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的和亲政策历史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

唐朝的和亲政策历史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75 更新时间:2024/2/9 11:42:47

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通过和亲,使得两方和亲对象保持友好往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

“和亲”亦称“和藩”,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可见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对于和亲许多人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事实上,和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1、唐代和亲政策的发展过程

唐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统治者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夷夏观念淡薄,其统治思想儒道佛并行,因而对少数民族能以开放的态度一视同仁。李渊曾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曾自称自己与前人的区别:“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这不完全是夸饰之辞,也反映了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能考虑各民族自身的情况,顺应历史发展与人民的愿望,不歧视少数民族。唐代的和亲政策就是在这种多民族一统,各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

唐代的和亲政策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就曾想以和亲为手段向突厥借兵,以增强军事实力。而开国之初李渊就提出了“安人静俗”的施政方针,实施积极的和亲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李世民时期,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达7次之多,和亲政策得到很大发展。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铁勒首领遣使请婚,太宗与侍臣商量对策,时任司空的房玄龄说:“今大乱之后,疮痍未复,且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太宗也以“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表明态度,遂许以新兴公主妻之。唐中宗在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时也说:“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由此可见,唐代统治者是把和亲与安邦治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2、唐代和亲政策的影响

(1)政治方面的影响

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和亲改善了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唐太宗曾针对和亲说:和亲公主“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唐朝统治者把和亲与安边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一点,我们还能从“南和”“永乐”“固安”“宁国”“咸安”“安化”等和亲公主的名称上看出来。事实上,大多数的和亲确实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和亲公主远嫁外蕃,也都负有这样的重要使命,许多和亲公主成为唐与少数民族和好的特殊使者。唐朝初年吐蕃曾经多次侵扰其西部边境,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一直“以子婿礼”臣服于唐。

文成公主去世后,唐蕃之间曾发生失和与战争,但金城公主入藏后又竭力缓和双方的矛盾,并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向唐请求树碑立界,双方边境又获安宁。尽管唐蕃之间曾经失和,但那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而主流是和好的。和亲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而且在很多时期维护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局面。例如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就具有代表性。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此外,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2).经济方面的影响

和亲一方面是公主的出塞,另一方面是财物的相互赠送。在和亲过程中,财物的交易额非常大,同时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这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如唐与回纥的多次和亲,每次婚礼的陪嫁费用不下五百万缗;对吐谷浑、契丹、奚等部族的求婚和迎亲者,唐王朝也都赐给大量财物。这在正常年份下,唐朝政府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政府负担过重,无力承受,最后导致因婚资过高而拖延婚期。与此同时,和亲的少数民族也将当地的特产、财物传入到了唐。如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向唐太宗贡献黄金五千两,其后又不断奉献金胡瓶、金盘、玛瑙杯和“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的金鹅等器物;回纥多次向唐进献貂等物;吐谷浑也进献“马牛羊万”。这种人员往来和物质交流,既促进了少数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3)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同化

从形式上说,和亲就是民族通婚,而这无疑是一种较自然的民族融合与同化。唐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同时也影响到了其他各阶级的通婚和交往。如在唐与回纥的频繁和亲联姻中,既有许多汉人融合到回纥人之中,也有许多回纥人融入到汉族之中。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出嫁回纥时,都有许多男女陪送,除宁国公主、太和公主后来被迫回到中原外,其他人基本上都被回纥融合。其中包括随宁国公主远嫁的荣王之女儿,回纥人称其为“少宁国公主”,后来她嫁给了英武可汗并生有二子,并终生留在了回纥。另外,李承采前往回纥请兵时,回纥可汗为了密切双方的关系,将可敦妹以义女的名义嫁给了李承采,后来也逐渐融入到汉族中去。这些都是唐与回纥和亲相关联的民族通婚。通婚联姻无疑会加速民族融合与同化的过程。

总之,唐代公主外嫁蕃王,不仅扩大了唐朝对外的影响,而且对中原文化向周边及其更远的地区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边疆地区及西域各邦蕃王了解和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另外,从总体上看,唐代的和亲达成了国家外交和军事上两方面的策略,而具体担当和亲的公主虽然牺牲了个人幸福,却以自己的行动落实了国家策略,成为唐代民族友好的使者。

