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文官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文官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776 更新时间:2023/12/28 11:47:47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延续和发展了数千年。而在整个官吏制度中,文官制度是特别重要的环节。

“武威克敌,文教治世”,历史上很多时间段,朝廷都奉行“重文轻武”的传统。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既有来自理性的积淀,也有来自那些靠武力实现改朝换代的君王们对武力难以驾驭的恐惧感。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各方面都高度成熟,文官制度也不例外。从定鼎中原之初开始,“文治”就成了清朝坚定奉行的基本国策。顺治七年,顺治对礼部发了一道上谕:“帝王敷治,文教为先”,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宋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为了兼顾满人的利益,清朝不像明朝那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但翰林之职仍大多授予文进士,尤其是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者,更受朝廷器重。“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

按照清朝制度,京城各衙门和地方行政长官均由文官担任,兵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督抚,虽有军事职责,但还是文官。征战时,奉命出征的大将军,很多是由文官调任。清朝有关文官的法律典籍很多,而武官的法律却很少。

清朝特别重视文官制度的原因

第一,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动机一样,防止将领做大,以此巩固皇权。

第二,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守天下,这是被中国历史多次证明的普遍治国经验。对满清掌权者而言,“上马能击贼”是家常便饭,但“下马作露布”却是难倒英雄汉。

只要缺少文治教化的本领,就难以治理好广阔的中原大地,辛苦打下的江山就逃脱不了“胡虏无百年”的国运。

清朝的统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始终怀有忧患意识。他们知道,凭借勇武骑射击败明王朝,用武力征服人数众多的汉人,但一旦开始统御万民,就不得不将游牧文化融入到农耕文化之中,这就必须要依赖文官制度。

第三,缓和满汉矛盾。满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治理汉族不可能全凭高压手段,而必须使其政权得到汉人认同,利用汉族知识分子以汉制汉。

满清很早就认识到,治理天下必得民心,而得民心必先得士心。要获得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打开他们的仕途途径,通过恢复科举和重建文官制度能够让他们为朝廷效力。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时刻都在考虑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学走进官场,为皇帝治国平天下。在明清交替之际,汉族知识分子中虽涌现出夏完淳、史可法,但更多的还是侯方域、钱谦益、吴梅村。

看到满清朝廷重视文治的态度后,儒生们边踊跃地参与到科举中,积极努力地成为文官队伍中的一员。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

这是对儒生为了博取功名而改换门庭的辛辣讽刺,但撇开个人道德层面的争论,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清朝统治者重视文官制度,对于巩固政权和社会安定,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文官制度的法律渊源与执行机构

文官制度作为行政法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法律渊源包含在立法之中。重视文官制度的清朝,其文官制度的法律体系也相当完整。《大清会典》与《大清会典事例》是清代最主要的行政法律。

清承明制,以《会典》的形式规定朝廷的职责、编制、相互关系以及所掌政令。《会典》具有大清国家总章的性质,《乾隆会典》“凡例”云:

会典“以典章会要为义,所载必经久常行之制。兹编于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皆总括纲要,勤为完书”

清朝先后编修过五部《会典》,最早的《康熙会典》与《雍正会典》都是以《明会典》为蓝本,依葫芦画瓢,以官举职,以职举政,各条之尾附于例,典例合编。

到了《乾隆会典》,由于此前的规定经过实践已经比较成熟,而具体的案例随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遵循“夫例可通,典不可变”的原则,在编纂体例上做了重大改变。

《会典》被一分为二,事例部分成了单行的《乾隆会典事例》。后来的《嘉庆会典》,也沿用这一区分,只是名称改为《嘉庆会典事例》。《会典》中的图,在此时也被单独列出,编为《大清会典图》。

到了清朝末年的《光绪会典》,各项内容都变得极为完善,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行政法律的集大成者。全书包含典文100卷,图207卷,事例1220卷。

清代还有一种行政立法形式叫《则例》,它与上文的《乾隆会典则例》并不是一回事,而是朝廷各机关就本部门行政事务所做出的规范。从法理上说,《则例》从属于《会典》,它是《会典》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实例。因此,也可以将《则例》比作判例法。

《则例》来源于实案,但不是所有的实案都可以上升为则例。清制,每个部门定期都要对办理的实案进行修复查纂,那些符合《会典》基本规定而又在现行《则例》中未加记录的实案,要编入新《则例》,而与现行《则例》不符的实案,则必须在造册注明事由之后将原稿销毁。

道光十年之前,规定每十年修改一次《则例》。由于期限过长,难以满足现实变化的时效性,因此,道光十年定制,不必定限十年开馆重修。

清代朝廷各机关都制定了数目不等的《则例》,所以有清一代的《则例》非常多。既包括规范各机关整体事务的基本《则例》,如《钦定理藩院则例》、《钦定国子监则例》等等;也包括规范各机关中某一专项事务的《则例》,如《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钦定科场条例》等等。整个清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由这些规定构建起来。

关于清代文官制度的各项法律规定,最主要的执行机关是吏部。吏部作为清代文官制度的中枢机构,管辖的范围包含文官制度的各个方面。

吏部下设四司,分别为文选司、考功司、验封司、稽勋司。

文选司的主要职责是选缺补缺,得到官缺的人,自然会喜气洋洋;

