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阳起兵的经过

晋阳起兵的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85 更新时间:2024/2/12 19:14:21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郡丞、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负责围剿上党的历山飞、甄翟儿等叛军,并在雀鼠谷之战中大破之。当时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民乱纷起,在江都的隋炀帝已无力控制全国。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夺取了汾阳宫(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的兵器甲胄,举兵反隋,自称天子。

受此威胁,李渊获得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支持,命次子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招募兵马,又暗中派人去河东蒲州召回世子李建成及四子李元吉。不久,兵马大集于兴国寺,王威、高君雅大为不安,疑惧李渊要反,就请李渊到晋祠祈雨,准备除掉他。晋阳乡长刘世龙与高君雅交好,得知两人欲对李渊不利,就密告李渊,李渊于是暗中防备。

五月十四日癸亥夜,李渊派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人率兴国寺所聚集的兵马五百人,埋伏在晋阳宫城东门之左。次日早,李渊召集王威、高君雅等文武官僚于晋阳宫,开阳府司马刘政会上庭指控高君雅、王威等与北虏私通,引突厥南寇。李渊让王威等二人取状看之,刘政会不肯交与,言:“所告发的是副留守之事,只有唐公才得看之。”李渊假意惊讶:“岂有是乎!”取过状子观看后,对王威等道:“此人所揭发的事,你们怎么看?”高君雅怒骂道:“此人才是反贼,想要杀我等!”晋阳县令刘文静立即呼叫军士,将王威、高君雅绑住囚禁于监狱。

两日后,突厥数万骑入寇太原,李渊下令大开城门,以疑惑突厥,又令贼帅王康达和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率其所部千余人,暗中在北门设伏。告诫道:“待突厥过尽,抄其马群,拟充军用。”然而突厥兵马太多,从早上到中午一直不停穿过城中。王康达以为过尽,出兵掠夺其后的马匹。被前后夹击,逼到汾河边,最终坠河而死,只有杨毛等一二百人游上岸。兵败后,城中兵马已无几,军民危惧不已,极为恼恨王威、高君雅,认为他们招来了突厥。在突厥兵威下,李渊无力抵抗,只好示弱。两日后,突厥退兵。

六月初,李建成等人到达晋阳。五日,李渊派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攻打西河郡(今汾阳),西河郡丞高德儒固守,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人投降,引军入城,高德儒被杀。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得此次胜利鼓舞,裴寂、刘文静等劝李渊起兵,并向突厥借兵。

十四日,李渊组建大将军府,自为大将军,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仍和他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任命武士彟为铠曹参军,刘政会和武城人崔善为、太原人张道源为户曹参军,晋阳长上邽人姜謩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刘政会为府属,以及权弘寿、卢阶、田德平参佐等官。将招募来的兵马分为左右三军,世子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次子李世民为炖煌公、右领大都督,统领右三军;李元吉为姑臧公,领中军。长孙顺德、鹰扬郎将王长谐、姜宝谊、刘弘基、窦琮、李高迁、杨毛、阳屯、魏进等人分别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十八日,突厥始毕可汗派其柱国康鞘利、级失、热寒、特勤、达官等,送马千匹来太原进行互市,并答应借兵给李渊。李渊派刘文静随康鞘利回突厥汗帐,联络借兵事宜。

七月四日,李渊以第四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五日,李渊树立白旗,以王威、高君雅祭旗,誓军于野,发布檄文,统帅甲士三万人,号称义军,正式起兵。

十七日,大将张纶等下离石郡(今吕梁市离石区),隋太守杨子崇为乱兵所杀。八月三日,唐军攻克霍邑(今霍州市),斩杀隋将宋老生。八日,下临汾郡(晋州)及绛郡(今新绛)。十五日,突厥始毕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马二千匹,随刘文静至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帮助唐军。九月七日,张纶下龙泉、文城等郡,捉获文城太守莘国公郑元璹。八日,冯翊太守萧造投降。十日,唐军包围河东郡(今山西永济),隋大将屈突通闭门自守。十二日,李渊率军从龙门渡过黄河,驻军朝邑长春宫(在今大荔县朝邑镇北寨子村,大荔县即同州),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十八日,遣世子陇西公李建成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窦琮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今潼关县港口镇西村附近),守潼关。遣敦煌公李世民率统军刘弘基、长孙顺德、杨毛等诸军数万人,往高陵道,定泾阳、云阳、武功、盩厔、鄠县诸县等,与李渊从弟赵兴李神通、女李三娘会师。经过两月多月的攻略,唐军占领京城长安周围城池。

