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赵国为何三次迁都?

战国时期赵国为何三次迁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37 更新时间:2023/12/8 20:57:53

三家分晋后,赵国便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如果不是因为长平之战,也许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还得再往后推移。

赵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不是很好,因为他的北边是匈奴,南边是魏国,西边还跟秦国接壤,东边的邻居又是燕国跟齐国,可谓是四战之地。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赵国不是在打仗,那就是在准备打仗。

对一个时刻处在战争状态的国家来说,都城要设置在哪里,无疑是重中之重。赵国一共拥有181年的历史,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邯郸之外,晋阳、中牟也曾经是赵国的都城。

那么,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这才让赵国先后拥有3个都城、迁都2次呢?

一,定都晋阳的原因

赵国最开始的都城,是在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之所以晋阳会成为赵国的第一个都城,那还得从晋国末年说起。

晋国后期,国内局势被智、范、中行、魏、赵、韩这六卿所控制。当时赵氏的领导者是赵鞅,在他看来,赵氏要想在六卿纷争的局势下存活,就必须要拥有一座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大本营。

这座大本营,不仅要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也要好,也得有发达的农业。而这些,晋阳都十分符合。

首先,晋阳西边是吕梁山脉,东边是太行山脉,南边是太岳山脉,晋阳正好处在这些山脉中间的太原盆地。

有着这些山脉作为支撑,晋阳的安全性便能得到极大保证。而且晋阳所位于的太原盆地,土地肥沃,又有汾河经过,十分便于水利灌溉,因此将都城设置在晋阳,还能将这里打造成赵氏的粮食基地。

其次,在当时,晋国内部的六卿纷争早已是十分混乱,赵鞅知道六卿之间早晚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地理位置上看,赵氏的势力范围在晋国北边,其他五个势力位于晋国的南边。

与其南下,去跟另外五家争个头破血流,倒不如北上,去欺负北方那些异族。至少跟魏氏、智氏这些晋国势力相比,北方的那些异族就显得好欺负多了。

另外,赵氏一直想要灭掉位于现在山西大同一带的代国。灭掉代国,赵氏的实力将大大提高,也能获得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将都城定在靠近代国的晋阳,显然对灭掉代国,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3个原因的影响下,这便让赵氏,将自己的第一个都城,建立在了晋阳。

二,公元前425年,为从晋阳迁都中牟?

中牟位于现在的河南郑州,距离晋阳有四百多公里,这对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可不是一个短距离。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前425年,原本的晋国六卿就只剩下赵、魏、韩三家,并且偌大的晋国也几乎被这三家瓜分完毕。但此时赵国的地理位置,不禁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他占据晋国北部,晋国的中部和南部被魏国、和韩国所控制,这也就导致,赵国被阻挡在了中原之外。

这个时候的赵国,要想进入中原,就需要经过魏国的地盘。在古代,中原地区一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不然也不会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再加上周天子也在中原地区,因此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只有控制了中原,才能真正地被称作大国。

出于逐鹿中原,扩大自身势力的打算,赵国于是便在公元前425年,将都城迁到了中牟。当然了,除此之外,迁都中牟,也有防御魏国和中山国的打算。

虽说这个时候的赵国还没有实逐鹿中原,但他也不能让魏国的势力,进入到他的大本营里。因此定都中牟,就可以将主要的军事力量集结在赵魏边境,阻止魏国的北上。

另外在当时,赵国的旁边还有中山国的存在。中山国位于赵国北边,虽说晋阳的西面、东面、南面都有山脉的保护,但北面没有啊,如果中山国南下,那就是平原地带,直接就能抵达晋阳北面,所以还是迁都的好。

为了准备逐鹿中原、阻止魏国北上、防止中山国南下,赵国这才迁都中牟。

三,公元前386年,又为何迁都邯郸?

