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文学家刘熙载墓葬在何处

古代文学家刘熙载墓葬在何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71 更新时间:2024/1/24 14:19:27

刘熙载墓

刘熙载,清朝著名学家,被世人赞誉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因为著作《艺概》而成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对于如此杰出的文学史家,人们对他的遗留墓地也深感兴趣,刘熙载墓究竟葬在何处。

刘熙载墓

元朝末年以前,刘熙载的先祖们世代居住在苏州。在后来张士诚打战失败后,原本居住在苏州一带的百姓因战事被迫向北乔迁。据资料记载,在兴化北门外有刘氏古坟33塚,但后来因为没有后人经常扫墓,而导致大多数的古墓失存。

在一八八零年,刘熙载因为年老染病,从上海门龙院回乡养病。因为刘熙载自幼离家,回到乡中只有干儿子杨乔志前来看病。于是刘熙载便跟干儿子杨乔志商讨自己百年之后的墓葬之地。在刘熙载染病一年后最终病逝,刘熙载墓也归葬在永丰沙仁村西南。刘熙载墓葬之处是当年他父亲指出的灵葬风水宝地,也是先前刘氏祖辈乔迁下葬的地方。而后永丰沙仁村也成为了刘氏世代人的安息宝地,在每逢清明节时,刘氏后人们都是前去永丰沙仁村为先祖们祭祀祖拜的。

在我国建国初期,因为土地改革加上极左思潮的涌动,刘熙载墓受到了人为的大力破坏,其祖茔也被夷为耕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与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许多文人开向政府呼吁恢复古代文人刘熙载之墓。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刘熙载墓又重新被修复回原貌。

清人刘熙载

清人刘熙载指的即是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刘熙载生于一八一三年,是江苏泰州人,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被世人誉为“东方黑格尔”。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艺概》,详细讲述中国诗赋文词书法以及八股文的转变发展。

刘熙载雕像

清人刘熙载出生在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之中,父亲宋龄是一名闲居乡里的隐君子。刘熙载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辞世,数年后母亲也离世。刘熙载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参加乡试,并且中了举人,三十二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因为文笔好,后来被提拔在宫中做官,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位为刘翰林。而后清朝皇帝咸丰病死,清人刘熙载也因年事已高身体抱恙而告老还乡,远离官场。

刘熙载一生都将自己投入在治理规整教学模式之中,他即是一名积极向上的学者也是一名授人以渔的导师。他阅书无数,知识渊博,这些博学的文化也令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佳作。“诗为天人之合”是刘熙载对艺术和美本质的总结概括。在清人刘熙载多年研究艺术和美学看来,他认为诗人的性情与天理的完美融合诞生了诗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诗人的品性,即是他在《诗概》中所说的“诗品出于人品”的结论。

清人刘熙载对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让人们对中国文学有了深刻了解和认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学问家,著名的国学家。

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是清朝晚期的学者,江苏人,出身寒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年轻的时候考上进士,开始步入官场,官至广东提学使,后离职回到家乡。晚年在书院授课研究著作长达十几年,这部艺概就是晚年时期创作编总的。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近代史古典美学著作,是刘熙载毕生对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

刘熙载的字

刘熙载艺概是作者对古代的文学多各方面的见解观点的汇总。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囊括了对古代的文,诗词,赋,书法,八股文等具体评论,艺概顾名思义就是艺术概论。艺概的宗旨为以简约见繁琐,既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也考察作品的现实和作者的人品的关联性,提出人品既文品,认为作者自身的修养品行体现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品格。此书表现出刘氏独到的见解和论理。其中刘熙载提出文学的虚实结合,尤其看重浪漫主义的虚构文学对庄子屈原等多有肯定。刘氏把他毕生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收集汇总成书,所论述的内容非常丰富为后代还原古代文学提供了论据和考证。

更多文章

  • 高适除夜描写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适,描写,什么,事件,高适,就是,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除夜高适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着晚餐,聊着天,辞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除夜配图高适写除夜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但是他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家在外,没有亲人在身边,想到往年这一天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九品中正,是什么,意思,影响,如何,九品中正,什么,意思,别

