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直隶总督的年收入有多少

清朝直隶总督的年收入有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32 更新时间:2023/12/8 17:56:12

总督很多,而直隶总督则是一个奇葩的存在。直隶总督很牛,因为身处京畿重地,担负着拱卫京城的重任。直隶总督权力又很大,出了今天北京二环就归直隶总督管,北吞大漠、南亘黄河。晚清的直隶总督全面总管直隶、河南、山东的军事、行政,北洋等事务。简单说,直隶总督是所有八个总督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直隶总督一年要挣多少钱?

据《中国俸禄制度史》记载,直隶总督的薪水主要由基本工资、官衔工资、各种补助组成。基本工资每年120两是固定的,也就是每月10两。假定当时的1两银子相当于今天200元人民币,则直隶总督的年基本工资为2.4万元人民币。2.4万,确实很少,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也远比这个高。但这只是直隶总督的基本工资。

官衔工资则要看直隶总督的官级,比如是尚书衔,每年加25两。比如还有爵位,公爵一等公,每年工资700两、另加350石粮食补贴。一石约等于1两银子。伯爵一等伯,每年工资510两,另加255石粮食补贴。李鸿章三任直隶总督,他的爵位就是一等伯爵,袁世凯也是三任直隶总督,他的爵位是一等公爵。

关于补助就五花八门了。比如蔬菜薪炭银,从字面上也能理解,就是伙食取暖补助,每年180两。心红纸张银,也就是办公补助,每年288两,另外还有办公杂费补助,每年又有60两。案衣什物银,也就是服装补助,每年60两。如果兼职署理河道、盐政等事务,还会另加补助。

以上这些统统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大概可以达到1500两以上。但这仍是毛雨、洒洒水。因为还有一项重大补贴没有算,那就是养廉银,也可以说是反贪腐补助。养廉银,顾名思义,就是要高薪养廉,因此这笔钱很多。直隶总督的养廉银每年大约在15000两。

如此粗略计算,一个直隶总督的年收入至少为1.6万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为320万元。这个水平即使放到今天也算很高,在政府里,没有这么高收入的官员。在企业里,绝对是大型企业的高管收入水平。

你以为直隶总督的收入就没了吗?显然不是,以上这些还只是毛毛雨、洒洒水。基本工资、官衔工资、各项补助等,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工资,是朝廷规定的,是正大光明可以领取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灰色收入。升官发财,这是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是官场的真实写照。当然,这里的“清”,是指清廉的“清”,而非清朝的“清”。

官场做官,除了为朝廷效力、为百姓服务以外,就是以权谋私、利益勾兑。这天底下哪有不贪的官?极少!当时,朝廷上下讽刺李鸿章,说他是“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话很直白地道出了李鸿章既是朝廷重臣,又是超级大贪污犯的事实。李鸿章的千万家产也确实是通过灰色收入而来。

清朝对灰色收入有个专有名词,叫“陋规”,是指通过贪污、受贿、浮收等手段获取的收入。陋规名目繁多,从上到下,渗透至官场各个角落。下级对上贿赂,以各种名义一级一级往上送礼,比如防暑降温费叫冰敬、防寒取暖费叫炭敬。上级对下征收,也以各种名义一级一级往下摊派,比如征收田赋、钱粮都会额外加收“耗羡”。收散碎银子,要熔化重铸,要加折损。这钱就是火耗。

据美籍汉学家张崇礼教授研究,清代督抚级别的官员,每年陋规收入大约在18万两。但现实中,远不止这些。一是作为直隶总督这样最高级别的地方官,收入的渠道多种多样,有些很隐秘。二是他们会用所得的灰色收入再投资,钱再生钱,像滚雪球一样。像李鸿章的这样的重臣,在洋务运动时,创办了很多企业。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他为朝廷、为国家操心尽力。但他在这些企业都有股份,那么多的企业,被那么多的亲信掌控着,个个都会中饱私囊,自己贪了,不向李鸿章输送利益能行吗?

众所周知,李鸿章还有一个最大的白手套盛宣怀,盛是李最信赖的洋务干将。据《盛宣怀档案·盛宣怀致李鸿章密函》记载,1877年,盛宣怀在收购旗昌公司时,意外发现该公司账外还挂着47间房产,价值50万两。盛宣怀立即向李鸿章密报,建议由几个亲信另成立公司,经营此房产,每年至少可得8%的收益。盛在信中问李鸿章,“师欲附股若干,乞密示”。但李鸿章具体如何回复,并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估计是与盛宣怀心照不宣了。

李鸿章是所有直隶总督中,任职时期最长的,也是权力最大的,自然也是财富最多的。有人粗略统计,李鸿章死时的家产,大约价值千万元左右。如果合成人民币,大约是20亿。

直隶总督收入高,其实花销也非常大。比如在官府里的各项开支都要自己承担,总督要聘请师爷,也就是秘书、幕僚,就要自掏腰包。用现在的话说,这些岗位朝廷不给编制,就是个临时工,工资只能由总督来支付。这些人的工资,年薪要300两以上。类似这样的人,总督手下至少要养15个以上,总计算下来,每年没有5000两银子开支是不够的。

直隶总督级别高,收取下面的贿赂虽然很多,但也是要向朝廷上贡的。朝廷里花销巨大,权贵们也需要孝敬。比如慈禧过生日,给老佛爷过大寿,各地方封疆大吏都要积极送礼,送大礼、送最贵重的礼物。慈禧七十大寿时,袁世凯为了讨慈禧欢心,送给慈禧一个豪华的马桶,描金画风,价值不菲。李鸿章曾登门拜访奕?,出手就是银票四万两。拜访翁同龢,又是两万两。

抛开位高权重,又喜欢钱的李鸿章不谈,粗略计算,普通直隶总督的年综合收入,怎么也要在18-30万两。折中以25万两计算,约合人民币就是5000万元。这个数字多吗?加上贪污、受贿、投资,这些钱对于直隶总督显然远远不多。

标签: 直隶总督

更多文章

  • 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行省制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

  • 明朝为什么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藩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藩王扩土制如果实施成功,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

  • 唐朝不同时期控制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从统一内地到巅峰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此时,唐朝仅占有关中、河东一带,内地还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政权。建国一年内,李世民等就消灭了陇西薛氏、河西李轨、山西刘武周、统一了西北地区;621年,唐朝又灭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宣告北方统一

  • 明朝藩王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十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斗,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登基不足数月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一件影响大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

  • 皇朝与王朝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朝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

  • 朝与朝代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朝代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因此“朝”就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但国在中国古代有时指

  •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开封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宋朝也很憋屈,被辽、金、蒙元轮番欺负,有屈辱求和、靖康之耻等等,最终崖山之战后,走向灭亡。不少人认为,宋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祸因是从一开始赵匡胤定都开封就埋下了。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位于华北平原、河南东部、黄河之滨,是我国八大古

  •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称帝后为何取国号叫“天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寿辉

    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

  • 历史上有哪些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农民起义

    说到这个农民起义,大家肯定都关注,毕竟这是在历史上非常正能量的一种表现,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那么在历史上,有哪些非常著名的农民起义呢?这些起义都成功了吗?哪些又失败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

  • 中国火化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火化制度

    火化制度,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正式推行的,提出了殡葬改革的方针:“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割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来尸体直接土葬的习俗,将其改为火葬。从殡葬改革方针的内容就可以直观的知道,实行火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