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选择在杭州定都?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选择在杭州定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3/12/31 0:09:18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的经济和化都比较发达,各种文人、书画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宋朝又国势羸弱,重文轻武。北宋末年,由于靖康之变,宋徽宗被金人掳去,而徽宗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定都,史称南宋。然而不久金兵便攻打至应天,高宗赵构于是南下逃往扬州,驻跸于此。1129年,金人又袭击扬州,赵构于是继续南下逃往临安,之后临安也被金兵占领,赵构又逃往了绍兴临时驻跸。

在南宋抗金将领们的殊死抵抗之下,金兵从临安撤退,不久之后,高宗也回到了临安,而此时定都于处便成为了讨论的重点,而问题的核心则集中在临安和建康两地。

朝中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支持定都建康(今南京),另一派则支持定都临安(今杭州),双方僵持不下。1138年,高宗最终决定驻跸临安,之后也再未更改,而高宗为何决定回到临安呢?

第一、南宋实力不足

朝中分为建康派和临安派,本质上也是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冲突。而这两派的冲突点主要在于,定都建康则可进取,定都临安则可自守。

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其自然环境条件自不必说,依靠长江作为掩护,又有钟山龙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定都建康则便于北伐与金人决斗,收复中原,重振南宋国威。而这也是许多致力于抗金的爱国将士们的心声。同时,定都建康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江南的经济,实乃上乘之策。

另外,临安派认为,定都建康并非万全之策,当前的形势重在自保,定都建康固然可以进取,但是风险太大,金人刚刚从临安撤退,正值外忧内患,如果定都建康,在自己还未休整好之时,金兵趁机南下攻打建康,必然会措手不及,得不偿失,所以,应当量力而行,先定都临安扩充军力,而不是冒险回到建康为人鱼肉。

事实上,宋高宗赵构一直都是一个保守派,主张求和,同时,金兵多次南下攻打,也让赵构有所恐惧,因此,定都临安也是意料之中了。

第二、自然条件

建康虽然地势优越,曾经也是物产丰饶,但是因为数次被金人侵占,遭受战争的破坏比较大,多处被焚毁,整体环境比较荒凉,没有生气,实在不适宜居住。而临安虽也被侵占,但是破坏程度较轻,相比起建康来说更加繁荣,经济和交通方面也更加发达,天子居住之处,自然不能选荒凉之地。

此外,临安的气候也很适宜宋人居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临安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可谓是风水宝地,所以也有了后来的“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第三、人文条件

宋朝以来,改变了之前唐朝的华丽高贵之风,总体开始偏朴素淡雅,这一点从宋朝的各种园林即可窥见一斑。

宋朝之前的皇家园林致力于显示皇家贵族的权威,极尽豪华,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各种私家园林也纷纷效仿皇家园林,总体上都显大气华丽之感。而到了宋朝之后,皇家园林整体开始偏向私家园林的做法,开始追求超脱自然的意境之美,宋徽宗也是一位资深造园家,尤其喜爱江南园林,甚至为了修建“艮岳”而设置了“花石纲”,从江南运输奇石来装点自己的园林。

上行下效,因此整个宋朝基本上都是倾向于朴素淡雅之风,而临安就是这样一处诗意之地,粉墙黛瓦,又有着美丽的西湖,精美的食物,生活在这样的诗情画意当中自然让人乐不思蜀。

此外,由于之前的长时间驻跸,以及高宗将临安作为逃难之所,朝中大臣们自然也都居住于临安,他们的家人和亲属也多集中于临安。中国自古以来都安土重迁,在临安这块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搬迁的。

宋高宗赵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大家诟病的存在,身为南宋国君,嘴上喊着口号要收复失地,复兴大宋朝,其实却胆小如鼠,被金人追着打,从应天到扬州再到临安、绍兴,甚至有段时间为躲避金人而在海上漂了数月不敢回都,驻跸杭州之时,亲自取名“临安”,意为临时安居之所,甚至还将临安的都城完全按照之前的都城格局来设计,只是碍于临安地势不合,因此采取了“倒骑龙”格局。这一切都旨在说明自己的志向,总有一天会班师回朝,重振大宋国威,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南宋定都临安,恐怕宋高宗赵构本人的意愿更为强烈。杭州是个好地方啊,山清水秀,诗情画意,气候温和,好山好水好姑娘,高宗自然流连忘返,“只把杭州作汴州”。生活在这样的人间仙境,哪还管得上什么民间疾苦,哪里还记得什么收复中原,况且临安靠海,若是金人打来了,直接躲到海上去即可,管他大宋朝是死是活。

