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直到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后赵国才算是称王了?

为何说直到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后赵国才算是称王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71 更新时间:2024/1/1 3:21:37

“三家分晋”之后,赵国的综合实力在“三晋”位居第一。但由于各种原因,赵国没能在战国初期就推行有效的变法,导致魏国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此后直到赵武继位,赵国基本都是大国(如魏、齐)的附属盟友。

既然是大国的附属盟友,赵国在赵武灵王继位前当然不敢与盟主一样正式称王,。赵武灵王继位后试图通过“胡服骑射”改变赵国的地位,但在“胡服骑射”完成之前,赵武灵王还需要通过不称王来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外部环境。

另外,让赵国称王的历史事件是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的“五国相王”。“五国相王”的本质是魏国和韩国为了打造北方联盟,用承认称王拉拢其他三国。但除了魏、韩、赵、燕之外,“五国相王”还包括了中山国。

赵武灵王对外扩张的第一目标就是中山国,而承认中山国在“五国相王”时称王就等于承认中山国为魏国和赵国的共同盟友,这对吞并中山国非常不利。但面对其他四国联合的战略压力,赵国又不能不承认中山国称王。

于是赵武灵王承认中山国称王,但他自己不称王,以此拒绝接受“五国相王”,即不承认中山国为盟友。但不称王是赵武灵王自降身份,四国也不好以此为借口赵国问罪,直到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后,赵国才算是称王了。

综合来讲,赵国最后正式称王一方面是因为国力较弱而担心称王引来大国进攻;另一方面则是为吞并中山国做准备。不过赵国晚称王导致北方五国没能组成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合纵,为秦国向东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

标签: 赵武灵王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中哪一位君主是最先称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七雄,中哪,一位,君主,最先,称王,由于,时间,太早,

    由于时间太早,学界对于楚国正式称王的时间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春秋初期的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国就已经公开称王了。主流观点认为楚国第一个王是楚武王,但也有观点认为是楚厉王。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依靠变法崛起的诸侯,是战国初期的天下霸主。周显王二十六年(343年),魏国君主魏正式

  • 哪三点原因的限制蜀汉的发展能力极为有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蜀汉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麾下人才众多,为何非但没能统一天下,反而最先被攻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受《三国演义》影响,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蜀国不仅人才众多,且才能在魏

  • 北宋统一战争的时间经过及结果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

  • 北宋统一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

  • 北宋“杯酒释兵权”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指的是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篡位登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

  •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陈桥驿兵变”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桥驿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

  • 北宋“元祐更化”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元祐更化的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北宋“元祐更化”发生的背景介绍 元祐更化主要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中国四大宗教主要宗派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宗教

    一、中国四大宗教主要宗派:1、佛教:(1)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2)小乘佛教(3)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二、中国四

  • 西晋末东晋初“衣冠南渡”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是什么意思?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之事件。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