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南衙十六卫规模及战斗力如何?

唐朝南衙十六卫规模及战斗力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26 更新时间:2024/1/16 17:32:16

唐朝的很多制度体系等等都是学前代隋朝的,而禁军制度自然也不例外,隋朝靠府兵制立足,而唐朝,将隋府兵制与禁军则结合,形成了一个卫府制,而在卫府制基础之下构成了一个南北衙禁军体系。

这南衙禁军与北衙禁军两类虽然说看上去是差不多,但是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

先说表层意义上的差别,名字上有一南一北之分,北军主要是驻守在长安北面的皇家禁苑的,而南军则是驻守在皇宫南面以及皇城的;再来看看起深层次的,深层次的差别可不仅仅是一南和一北这么简单,北衙禁军是守卫皇家禁苑的,所以它是“卫宫”的,南衙禁军是守皇城的,所以它是“卫城”。

虽然说对于“宫”,也就是最高统治者而言,北衙禁军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其实南衙禁军远比北衙禁军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守卫整个长安城的,功能更为广泛,而且也只有在守卫好长安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保护统治者。

南衙禁军是“卫城之军”,在唐朝初期,南衙禁军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在一个封建帝国,受到皇帝的信任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而南衙禁军无疑就是拥有了全世界,除了正的保卫城池安全这一基本任务以外,还要保卫皇宫。

南衙禁军分为八个大类,即威卫、武卫、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这八个各有左右,构成十六卫。其中前面十二卫是负责皇城安全,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更偏于是宫中侍卫。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在盛唐时期,南衙禁军的势力一度达到了顶峰,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盛唐时期,南衙禁军就一直很强盛,事实上,在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南衙禁军的势力就大不如前,主要原因在于府兵制的衰落,这里就不细谈。

看过热播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朋友,都应该清楚元芳就是一名千牛卫。

“千牛卫”是一个出现在唐代的专有名词,前有提到它是南衙禁军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部分的军队,是不领府兵的。他们主要是“掌执御刀宿卫侍从”,也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是皇帝最为信赖的那一部分人。

千牛卫在唐代究竟有多重要?从他选拨的困难性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千牛卫选拨,皇帝不仅要求他们武力爆表,选取人员还只局限于“高荫子弟”,也就是贵族子弟的孩子,甚至连颜值也不能够低,必须要“姿容美丽”。

当时的大家族也都乐意将自己的儿子塞进千牛卫,原因无他,只是为了给未来铺路毕竟千牛卫跟皇帝比较亲近,与皇帝相处久了,往往能够更加了解皇帝,知道皇帝习性,培养自身的政治嗅觉,凭着与皇帝感情和这个政治嗅觉,未来肯定是不可限量的,这是一个很容易镀金的岗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千牛卫虽然地位高,但自始至终却是没有实在的实授的,比如说千牛卫最高指挥官的官职虽说有三品之高,但却只是一个荣誉称号罢了。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唐朝神策军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神策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一下子从盛唐走到中晚唐,从开元盛世变为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有藩镇不听号令、频频造反,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屡犯边境。中晚唐时期战火纷飞,可谓是实打实的内忧外患。在这一时期,发生过泾原兵变、吐蕃侵袭,甚至连长安城都被攻陷,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难。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大唐为

  • 唐朝中后期为什么实行募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募兵制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同时这些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壮丁

  • 唐朝的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ld

  • 唐朝为什么要废除府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

  • 唐朝“唐隆政变”爆发的原因及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

  • 孙权称帝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

    200年,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208年,他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29年,他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252年孙权病逝,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主要成就政治领域在开展

  • 唐朝法律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唐朝根据隋朝《开皇律》,参照《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等三律修编而来。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

  • 唐朝官吏制度历史介绍 唐朝官员品级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

    唐朝不同时期官员品级、名号设置均有区别,要注意特定时间。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亲王从一品唐朝官制相关图片唐朝官制相关图片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

  • 唐朝科举制度历史介绍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唐太宗曾这样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

  • 唐朝刑部的司法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刑部是中国古代隋以后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但其在每个不同的朝代中职责范围相差甚大。隋唐时的刑部其职权范围最小,基本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严格来说在古代七品以下不属于“官”,而属于“吏”)有行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