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神策军历史介绍

唐朝神策军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3/12/19 10:01:40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一下子从盛唐走到中晚唐,从开元盛世变为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有藩镇不听号令、频频造反,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屡犯边境。中晚唐时期战火纷飞,可谓是实打实的内忧外患。

在这一时期,发生过泾原兵变、吐蕃侵袭,甚至连长安城都被攻陷,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难。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大唐为何还能坚挺到黄巢起义,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灭亡呢?

中晚唐时期出现过元和中兴、会昌中心,皇帝们为了夺回皇权进行过很大努力,也出现过一大批忠君的功臣名将。他们守卫京师,抵御外寇。

此外,一支驻守京畿地区的常备武装力量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关中得以和平,唐朝得以坚挺百年,它就是唐朝禁军神策军。

神策军的起源:玄宗肃宗

神策军起源于安史之乱前夕。公元754年,大将哥舒翰在击败吐蕃、收复黄河九曲后,上表请求设置洮阳郡,以成如璆为太守,同时兼任神策军使,这就是最早的神策军。

此时的神策军是作为抵御吐蕃的边防军出现的,编制在两千人左右,只是一支普通的戍边军队,与日后的大唐禁军还相差很远,甚至没有进入大唐割据势力的中原大战。直到安史之乱后,朝廷征调大量边军平乱,神策军也在征调之列,赴难中原。

公元759年,神策军兵马使卫伯玉率领千余神策军参加相州之战。

此战,唐肃宗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结果唐军大败亏输,卫伯玉只好带着本部人马逃亡陕州。然而,卫伯玉发现,神策军原来的驻地已经沦陷吐蕃,神策军突然无家可归,只好留在陕州,站在抵挡史思明进攻的最前线。

恰好此时深受肃宗信用的鱼朝恩也在陕州,自然而然就成了神策军的监军。在卫伯玉的努力下,他们大败史思明三千人马的进攻。此战也让神策军得到肃宗褒奖,他们与陕州节度使郭英乂手下的人马共同镇守陕州,完成从戍边军到藩镇军的转变。

之后,卫伯玉、郭英乂先后被征调入朝,鱼朝恩成为神策军统帅。从此以后,神策军在鱼朝恩这位权宦的率领下,迅速成为唐朝皇帝的嫡系禁军。

公元763年,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奔陕州,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护驾有功。待吐蕃退去后,神策军护送代宗至长安。此后又发生仆固怀恩诱吐蕃进逼京师,鱼朝恩率神策军护卫京师,待吐蕃退去后,神策军正式成为中央禁军。

神策军的上升发展:代宗宪宗

得益于吐蕃军的屡次进犯以及深受皇帝信用的统帅鱼朝恩,神策军在护驾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皇帝的嫡系部队。另外,神策军是从戍边军到抵抗史思明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其战斗力是其他禁军无法比拟的。

因此,代宗以及后来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神策军,在其成为禁军之后,鱼朝恩对其进行扩军。

扩军的主要来源是邢君牙、尚可孤、郝廷玉、阳慧元、侯仲庄等部曲,这些部曲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他们的加入使神策军实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代宗从鱼朝恩之请,将好畤、普润、兴平、武功等地划入神策军名下,使神策军有了物资和财赋来源。

鱼朝恩因专权犯上被杀后,神策军由刘希暹、王驾鹤、白志贞等武将统率。

此期间,神策军能征善战,跟随李晟打败过吐蕃,“逾漏天,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虏首千余级”;军纪严明,德宗征调军队防秋,临行时皇帝和大臣设酒食践行,其他军队都受命饮酒,独独神策军不饮,“上深叹美,赐书劳之”。

可以说,神策军是关中地区最值得皇帝信赖、也是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而接下来的奉天之难,则使神策军被宦官一手掌控。奉天之难中,许多文臣武将叛变,与之相对比的是德宗身边的宦官一个都没跑。同时神策军在此次叛乱中表现突出,是平乱的主力。

