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龑建立南汉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刘龑建立南汉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309 更新时间:2024/1/21 9:58:44

刘䶮,即南汉高祖,又名刘纻,唐末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刘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䶮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䶮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917年),刘䶮称帝,建都番禺,改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据有今广东、广西及云南一部分。刘䶮在位时期,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䶮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光天二年(942年)刘䶮去世,庙号高祖,谥号天皇大帝。

主要成就

政治

争取支持

唐朝末年,四海鼎沸。相对而言,岭南却是一块平静的“乐土”。从中原南迁避难的封建士大夫为数不少;原在岭南做宫的,也都在此落户。这些封建士大夫对刘氏是否支持,对南汉的立国和稳定,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刘䶮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继承了其兄礼贤下士的作风。据史籍记载,当时客居岭表或土著的士大夫,著名的有王定保、倪曙、刘槽、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胤等。这些士大夫在刘隐作镇岭南时,曾得到刘隐的“招礼”,“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他们为刘隐在岭南扩展势力,巩固地位作出了贡献。刘䶮兄终弟及,在岭南建国后,将这些士人安置在国家的重要职位上。不仅如此,刘䶮还注意解决一些士人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地为南汉政权服务。

在地方,刘䶮接受兵部侍郎杨洞潜的建议,一改唐末以来以武人为刺史的流弊,主要任用士人为州刺史,“稗宣政教”,使“民受其福”,这一做法,使南汉地方吏治比较澄清。在史籍中,可以看到一些南汉地方官施行惠政的记载。如祯州(广东惠州市)刺史简令“尽心民事”;得州(广西桂平县)刺史刘博古“有惠政,民多爱之”;郴州(湖南郴县)刺史陆光图“至郴,周恤穷民,招辑兵士,民皆呼为‘陆父”。相反,州县官吏贪浊残暴的记录却不多见。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南汉地方上真的没有贪官污吏,但这至少可以说明,南汉的地方吏治,总的来说,比以武人为刺史的中原王朝或其他割据政权要好。文士为官,纵或贪浊,其危害性总不如武人作官,愚鲁不驯,性贪行暴,动辄兴兵作乱,荼毒一方。南汉统治岭南半个世纪,历四主,除刘䶮外,其余三主都属荒淫暴虐,政治腐败。而南汉不致出现重大动乱,这大约与刘䶮用文人治州县,手无兵柄,吏治较清;中央虽乱,地方不乱,岭南人民还能勉强维持生计有关。

另外,在拓展南汉疆域方面,刘䶮也得到士人的大力协助。例如,刘龚兴师平定镇南(广东罗定县)叛乱,击败马楚对岭南西道的争夺,累战俱捷,尽有五管之地,就是因为得到兵部侍郎杨洞潜的协力襄助。

藩镇体制

刘隐成为清海军节度使后,竭力延揽中原名士和手下得力干将,日益完善其藩镇体制。待刘䶮时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和有决策能力的成熟的藩镇幕职官系统。刘氏藩镇中的幕职官包括文职和武职两大职分。节度使府的主要文职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推官、衙推等;藩镇幕府中还有不少武职,如都知兵马使、兵马使、都侯、虞侯、都押衙、押衙、都教练使、教练使、都指挥使、指挥使等,这些人员大抵出自行伍,是藩镇节帅驾驭其魔下军队所倚重的军事指挥骨干。

宗庙制度

刘䶮即位伊始,即仿效历代王朝之例,建立起宗庙制度。“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谦曰代祖圣武皇帝,兄隐曰烈宗襄皇帝。”南汉国主除建立庙号之外,还承古制,行祭祀之礼。刘䶮即位的第二年,即南汉乾亨二年(918年)十一月,“祀南郊、大赦”。《南海百咏》中记载:“一德由来可享天,东磷牛祭亦徒然,荒凉到处游糜鹿,谁识郊坛八面圆。”黄佐《广东通志》中记载:“刘王郊台,在城西硬步,即汉台故址,南汉时郊于其上。”