考功司主要负责行政处分,意味着上头有人怒目而视;

验封司要处理官员的丁忧事项,丁忧说明父母或者祖父母去世,便会哀伤;

稽勋司主要负责嘉奖与封典,官员和稽勋司对接,往往会其乐融融。

因此,有称吏部这四司文“喜怒哀乐”四司。

清代文官的入仕途径

自古以来,朝廷都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力求能够汇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清朝也不例外,雍正就曾论述过“得人”与“为政”的关系:

“从来为政在乎得人,书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盖贤才登进,在位者多,则分猷效职,庶绩自能就理,而民生无不被其泽也”

清朝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更为完善和复杂的文官选拔制度。清朝的入仕途径,十分广泛,《清史稿》记载:

“凡满、汉入仕,有科甲、贡生、监生、廕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廕生出身者为正途,馀为异途。”

科甲是清代文官最重要的入仕途径,即科举考试中第的举人、贡士、进士。清朝的贡士、进士都有参加吏部选官的资格,但举人就不一定都能入仕。

贡生是指府州县的生员中被选到国子监读书的人,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和副贡五种,另有有生员或俊秀监生援例报捐贡生之例贡。取得贡生资格并不代表着可以做官,贡生做官还要经过一定的考核。

监生,是指不以贡生身份而直接入监读书的人。这类学生,又分恩监、荫监、例监、优监四种。

荫生,依靠家庭出生而获得官职的人。

议叙,因授官或授衔而无常例者,经部议而授予者。被议叙者,需要由督抚等官员保奏。如,因攻城有功而议叙,运米、栽种芦苇有功而议叙等等。

杂流,广义而言,只要是非正规途径入仕就是杂流。狭义上指由吏员为官。

官学生,指算学生、觉罗学生、景山官学生和咸安宫官学生等,他们通过一定方式可以获得低微官职,和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入仕。

捐纳,说得直接点就是花钱买官。这种制度渗透于清朝文官制度的各个环节,通过捐纳可以成为监生或贡生,也可以直接捐纳成官员,官员还可以通过捐纳升迁,甚至可以抵消行政处分。

清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重科举、重正途,同时注重维护满人的入仕特权。在重科举思想的指导下,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被吸收到官僚阶层,从而有效扩大和巩固了满清政权的基础。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三家归晋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家归晋

    说起三国的历史,大家多是耳熟能详,魏蜀吴三国。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用的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件。不过对于三国最终的解决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是三家归晋,不过是怎样归晋的,大家并不清楚。我们今天看那一下三国是怎样归晋的。三国最终都归西晋了,可并不是都是西晋灭亡的。确切地说,三国中有两个是

  • 元朝为什么没有灭掉高丽 高丽靠什么活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丽

    元朝鼎盛期,其战力所向披靡,西夏、金国、南宋统统不是元军的对手。所以后来元朝才能完成统一,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元朝为什么没有将高丽一同吞并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当时元军想要灭掉高丽都不算难事,为何忽必烈没有下手?那下面就准备跟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外界因素所致,想

  • 金朝为什么要修长城?金朝修长城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朝

    很多人都知道,长城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尤其是可以抵御外族对于中原的入侵,在这一点上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秦始皇要将长城连接在一起,而后世各个朝代几乎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缮和加固。然而,由女真族统治的金朝,为什么也要去修长城呢?长城本来就是用来抵御外族的,那他们修长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

  • 金朝和后金能过涿鹿中原的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金朝

    《金史》“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金国和后金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当然关于二者是否同源至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从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全部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金国曾经俘虏

  • 三国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何不废帝自立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昭

    生在古代那种皇权社会,但凡自己手里有能力的人,都会向往皇权。而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离皇位最接近,但到死都没有登上帝位的权臣一共有两位,分别为曹操和司马昭。曹操不用小编多说,大家对这一人物应该有深刻的认知,毕竟每个人在上初中的时候都会学古代史,都会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一下司马昭。明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明朝初期的时候。这也难怪,皇帝实在是太繁忙了,还有很多业余的事情要做,这就需要一个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宰相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岗位。当然了,皇帝也知道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为了防止他们篡权,其实历朝历代也使用了不少的办法。虽然有时效果

  • 春秋后期霸主越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越国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其中,就越国来说,无疑是

  • 东汉后期益州本土东州兵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州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刻等待机会进图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的机会来了,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防御益州。狼来了,怎么会放弃刘璋一只厚道的小绵羊。刘备夺取刘璋益州根基的时候,有一股非常特殊又强大的势力选择投靠了刘备,他们正是刘璋父子立足益州的嫡系东州兵。东州兵的投靠让刘备夺取益

  • 秦国为何要统一巴蜀地区?巴蜀对于秦国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值得注意的是,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而对于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战国七雄给消灭了

  • 历史上有哪些政权是有契丹人建立的?契丹族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契丹

    一说起契丹人,估计大家马上会想到电视剧《天龙八部》里面武功盖世的乔峰!其实,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许多国家更是将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所以直到现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中国称为契丹,由此可见,契丹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颇有影响的!所以今天我就给大家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