因此,在叛乱平定之后,德宗将自己最信赖的人与最能打的军队结合起来,让宦官任神策军统帅,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中尉,同时设置多个军职由宦官担任。此时的宦官统帅与鱼朝恩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神策军的掌控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一个宦官倒下后,势必会有其他宦官重新领导神策军。

自此,神策军与宦官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荣辱与共,兴衰相倚,同时走向兴盛,也同时走向灭亡。

神策军的衰亡:宪宗之后

宪宗朝的神策军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德宗时期,神策军已经“至十五万人”,作为京师禁军,同时也是镇守京畿的精锐之师。神策军多次出征地方,是朝廷打压藩镇最直接的力量。宪宗即位之初,神策军即跟随李晟打败西川军阀刘辟,并将其生擒。不过在接下来的一次出征中,神策军吃尽苦头。

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宪宗为了改变河北藩镇父死子继的传统,决定兴师讨伐不听话的王士真之子王承宗。但是这次的统帅吐突承璀屡战屡败,战事迁延日久,最后还是王承宗上表谢罪,神策军才撤回京师,草草收场,本质上此战是皇权在与藩镇的斗争中落败。

此战过后,神策军威名不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很少大规模出兵征讨地方,而是留在关中镇守京师,并逐步走向衰落。

神策军衰落原因

神策军的衰落是各方面因素导致的。

比如在宪宗之后,神策军较少参加战争,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而朝廷给神策军的各种优惠政策,反而助长了他的腐朽:神策军待遇优厚,补给是其他军队的三倍;代宗之后的每次大赦天下最优待的就是神策军;神策军在法律上不受御史监察,在人事上可以优先升迁转任,在经济上可以自己经营买卖。

一系列优厚政策让神策军成了香饽饽,无数富家子弟挤破头皮也要挤进来,但是他们又不能打仗,在晚唐时期主要就是跟着皇帝打猎游乐、营建宫楼、习“角抵、杂戏”,打仗的时候就花钱弄来更不会打仗的老弱病残代替自己。

在黄巢起义时,宦官田令孜率数万(号称十万)神策军把守潼关的时候,起义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克潼关,神策军竟毫无一战之力。

此战过后,神策军死伤殆尽,之后虽然有田令孜、昭宗募兵建神策新军,仍由宦官统领。但是神策新军与宦官绑在一起,被卷入与朝臣的斗争,同时卷入的还有朱全忠与李茂贞两大藩镇势力,最后朝臣依附的朱全忠获胜,宦官被屠戮殆尽,神策军也被正式废除。

曾经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就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神策军的鲜明特征就宦官的兴衰决定了神策军的兴衰,在穆宗之后的九位皇帝中,有七位是宦官所立,其余两位之一的敬宗虽然不是宦官立的,但他却死于宦官之手。宦官之所以如此嚣张,完全得益于他们对于神策军的掌控。

但是神策军的存在对于唐朝的延续是有积极作用的。

神策军在抵御吐蕃、平定叛乱方面立下诸多功劳,从神策军镇守关中以来,关中出现过近百年的和平,这在中晚唐是很难得的。难怪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曾说“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

标签: 神策军

更多文章

  • 唐朝中后期为什么实行募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募兵制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同时这些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壮丁

  • 唐朝的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ld

  • 唐朝为什么要废除府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

  • 唐朝“唐隆政变”爆发的原因及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

  • 孙权称帝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

    200年,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208年,他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29年,他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252年孙权病逝,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主要成就政治领域在开展

  • 唐朝法律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唐朝根据隋朝《开皇律》,参照《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等三律修编而来。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

  • 唐朝官吏制度历史介绍 唐朝官员品级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

    唐朝不同时期官员品级、名号设置均有区别,要注意特定时间。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亲王从一品唐朝官制相关图片唐朝官制相关图片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

  • 唐朝科举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唐太宗曾这样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

  • 唐朝刑部的司法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隋唐时的刑部其职权范围最小,基本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严格来说在古代七品以下不属于“官”,而属于“吏”)有行刑权

  • 唐朝吏部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吏部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