然而,各个朝代都不乏爱国之人,定都建康之声也未绝于耳,只是一向忌惮战争,始终主张求和的赵构深爱杭州之美景美人,实在是不愿去冒险抵抗了。

身为一国之君,却缺乏胆识和魄力,国家沦陷之时,不想办法挽回局面,反而一再退让求和,甚至是逃避,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而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情势,居然还能让南宋得以苟延残喘一百多年,也是多亏了像岳飞这样的精忠报国之士。“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到死都未见到宋朝收复中原,若他看到后来南宋的结局,怕是也会含恨而亡吧,赵构但凡再多一点点的魄力,也不至于如今被大家指责得如此强烈了。

标签: 宋高宗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的历史意义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推恩令

    汉武帝刘彻时期,所施行的许多策略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据史料所记载西汉盛行的文官以及诸侯王管理制度,一直到唐朝都在有些许的应用,而这些大致的框架都是在刘彻所传承下来的,现在大家提起刘彻大多数认为他在征讨西域以及讨伐叛乱的事情之上,有很大的功劳,就是为武皇帝。但是刘彻所实行的推恩令,可能知道的人并不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家,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由一个个朝代相继兴衰而组成的。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小编就各个朝代所存在的时间、创始人、都城所在地,开国皇帝等信息等等来给大家汇总一下,能给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的历史。有兴趣的就来看看收藏一下吧。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表1、夏朝,起讫年代:约公元

  • 广西狼兵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狼兵

    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桂军在抗击日军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同时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国民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统计的数据显示,自1937年以来的8年抗战中,广西征募士兵及劳工共计450万。而当时广西人口仅有1200万人,也就是说直接参加或者间接参加抗日战争的就占到了总人口的37.5%。其中

  • 隋朝末年都有哪些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朝

    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民变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背景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第二次巡游江都,次年(611年)二月,炀帝自江都(今江苏扬州)乘龙舟,入永济渠,赴涿郡(今北京市),下

  • 晋阳起兵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郡丞、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负责围剿上党的历山飞、甄翟儿等叛军,并在雀鼠谷之战

  • 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按照年号纪年来算,本应是建安二十五年,可当年正月魏王曹操薨了。这个一统北方的枭雄、曹魏王朝奠基人的去世,让整个天下为之震动。在一干重臣的拥护下,汉献帝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魏国的权力交接棒总算有惊无险的落到了曹丕手中。是年三月,献帝改年号为延康。

  • 乾隆帝退位后的4年太上皇生涯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帝

    历史上的很多皇帝,一生都是在皇帝的位子上忙忙碌碌,因此很多皇帝基本上都是没有“退休”这一念头的,这份“工作”他们要一直做到自己死亡。不过也有很少数的皇帝,会将皇位传给继承人,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乾隆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乾隆帝退位之后,他都在做些什么事呢?

  • 唐朝后期宦官为何能掌握禁军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就此步入中唐时期,其实整个唐朝的中后期都是非常混乱的,不过相比晚唐皇帝失去权势,朝廷统治处于崩溃的状态,中唐的政局要稳定一些,虽然国家没有什么办法恢复到原来的盛世中,但起码能维持国内的稳定。从中唐时期开始,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就登上政治舞台,这就是宦官势力。历朝历代似乎都无法避免宦官

  • 唐朝神策军手下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神策军

    在唐朝后期的历史上,神策军是一支绕不开的强大力量。神策军不仅仅是唐朝皇帝的禁军,同时也是唐朝皇帝威慑全国各路藩镇的杀手锏。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唐朝的神策军到底下辖了多少兵力,如何拱卫唐朝皇帝的安全呢?认真的说,在唐朝统治的后期,神策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震慑藩镇势力,同时也与吐蕃等政权

  • 刘邦分封异性诸侯王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一般当皇帝要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了,毕竟一般封王都是封同姓亲戚,也比较保险。但有些诸侯看到皇帝权势下降,就会逼着皇帝给他们封王,那他们的地位就上升了不少,所以一个朝代的异姓诸侯王慢慢多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什么刘邦一开始就要封八位异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