随着时间的变化,战国的局势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这个时候魏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将中牟三面包围,万一哪天魏国决定进攻赵国,那国都中牟就会陷入被动的地步。

而且这个时候的赵国,势力范围主要是在漳水以北,但中牟却位于漳水以南,这对赵国的发号施令,是不方便的。

而邯郸,位于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又处于古黄河的南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这里建都,物资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而且赵国的心腹大患已经被灭,建都邯郸也没有后顾之忧。另外这一时期的赵国国君,是赵敬侯,他刚刚在中牟经历叛乱,中牟遭到破坏,并且中牟还留有不少反叛势力,为了自身安全和国家稳定,于是赵敬侯便做出了迁都邯郸的决定。

至此,邯郸成为赵国最后一个国都,一直到公元前228年,翦灭赵,赵幽缪王被俘。

标签: 迁都

更多文章

  • 秦朝怎么灭亡的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秦朝便土崩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朝

    秦始皇去世后,仅仅过了3年秦朝便走向了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寿命,为何会如此之短呢?其实这和秦始皇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原本秦始皇死后是要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但因为生前并没有立太子,所以这给了赵高等人一个更改遗诏的机会。最后他们将扶苏逼死,扶持胡亥继位,这便给内部留下隐患,外部情况同样危机,

  • 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宣宗,李忱

    古代皇权就是最高统治的象征,皇帝便是所有权利的顶峰,“一览众山小”的滋味让无数人趋之若鹜,所以皇权的争斗一般都是最为血腥和残酷的,亲情友情什么的在帝位面前都变得脆弱无比。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前可是装疯卖傻隐忍了三十六年,靠着无比坚强的意志力,成功的骗过了所有人

  • 北周宣帝宇文赟为何要立五个皇后并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宇文赟

    皇帝贵为天子,天底下就他说了算,按理说没有什么烦恼了。事实上并不然,皇帝也闹心,别的不说,在立后问题上就够他伤脑筋的。所以古代的皇帝,有五个皇后并立的,有一个不立的,也有立一个死一个的。北周皇帝宇文赟是五个皇后并立,五个老婆都立为皇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平起平坐,谁也别管谁。宇文赟(559年-5

  • 秦始皇为何废除谥号制度 秦始皇有谥号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

    谥号我们都知道,是古代人对于已经死去的人的一种评价,用很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逝者的一生的功绩或者过失,而谥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才会拥有,而且谥号也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一直都存在,但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曾经废除过谥号制度,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霸主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在成为霸主之前,经历了十分艰难而屈辱的一段时日。后世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就是越王勾践做主角。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勾践的父亲允常和吴王阖闾在世之时,两国之间多次征战。允常去世之后,勾践继位。阖闾听闻这个消息,就想趁越国新君继位,国家不稳之时

  • 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渭水之盟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新生不到十年的唐朝迎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太子李建成与弟弟秦王李世民的储位斗争激化,兄弟二人在玄武门前兵戎相见,拼死搏杀。李世民凭借一批军队将领的支持,成功铲除了李建成势力。唐高祖李渊面对完全失控的局势,和为了皇位杀红了眼的李世民,识趣地交出皇权,主动隐退。感兴趣的读者和历

  • 明崇祯帝自杀前夕还有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帝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明朝的事情。明朝崇祯十七年,朱由检皇帝在紫禁城北的煤山逝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就意味着一个朝代没了,这肯定是路的尽头。然而,虽然当时的情况真的很糟糕,但也没有办法。所以有人就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皇帝死后到底有多少军队?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后备领导立即开始在明朝的首都南京运作。朱由崧,

  • 夏朝和商朝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朝

    一、夏朝军制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关于夏朝的军制虽然现存的史料很少,但有限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它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军制的开端。这一时代,在国家已经形成的同时,军队也随之产生,它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和奖惩制度。夏王朝原本是脱胎于氏族社会的部落联盟,掌握国家政权的夏后氏只是众多部落中力量最强大者,

  • 明朝督抚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

    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王朝就一直都在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封建统治者清楚的知道,集权制的王朝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否则就会为国家带来无限的灾祸。不管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元朝的行省制以及明朝的地方三司制度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但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势必也会造成地方管理出现运转时效呆滞等情

  • 唐朝节度使制度历史介绍 节度使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在中晚唐时期是一个令皇宫畏惧的官职,这一官职的最早记载出现于贞观年间,它极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创设的。《全唐文》中收有一篇题为《可汗山铭》的文章,其中记载了一件事:“圣唐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度副使朝散大夫任雅相等肃奉明诏,册授大单于真珠毗伽可汗嫡嗣为肆叶护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