    九品中正制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门望族,并不是唯才是举。官服花纹图片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

  • 一代名将关羽祠建造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一代,名将,关羽,建造,在哪里,关羽,明朝,开始,最初,几年

    关羽祠在明朝开始最初的几年,荆州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关云长,于是就修筑了关羽祠,也就是在卸甲山。并且弘扬了关羽做人忠诚、大义、仁厚、勇猛的品质,用来教育后代子孙阅读好的书籍、说正确的话、要做善事、做一个好人。关羽祠图片有传言说,明朝有一个宰相张居正,他家中排名第三的儿子张懋修,就曾经卸甲山这个地方读书并

  • 清初大画家髡残的书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初,画家,髡残,书法,怎么样,髡残,书法,是个,和尚,画家

    髡残书法髡残是个和尚,是个画家,也是清初的四大有文化的僧人之一。他本名是刘武陵,小的时候住在南京,母亲早逝。为了活下去,所以出了家。在43岁左右就四处云游,倒也结识了不少文人,画作书法风格也从朋友那边学到不少。髡残本人没有什么传奇之处,体弱多病,性格寡默,又生活在佛门清静之地,所以心境是相当适合研究

  • 九品中正制选官方式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有什么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九品中正,制选,方式,是什么,什么,优点,九品中正,制选,方

    九品中正制选官方式是什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朝廷官吏的挑选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的地主贵族和官僚阶级,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总是能轻易干扰我国古代官僚的选拔。为了防止这种垄断,九品中正制产生。九品官服图片我国古代的寒门学子没有家世背景,没有钱财珠宝,他们

  • 棺中刘伶眼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棺中,刘伶眼,是什么,意思,棺中,刘伶眼,棺中刘伶眼,出现

    棺中刘伶眼“棺中刘伶眼”出现于小说作家崔走召的《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中,棺中刘伶眼是人的一种眼型,多用于观人术中。刘伶画像它是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的眼睛。刘伶酷爱饮酒,被排挤出朝庭之后就到处闲逛,有一天于一处小村庄里发现一家小酒馆,他看见小酒馆上挂着一幅“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的

  • 刘备为关羽报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关羽,报仇,真正,目的,是什么,刘备,关羽,报仇,不论

    刘备为关羽报仇不论是从电视剧《三国演义》还是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一书里,刘备讨伐东吴的举动一向是被看成刘备为关羽报仇的举动。那么刘备为关羽报仇的目的真的这么简单吗?关羽石雕像因为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失去了荆州,关羽更是死在了东吴的手上。因为刘备为关羽报仇的这件事,大家都认为刘备没有顾全大局,举动也

  •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解释和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九品中正,提出,解释,意思,九品中正,提出,陈群,魏朝,建立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陈群提出的。魏朝建立初期,政局不是很稳固,人心浮动。曹操自己出身低微,对此他并不在意,公开场合从不忌讳自己的出身,所以他在世时选材用人并不在乎门第出身。对此,世族大夫很是恼怒。待曹丕继承曹操的家业后,他创立了属于曹氏家族的王朝。他上位以后,深知父亲实行的政策会引起朝臣

  • 髡残溪山秋雨图赏析 髡残苍翠凌天图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髡残,溪山,秋雨,赏析,苍翠,天图,鉴赏,髡残,溪山,秋雨

    髡残溪山秋雨图清代有四大著名画僧,他们分别是石涛、弘仁、八大山人和髡残。髡残以画山水画闻名。他的画风深受他师傅王蒙的影响,作图手法惯用干笔皴擦的手法加上淡漠渲染的手法。而这种绘画手法以致让他的画面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气韵,深受后人膜拜。髡残溪山秋雨图髡残出生于一六一二年,是现湖南武陵之人,出家后自称为残

  • 赵充国缓行讨贼典故 赵充国为什么主张屯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充国,缓行,讨贼,典故,为什么,主张,屯田,赵充国,缓行

    赵充国缓行讨贼赵充国,提起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人物。相反,他是我国西汉一位杰出的将领和卓越的军事家,一生打了大大小小无数次仗,取得了多次大胜,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智谋超群,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在史书《汉书·赵充国传》中,有一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