3、唐代和亲的公主

大家悉知的文成公主和嫁藏王的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谈,但众多的和亲公主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她们都是些非凡的人物,为促进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将完婚的和亲公主们列述如下:

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青海吐谷浑王诺曷钵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之。

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遣使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之。

三、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王弃隶缩赞遣使纳贡求婚,中宗以雍王李守礼女(中宗侄孙)金城公主嫁之。

四、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东突厥后朝默啜可汗遣使入朝求婚,许之,但适逢默啜诸部杀了唐将孙佺,遂绝其婚。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默啜遣使入朝再请婚,玄宗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嫁之。

五、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帐在饶乐水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的奚人首领李大酺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饶乐都督府,首领封都督,赐姓李),玄宗以宗室女固安公主嫁之。

六、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李大酺弟李鲁苏袭王向唐室求婚,玄宗又以盛安公主女封东光公主嫁之。

七、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帐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首领失舌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松漠都督府,首领封为都督),玄宗以李东平外孙杨玄女封永乐公主嫁之。

八、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契丹部族首领可突于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燕郡公主嫁之。

九、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契丹部族首领邵固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东华公主嫁之。

十、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原属西突厥的设帐在西域的突厥施部族苏禄可汗向唐室请婚,玄宗以唐大将突厥人阿史那怀道女封交河公主嫁之。

十一、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西域拔汗那国(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境内)可汗阿悉难达干(唐封奉化王)遣使朝贡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和义公主嫁之。

十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奚部族松漠王李延宠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嫁之。后李延宠杀公主叛唐。

十三、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契丹族首领李怀秀(唐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静乐公主嫁之。后李怀秀杀公主叛唐。

十四、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北方回纥国英武可汗因助唐平“安史之乱”有功,肃宗以其幼女宁国公主嫁之。

十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以荣王女封“少宁国公主”随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宁国可汗。

十六、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回纥汗国天亲可汗遣使入朝请婚,德宗以宗室女咸安公主嫁之。

十七、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纥崇德可汗向唐室求婚,穆宗以宪宗女太和公主嫁之。

标签: 和亲

更多文章

  • 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士族

    研读唐史之人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是公主太过高贵高攀不起还是另有原因,我们透过唐代正史、笔记的有关记载,可以了解这一点。1、唐代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附《杜悰传》:“(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

  • 国子监是干什么的 唐朝国子监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子监

    教育乃一国之本,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让国家长足的发展下去,因为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现代主管教育的国家部门就是教育部,那么在古代是什么部门来主管教育呢?从唐代开始,国子监就是主管教育的部门,该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科举制被废除为止。1、国子监是干什么的国子监是唐朝政府主管的教育机关,驻长安城的务本坊。国子监制

  • 玄武门之变发生全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

  • 唐朝性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唐朝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很发达,唐朝也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国度,特别是性开放程度非常之高,其具体有三大表现:1、狎妓淫乐成风,市妓十分发达唐代是中国古代妓业繁荣期,宫妓盛行不衰,地方官妓崛起,家妓普及,市妓发达。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犹自笙歌彻晓闻”。唐代宫妓之盛,绝不亚

  • 唐朝后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皇权至上是古代皇帝特有的一个文化产物,与之相并行的东西有很多,三宫六院就是其中一个体现。老百姓习惯称皇帝的妻妾们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在各朝各代,所谓“后宫三千佳丽”,是有严格等级界线和分寸的。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王朝为例,就颇具代表性

  • 唐朝“神龙政变”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政权更替,天下重回李唐怀抱。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

  • 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一位明君,可惜命短,一共在位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开创了唐朝最后的盛世。那么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

  • 张献忠起义爆发的过程介绍 如何评价张献忠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张献忠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率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首次入川,攻克夔外、大宁、大昌、新宁、通江、巴州、保宁、广元等州县。崇祯七年(1634年)年,再次入川,拥兵十万,再克夔州、大宁、

  • 张献忠起义的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献忠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后为王,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介绍 楚国与诸国文字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

    1、楚国的语言文字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的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采、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