了两份很长的手疏,他不赞成北伐,称:"所失者多,所得者少。"他针对当时的形势指出:"陛下非次兴兵,必因偏听,小人倾侧,但解欺君,事成则获利于身,不成则贻忧于国。"又称:"奸人但说契丹时逢暗主,地有灾星,以此为词,曲中圣旨。殊不知蕃戎上下,幽州俱置生涯,土宿照临,外处不可征讨。若彼能同意,纵幼主以难轻,不顺群情,无灾星亦败。诚宜守道,事贵无私,如乐祸以贪功,虑得之而不武。"他尖锐地批评了"乐祸而贪功",即利用辽幼主刚即位乘机北伐的做法不当。他还指出:"今者愿忍一朝之忿,常隆万世之因,如或未止干戈,必恐渐多杀害。即曰民愁未定,战事方摇,仍于梦幻之中,大作烦劳之事。是何微类,误我至尊。乞明验于奸人,愿不容于首恶。"赵普之言,所针对的是误导宋太宗北伐燕云的奸人,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有一部分不主张北伐,内部矛盾重重。

上述几点,都是涉及战争胜负的重要问题。因此,雍熙三年辽宋之战宋军的溃败,重要的不是辽军的强大,而与宋太宗对辽朝的政局分析不准,宋朝将领贪生怕死,以及宋太宗不敢亲赴前线督战,却在京城里瞎指挥,有直接的关系。

标签: 雍熙北伐

更多文章

  • 三家归晋之后魏蜀吴三国末代皇帝的待遇为何区别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家归晋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司马家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公元280年魏国灭掉吴,晋国完成统一而宣告三国时代彻底的结束。魏国灭掉蜀国以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被迫迁往洛阳,

  •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蜀汉

    很多人都说,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为什么不顺势向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扩张,从而扩大自己的领土呢?蜀汉建立,向东扩张公元221年,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刘备登基之后,就准备着扩张,只不过方向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区,而是选择向东攻打东吴。为什么攻打东吴,很多人都说为关羽报仇,其实这只是一个战争理由而已,真正的目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是怎么维护自己统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

    李隆基的皇位得来并不容易。在他之前,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挟持,成为傀儡。而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士集团也蠢蠢欲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当第二个武则天,竟毒死中宗李显,韦后也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这时,李隆基瞅准时机,和太平公主联合,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他父亲李

  • 熙宁变法失败之后王安石为什么会被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都无可挑剔,两次变法也可谓是轰轰烈烈,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堪称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运动。可是,在两人主持

  • 明朝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的工作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锦衣卫

    关于明朝的锦衣卫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但是一般都是反面形象。由于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锦衣卫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也是臭名昭著。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明朝锦衣卫的由来。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锦衣卫一般就是一个特务机构,一般电视剧电影中的人啊,一看到锦衣卫就是什么皇帝的走狗、无恶不作之类的。确实纵观锦衣卫从诞生到灭

  • 清朝一共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结局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

    你知道清朝的留美幼童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1872年,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了培养人才,改变朝廷的局势,李鸿章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来说,是一个重大得到决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如果拒绝,那么朝廷很快就会走

  • 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匈奴

    大家好,说起西汉和匈奴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汉武帝将不可一世的匈奴彻底击溃,元狩4年的漠北决战,匈奴元气大伤。直到东汉才苟延残喘的恢复元气,匈奴被西汉彻底打垮的根本,并不只单单损失人马。那么匈奴到底因何差点灭亡,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首先讨论这个话题,先要弄清楚匈奴当时有多少人口和资源?根据史记

  •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

    唐朝一开始定都长安,后到了唐高宗年间,洛阳就成为了东都。于是,皇帝在这两个地方跑的很勤。到武则天上位后,她干脆就直接搬到了洛阳。那么,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影视剧的“说法”,袁天罡有一个想法:趁日全食的时候,等洛河水大涨,乘机除掉武则天和她的那些大臣们。于是,就各种&l

  • 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 井田制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井田制

    井田制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井”字把田地分成方形耕种。那井田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井田制始于商朝,但在周朝发展至成熟。当时井田全归周王所有,然后分配给百姓使用,不得买卖田地。而井田制的特点在于,地是被分成了私田和公田,但这种制度并没有延续太久,到了春秋时期便在多个诸侯国实

  • 忽必烈建立元朝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忽必烈

    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21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出生,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子,当时的蒙古大汗是窝阔台,忽必烈就是一个普通的蒙古王爷,条件也差,为何脱颖而出建立元朝?让我们看一下。总领漠南1251年,忽必烈兄长蒙哥登上汗位。忽必烈被赋予总领漠南、汉地的重任。漠南地区,自古就是北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