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到达哪三个要求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到达哪三个要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94 更新时间:2024/1/17 4:50:59

安石推行青苗法,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是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一即细上已提及的,要使并之家不得乘农民之急大搞高利盘剥,这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抑兼并、乏的思想。其二使农民“时趋事,发展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通过发展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的理财思楚。其三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增加,这是他理财富国的重要目的。实践表明,青苗法是收到相当的效果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王安石的预期目的。青苗法虽然收息,但什二之息是中正之数(十分之三之息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见上述),即使按每期贷款半年即还合年利十分之四计算,也低于私人的高利(倍称之息”)所以青法实行后,被称“富民之利”的高利贷,确在一定程度上为。

官府所夺,而代之以较低利息的借贷,地主富商对农民的剥前受到限制。过去大搞高利贷和预购的商业资本,至此在农村中的活动地盘缩小了。意在“哀多补寡而抑民豪夺”的青苗法(会要稿·食货》中),其贷款“以为耕敛补助”,即使在凶年也可使农户“常保其土田,不为大姓兼并”(长编》卷二三二)农民的贫困化和土地集中的势头得到缓和。作为一种社会政策,青苗法在这方面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这方面的作用也不能看得过高。青苗钱每年放出一千万贯(原常平广惠仓本钱一百四五十万贯,再加通融转运司的钱谷。

以及下述的“免役省钱,一年之内周转两次,元丰三年、四年放出青苗钱为一千三百余万贯石、匹、两,六年为一千一百万余)神宗时全国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万多(熙宁十年数),平均计算每户摊不上一贯钱,由于上户所派贷的钱数多,下户能借到的钱更不到一贯,按照五等户及客户每户可借一贯五百的指标对比,则青苗钱贷款的数额是不敷分配或不能普遍分配到各户的,兼并势力的高利贷资本在农村尚有不小的活动场所。青苗法对促进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青苗贷款农民“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而且“于田作之时,不患缺食因可“兴水土之利”,使“田事加修”(宋会要稿·食货2四)就在青苗法颁布后的两个月(熙宁二年十一月)条例司又紧接着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农田利害条约”)。这个法令鼓励各地征集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建立堤防,修筑圩埠,以发展农业生产。“民修水利,许贷常平钱谷给用(宋史·河渠志”),也就是可依青苗法官府借钱。青苗法中,对兴修水利者取息较低,归还日期亦较长(宋会要稿·食货七载:为兴修水利而贷与的青苗钱,“作两限或三限送纳只令出息二分”。

半年为一限,两限或三限为期一年至一年半。出息二分为一分之误,因《宋会要稿·食货》一,即作改的啼常平钱谷限二年两科输足岁出息一分”),就是为了这个问题而作的补充规定。王安石一再劝神宗“捐常平息钱,助民兴作(《长编》卷二四O),青苗法中对兴修水利的优待就是王安石这种思想的体现。农田水利法,把兴建农田水利引向一个高潮(六七年间全国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万余处,溉田三千六百多万亩),于此,青苗法也对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展有推动作用,它与农田水利法相互配合,相互为用,成为当时农业生产得有较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苗法也为封建国家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由于青苗钱要收息,对请贷实物、愿还现钱者定有细密的办法,所以并没有出现失陷官本难以为继的问题。神宗熙宁年间物价并没有大的波动,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荒年至千钱),还没有发展到物价波动很大,上涨很多,农民争以现钱偿还,而造成青苗本钱的实际购买力大为缩小、使官府大受损失的局面(取息三分,即借以补偿归还现钱时粮价上涨的损失)。总的说来,贷放青苗钱决非“公家无所利入”之事。事实上每年放出千万贯的青苗钱所得的息钱甚为可观,如熙宁六年(1073年)即达二百九十二万贯(《长编纪事本末》卷六九,《青苗法下),这对国家也是很有好处的。

宋代官僚地主兼营商业,放债取利,以为兼并土地手段的很多,青苗法部分地夺取了大地主放高利贷的利益,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守旧派官僚的强烈反对。反对者的主要口实之一是抑配”、“散,强迫地主富户(三等以上户)领取更多的青苗线,支付更多的利息(三分之息)。这原是王安石有意治富户的一种方法(一面迫使富户出利息,一面夺取他们放高利贷的利益)。由于保守派攻击的猛烈,王安石作了让步:在熙宁三年(1070年)请神宗下诏禁止青苗钱抑配,同时也禁止“阻愿请者”(阻挠自愿借钱)。实际上放弃了强制富户出息。但是保守派仍然不停地攻击青苗法,只由于王安石的坚持,才能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推行下去。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青苗法在实施过程有什么调整 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苗法

    青苗法目的改革之前的常平制度缺陷,希望抑制兼并之家盘剥农民同时,也期望通过该制度施行为政府“开源”,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终达到“强兵”与“富民”。制度设计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

  • 蒙古灭大理之战过程及结局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理

    战役过程进军大理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

  • 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生于福王京邸,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洛阳

  • 弘光政权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弘光政权

    防御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参见清灭大顺之战),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

  • 曹魏与高句丽发生过几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魏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

  • 庞勋起义: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庞勋起义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这次起义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

  • 庞勋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勋起义

    庞勋起义,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

  • 庞勋起义过程 庞勋起义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勋起义

    起义初期唐咸通六年八月,唐廷闻信后,遣中使高晶张敬思,赦免戍兵之罪,并答应送还徐州。到了湖南,张敬思设计引诱义军放下武器,可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又严兵把守要害,引起庞勋等人的怀疑。大家认为,朝廷所以赦免,是害怕在路上消灭不了义军,溃散为患,如果到了徐州,必然会下毒手的。于是,拿出个人钱财,打造甲兵贺

  • 二七惨案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指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二七”大罢工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中国工人运动从要求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向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发生的。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

  • 二七惨案的结果 二七惨案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七惨案

    经过1923年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发表特别紧急启事和大罢工宣言,郑重宣布2月4日正午起,京汉路全体一律罢工,并提出复工的5条最低条件:①要求由交通部撤革京汉路局长赵继贤和南段段长冯澐;要求吴、靳及豫省当局撤革查办黄殿臣。②要求路局赔偿开成立大会之损失6000元。③所有当日在郑州被军警拘留之一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