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东宫制度历史介绍

古代东宫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938 更新时间:2024/1/9 12:22:17

所谓的“东宫”,最初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而得名。后来则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但是“太子东宫”,绝不仅仅是太子居住的宫殿名字而已。

实际上它还是一种制度的别称,即“东宫制度”。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

东宫制度的起源

而关于东宫制度的起源,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夏朝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之后,商周时代逐渐确立起了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最晚到春秋时代,东宫制度就已经完全形成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在先秦时代,皇帝制度尚未确立,为了保证皇位传承的东宫制度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了,在笔者看来,显然第二种说法更为合理一些,因为在先秦时代形成的关于王位传承的一些制度和原则,虽然具备了东宫制度的某些特点,但还不能算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东宫制度。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正式称为“皇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秦始皇本人却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在世之时厌恶他人谈论生死,因而在生前并没有预立太子。

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等人联合,立胡亥为帝,不过秦二世的暴政使得秦朝只传二世便灭亡了。秦朝也因秦始皇的原因和国祚短促,并没有建立起东宫制度,但是在后世太子的一些属官在此时已经出现,比如“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东宫制度的发展

到了汉朝时期,在东宫制度方面,继承先秦和秦朝的一些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的一套专有的东宫制度系统。

汉代东宫的官职主要可分为两大系统:即太子太傅、少傅和东宫詹事,“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汉书》)

二者互不统属,各司其职。根据东汉时应劭的注解,“詹,省也,给也”。简言之,所谓“詹事”实际上就是省视和供给皇太子、皇后之所需,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大。王莽时期和东汉时期,又分别对东宫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加强了对东宫官的管理和调度。

自商周到汉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东宫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汉代东宫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帝王接班人,这种格局的设置也为后世的东宫制度奠定了基本的范式。

东宫制度真正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而由盛转衰则是在隋唐时期。因为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时代,各项制度都趋于成熟。但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因此在后来的数次政变中,太子因处于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废立之事常有发生。

到了唐朝后期,连皇帝的废立都受制于宦官,东宫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

东宫官制

为了能够很好的教育和辅佐太子,实现皇权的平稳传承,封建帝王依据现实的需要,以太子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职官,由这些官制即人员组成的官僚集团就被称为“东宫官”,而这一制度便是“东宫官制”。

关于东宫官制,每个朝代皆有不同,但也有其相似之处,我们本文只以明朝的东宫官制来进行讲解。

有明一代,除了“东宫六傅”之外,东宫的教辅机构共有四个,即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各衙门各有印信,皆为东宫官职。

所谓“东宫六傅”,指的是辅导太子的主要官职,由“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组成。

其中三师官阶为从一品,三少官阶为正二品,前者的职责是“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后者的职责是“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当然了,这些虽然都是东宫大臣,但是其人数并不固定,也不专门授予某人。

此外,由于东宫六傅基本与东宫教辅无涉,于是“詹事府”就担负起辅导东宫的实际责任。

至于左、右春坊,原本是以文化殿东西两庑为衙署,司经局的位置在东宫左边,后来因为地处宫禁要地,因此在宪宗朝与詹事府合署一处。其主要也是辅佐太子。

因此总的来看,明代东宫的职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唐宋的旧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当朝的特点。虽然设置了东宫六傅与詹事府两大体系,但实际教辅皇储的任务主要由詹事府承担。

所以说太子东宫是一个微缩的朝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标签: 东宫

更多文章

  • 近代中国“天乳运动”始末:禁止女子束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天乳运动

    若追溯中国古代,女子多用抹胸,并不刻意束缚。但到了民国初年,城市女学堂中率先掀起“平胸美”的热潮,女子束胸的力道顿时加剧,女学堂的学生甚至还发明了名曰“小半臂”的紧身背心。如李寓一在《近二十五年来中国南北各大都会之装饰》中所述:“近日妇女不

  • 夜郎古国的历史介绍 夜郎古国地理位置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夜郎古国

    夜郎古国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地域大致是及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北部一带。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夜郎古国人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这里是中国稻作、

  • 夜郎古国的消失真相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夜郎古国

    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成语,后来考古发现,夜郎国的自大还是有点资本的。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专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乐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先后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夜郎国曾是云贵高原上一个昌盛繁荣的少数民族王国,然而在公元前26年左右

  •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前因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国共第一次合作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使得国内两党都从某些方面认识到了不足:二七惨案和国民党的革命需要。当然,这都是一方面,国共合作还需要一些添加剂比如: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使得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

  • 二次北伐简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 二次北伐经过 二次北伐结果意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在击败军阀张宗昌后,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回东北,途

  • 蜀汉的封爵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蜀汉

    向魏晋南北朝的五等爵制转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爵制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不过,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有令人感到遗憾之处,即以往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曹魏与孙吴的爵制问题上,而忽视了对蜀汉爵制的关注。就笔者所见,相关的研究成果仅有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1999)和沈刚《孙吴蜀汉

  • 明朝的封爵制度历史介绍 明朝封爵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爵等级制度,对一个朝代的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封爵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较为程序化、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封爵制度,既有与历代封爵制度相同处,也有许多独特点,抓住其特点及成

  • 中国古代历代的封爵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封爵制度

    爵位虽然只是一种称号,但它却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商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先秦时期商朝时期,封爵即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商王朝在王畿之外,设有侯、伯、甸等称号,分封给商王的子孙和亲族进行管理。这些爵称,

  • 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的标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内战

    国共十年内战时间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这十年之间。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反抗为主导,主要是国民党为了争夺共产党的地方政权而发起的战争。国共十年内战是蒋介石投降了帝国主义之后,对共产党的一次大范围的屠杀行为。在国共十年内战中,蒋介石对共产党一共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都被

  • 东北为什么分三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北

    说起东北地区,大家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这个说法没有错。因为目前,东北地区确实只有3个省。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地区的辖区变化非常大。最初,东北地区确实是3个省,随后变成了东北4省、东北9省、东北6省。到了1954年,才确定了东北三省现在的样子。那么,东北地区的变化为何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