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有什么调整 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青苗法在实施过程有什么调整 调整的地方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823 更新时间:2024/1/20 11:36:43

青苗法

目的

改革之前的平制度缺陷,希望抑制兼并之家盘剥农民同时,也期望通过该制度施行为政府“开源”,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终达到“强兵”与“富民”。

制度设计

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内容是: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青苗法本身并不与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对后者的修正。青苗法的功能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济与调节市价的方式及作用。在施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地方将所有钱粮都贷出而使得在灾荒之时没有钱粮拯济的情况,规定了要将常平钱粮一半贷出,一半留下照之前的常平制度管理使用,仍然进行相关的籴粜活动。而通过将钱粮借贷,来获得收益,弥补籴本的缺乏。并且调整了相关管理制度,“诏诸路各置提举官二员,以朝官为之,管当一员,京官为之,或共置二员,开封府界一员,凡四十一人”,改善了常平钱粮被转运司借支和移用的弊端。

按照规定,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贷出的既可以是粮也可以是钱,粮食按照贷出时的的市价折算为钱,以便计算利息;在实行过程中,对于不同户等的人设有不同数额的最高借贷数额;借贷以乡村农民为先,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其利息规定最高不得超过30%,如遇灾害可以迟交利息。

但这些制度上的设计存在着许多缺陷,其弊病在推行时显露无疑。

实施概况与一些具体弊病

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15贯,末等户1贯。当年借款随夏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

初期在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三路实行,后其他诸路也推行开来。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元祐元年(1086年)停止执行。

青苗法的收息规定假借《周礼》,使得官员借机增息提供可能性。而且青苗钱的利率虽然较之前的高利贷较轻,但对于民众来说仍然是一个负担,而且由于青苗钱每年出贷两次,所以利率实际上不止二分,同时一些官吏也借机增息。

而十户为一保,进行借贷管理。下户急需借贷,但却没有偿还的保障,而上户则不需要借贷。这种上户保下户的措施目的原本是保证下户借贷能得到担保,进而能够获得救济,但由于上户不需要、不愿借贷所以出现了抑配(强行摊派)现象。另外,当下户无力偿还借贷时,自然会连累上户等人,损害了上户。青苗钱成为了搜刮形式,使上户变得贫困,而下户由于愚昧、无力偿还,深陷债务。因此有些地方官为了避免下户无法偿还,仅将青苗钱贷给上户,违背了赈济目的。

青苗法与民间借贷相比,民间借贷有着一些优势。民间借贷还贷时,可以用钱也可以用物,拖欠之时没有督责威刑之惧,而青苗钱虽然规定可钱可物,但实施过程中则必须以钱还贷。由于物价等因素影响以钱进行借贷的行为存在着有损民户的现象。民间借贷可以拖欠,可以在不同时期还贷,但青苗法不能拖欠,拖欠会影响其执行,因而还贷时间刻板,拖欠者将面临官府督责的压力。在借贷数量上,民间借贷也更为灵活。总的来说,民间借贷是自愿行为,但青苗法虽规定自愿借贷,但实施过程中官员为了政绩常常进行抑配。而且民间借贷没有过多的附加费用,而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民众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负担。

再者,青苗钱在放贷和收贷的时间安排上不合理。由于青苗钱分两次发放,导致了收息和贷款时间重合的现象出现,民众不但没能获得借贷的好处,反而因此深陷付息和债务之中。

在目的设计中青苗法仍是有着赈济灾荒的作用,但熙宁七年(1074)之前,由于没有规定常平仓钱粮的分配比例,为了追求政绩,出现了一些官员更倾向于将常平钱粮贷出而忽视粜米赈济,以至于荒年没有钱粮赈济。

总的来说,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的执行力度以及方式对于青苗法所产生的效果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地方官和提举常平官推行青苗法时很积极,只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因而进行抑配、催款;但也有一些地方,青苗法的推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有许多官员看到了青苗法的弊病,反对青苗法的施行,有些上书,有些故意懈怠执行,有些不执行,影响了青苗法的执行。

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差异,青苗法在不同地区的推行也受此影响。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青苗法推行较为便利。而如边境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青苗法则缺少了推行的经济条件,出现了无法推行的现象。

实施过程中的部分调整

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病,朝廷也有所了解,并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但这些调整很难根除青苗法实施中的问题,总的来说效果不大。

为了执行规定,朝廷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提举官等官员。

而为了改变官员抑配青苗钱的现象,朝廷就采取了一些调查、监督的手段。但由于提举官等官员们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政绩,调查和监督措施收效不大,抑配的现象一直存在,严重地损害了民户的利益。

而在催纳方面,部分地方官府放贷时不考虑对象是否有偿还能力,而一些地方官吏腐败,通过拖延期限来牟取私利。所以导致许多贫者到期没法偿还借债,出现了催逼债务的现象,也因此无力偿还债务的人有可能求助于富家大族,在一定程度上非但没有抑制兼并而且加剧了兼并。民户深受其苦。对此,朝廷采取了一些调整和应对措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中的弊病。

部分评价

从目的上看,王安石主张推行青苗法最初的动机是“富民”、“强兵”。希望通过青苗法的施行使得政府在不动摇官僚体制的情况下,避开冗官现象,通过“理财”,在财政上的“开源”来解决现实中“积贫”困境,并同时改善民户生活,使其避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后通过使国、民都富裕后,达到“强兵”的目的。

从客观效果看,青苗法一方面给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对其“富国”、“强兵”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但另一方面由于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官吏个人意愿及目的、地区差异、腐败、制度缺陷等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民户深受其害,并未能够实现王安石最初“富民”的目的。

后世对青苗法评价争论较为激烈。其中,南宋人士对包括青苗法在内的王安石变法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标签: 青苗法

更多文章

  • 蒙古灭大理之战过程及结局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理

    战役过程进军大理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

  • 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明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生于福王京邸,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洛阳

  • 弘光政权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弘光政权

    防御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参见清灭大顺之战),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

  • 曹魏与高句丽发生过几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魏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

  • 庞勋起义: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庞勋起义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这次起义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

  • 庞勋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勋起义

    庞勋起义,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

  • 庞勋起义过程 庞勋起义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勋起义

    起义初期唐咸通六年八月,唐廷闻信后,遣中使高晶张敬思,赦免戍兵之罪,并答应送还徐州。到了湖南,张敬思设计引诱义军放下武器,可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又严兵把守要害,引起庞勋等人的怀疑。大家认为,朝廷所以赦免,是害怕在路上消灭不了义军,溃散为患,如果到了徐州,必然会下毒手的。于是,拿出个人钱财,打造甲兵贺

  • 二七惨案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指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二七”大罢工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中国工人运动从要求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向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发生的。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

  • 二七惨案的结果 二七惨案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七惨案

    经过1923年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发表特别紧急启事和大罢工宣言,郑重宣布2月4日正午起,京汉路全体一律罢工,并提出复工的5条最低条件:①要求由交通部撤革京汉路局长赵继贤和南段段长冯澐;要求吴、靳及豫省当局撤革查办黄殿臣。②要求路局赔偿开成立大会之损失6000元。③所有当日在郑州被军警拘留之一切牌

  • 对霍光辅政的评价 霍光辅政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霍光

    谈到霍光辅政的背景,有多个方面的背景,霍光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大将领,因为之前皇帝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没有正确的理念,只顾自己享受,还相信各种神仙等迷信,听信这些话就开始在国家里修建各种建筑,不仅花了许多钱,还征用了许多劳动力,这样长期下来,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国家钱财也不充裕了。霍光辅政图片后来因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