十月四日,唐军二十余万包围京师。十四日,李建成负责京城东面、南面,李世民负责西面、北面,分兵攻打。十一月九日,唐军在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先登而入,守城隋军崩溃,唐军攻克京城大兴。之后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标签: 晋阳起兵

更多文章

  • 曹魏九品中正制制度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按照年号纪年来算,本应是建安二十五年,可当年正月魏王曹操薨了。这个一统北方的枭雄、曹魏王朝奠基人的去世,让整个天下为之震动。在一干重臣的拥护下,汉献帝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魏国的权力交接棒总算有惊无险的落到了曹丕手中。是年三月,献帝改年号为延康。

  • 乾隆帝退位后的4年太上皇生涯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帝

    历史上的很多皇帝,一生都是在皇帝的位子上忙忙碌碌,因此很多皇帝基本上都是没有“退休”这一念头的,这份“工作”他们要一直做到自己死亡。不过也有很少数的皇帝,会将皇位传给继承人,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乾隆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乾隆帝退位之后,他都在做些什么事呢?

  • 唐朝后期宦官为何能掌握禁军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就此步入中唐时期,其实整个唐朝的中后期都是非常混乱的,不过相比晚唐皇帝失去权势,朝廷统治处于崩溃的状态,中唐的政局要稳定一些,虽然国家没有什么办法恢复到原来的盛世中,但起码能维持国内的稳定。从中唐时期开始,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就登上政治舞台,这就是宦官势力。历朝历代似乎都无法避免宦官

  • 唐朝神策军手下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神策军

    在唐朝后期的历史上,神策军是一支绕不开的强大力量。神策军不仅仅是唐朝皇帝的禁军,同时也是唐朝皇帝威慑全国各路藩镇的杀手锏。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唐朝的神策军到底下辖了多少兵力,如何拱卫唐朝皇帝的安全呢?认真的说,在唐朝统治的后期,神策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震慑藩镇势力,同时也与吐蕃等政权

  • 刘邦分封异性诸侯王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一般当皇帝要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了,毕竟一般封王都是封同姓亲戚,也比较保险。但有些诸侯看到皇帝权势下降,就会逼着皇帝给他们封王,那他们的地位就上升了不少,所以一个朝代的异姓诸侯王慢慢多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为什么刘邦一开始就要封八位异姓

  • 诸葛亮《隆中对》北伐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

    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相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曾进行了五次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每一次他都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世之人虽钦佩诸葛亮的忠勇,可也怀疑北伐之战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成功。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

  • 隋朝修建大运河有什么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朝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

  • 赵武灵王登基后的赵国形势及功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统治下,赵国由弱国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成为秦国最大的军事对手。那么在他上位前后有什么区别呢?赵国有哪些改变,共与秦国打了多少次仗?第一,赵武灵王上台前,赵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排名靠后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在胡服骑射变革之前,赵国的国力在战国七雄中,仅胜过燕国。也

  • 古代的年号都是怎么取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年号

    现如今说到年号这种东西,很多人都知道,是古代的一种计算时间的方式,古代的大部分皇帝登基之后,都会取一个以上的年号,是一种表达时间的方式,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很多个年号,而更换年号也要看皇帝的意思。那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来历究竟是什么呢?年号都是怎么取的,皇帝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年号的呢?今天就让小

  • 秦始皇在其统一大业完成后巡游全国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朝。统一大业完成后,为了申张秦法、宣扬威德,为了考察军事和政务,也为了求神问仙、祭祀天地,秦始皇决定进行巡游全中国。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始皇巡游的目的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