外交

南汉与楚、南唐和闽相邻。这几个国家,对南汉的治乱安危有重要影响。刘䶮通过通婚、遣使聘问等途径,与诸邻国建立睦邻关系。刘隐在位时,为睦邻,曾嫁女与楚国主,是为马皇后。刘䶮建国后,马皇后已死。当时,楚国势力较强,与南汉争夺岭南西道发生摩擦,两国友好关系陷入僵局。南汉兵部尚书赵光胤意识到楚国对南汉的潜在威胁,对刘䶮说,“自马后崩,未曾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刘䶮根据赵光裔的推荐,委派“有使臣才”的谏议大夫李纤出使楚国,重修旧好。楚国也遣使报聘。两国握手言和。南汉与吴、南唐、闽也是使者往来频繁,关系十分友好,极少发生争战;与蜀和云南镖信(唐时的南诏)等政权也有“远交”关系。封建史家对南汉的外交政策很赞赏,说南汉“睦邻封,续旧姻,宁边鄙,弧敌兵”;“行李往来,常勤聘问,区区岭外,晏然小安”。刘䶮“讲信修睦,以通邻好”的外交政策,维护了岭南的安定局面,使岭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经济

从唐朝中后期始,岭南地区的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经济区,号称“富饶之地”,是唐朝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地。唐末战乱,黄巢义军虽曾进军岭南,但对岭南经济并未造成严重破坏。经济的发达,促进经贸的繁荣;加之刘䶮出自富商之家,具有重商思想,富有从商经济。因此,在他统治时期,鼓励发展经济贸易。当时,“岭北商贾至南海者”,他“多召之”。还“与岭北诸藩岁时交聘”。这除了推行睦邻政策这一政治因素外,借此进行经济贸易,互通有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西通黔蜀,其经济意义应是占主要地位的。南汉的经贸活动,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在于对外贸易方面。广州地处南海,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很早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五代时期,虽中国战乱,经济残破,对外贸易已大大萎缩,但广州在南汉统治下,对外贸易规模虽不及盛唐之时,却也持续不衰。这与刘袭在位时,着意招徕海商,“笼海商得法”有密切关系。外贸的结果,使南汉获得丰厚的利益,“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中原王朝)”,号称“富强”。刘䶮重视商业,扶持经贸,主观上纯粹是为了满足南汉统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需要,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

刘䶮接受杨洞潜的建议,兴学校,倡教育,置选部,行贡举。贞明四年(918年),即南汉建立次年,就举行科举考试,录取进士、明经十余人。以后,科举取士“岁以为常”。刘䶮重视文教,重用士人,刺激了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南汉在音乐、历法、诗赋等文化领域,都有一些建树。如陈用拙,自少学习礼乐,“尤精音律”,著有《大唐正声琴籍》十卷,其中载录了琴家对操名的论述,以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事迹;又以古调缺徵音,补新征音谱若干卷。周杰精于历算,鉴于传统《大衍历》中的记述与现存算法有出入,所以著《极衍》二十四篇。黄损曾与都官员外郎郑谷、僧人齐已定近体诗诸格,为湖海骚人所宗。

标签: 刘龑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皇帝之南汉高祖刘龑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龑

    刘,即南汉高祖,又名刘纻,唐末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917年),刘称帝,建都番禺,改称兴王府,国

  •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煜

    李煜,即南唐后主,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在位共6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l

  • 五代十国皇帝之南唐后主李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煜

    李煜,即南唐后主,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在位共16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

  • 唐朝北衙十军规模及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

    唐肃宗即位后,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再次建立北军,神策军应运而生。神策军一经成立,便四处招募新军,逐渐有一家独大的气势。北衙禁军也逐渐从原来的“北门四军”发展成“北衙十军”――左羽林卫、右羽林卫、左龙虎军、右龙虎军、左神武军、右神武军、左神威军、右神威军、

  • 唐朝南衙十六卫规模及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

    唐朝的很多制度体系等等都是学前代隋朝的,而禁军制度自然也不例外,隋朝靠府兵制立足,而唐朝,将隋府兵制与禁军则结合,形成了一个卫府制,而在卫府制基础之下构成了一个南北衙禁军体系。这南衙禁军与北衙禁军两类虽然说看上去是差不多,但是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先说表层意义上的差别,名字上有一南一北之分,北军主要是

  • 唐朝神策军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神策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一下子从盛唐走到中晚唐,从开元盛世变为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有藩镇不听号令、频频造反,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屡犯边境。中晚唐时期战火纷飞,可谓是实打实的内忧外患。在这一时期,发生过泾原兵变、吐蕃侵袭,甚至连长安城都被攻陷,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难。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大唐为

  • 唐朝中后期为什么实行募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募兵制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同时这些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壮丁

  • 唐朝的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ld

  • 唐朝为什么要废除府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

  • 唐朝“唐隆政变”爆发的原因及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