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的禁军真实战斗力怎么样?

宋朝的禁军真实战斗力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60 更新时间:2024/2/9 0:35:16

关于北宋禁军,恐怕很多人都是通过《水浒传》所熟知的吧,毕竟豹子头林冲曾担任过八十万禁军教头,那么北宋真的有八十万禁军吗?为何金兵南下时八十万禁军却毫无抵抗能力呢?今天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

按照北宋的兵制,禁军乃是主要战斗力

赵匡胤篡周建宋后,为改变五代十国武强文弱的局面,避免武将犯上作乱的现象再度出现,一招“杯酒释兵权”后,将禁军重新收归皇帝控制,并设置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统领。

同时,为了避免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上演,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即从各地厢军、乡兵中抽调精锐士兵编成禁军,其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驻守各地。如此一来,京城军队最为精锐,地方军队则偏弱,各地如果发生叛乱便可迅速出动平定,这便是“强干弱枝”;而如果京城发生变故,各地驻扎的禁军在联合地方军队后,也足以入京勤王,这便是“内外相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长官长期虚而不置,于是侍卫亲军司便逐渐分为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一样,分别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侯为长官。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则并称三衙,分别负责统辖殿前诸班、直和全国禁军。

同时,宋朝还对兵权进行了分解,以求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也就是“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即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并不掌管军队;而三衙虽然掌管军队,却并无调兵之权。同时,率兵出征的权力,既不在枢密院,也不在三衙,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率臣领兵出征,战争结束便收回兵权。

此外,根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也就是说,除了禁军之外,虽然地方还有厢军和乡兵,但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而乡兵更像是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的农民,战斗力自然也不用多说。因而宋朝的主要战斗力还是来自于禁军。

宋朝禁军虽然一度扩充至八十万,但北宋末年却根本不值一提

根据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宋朝开国之初,禁军其实只有二十万左右,此后则愈增愈多,到北宋中期时禁军增至八十余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对此也有记载,“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

由此可见,从宋朝中期开始,禁军的数量的确一度扩充到八十多万,那么为何在北宋末年时,却又如此的不堪一击呢?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制度原因。宋朝的兵制,使得掌兵、调兵、统兵之权分离,虽然有效防止了武将坐大的可能性,但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却更为严重,一旦战争爆发,将领和士兵往往面对的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尴尬局面。宋初时期,由于宋军的战斗力尚且强悍,导致这个弊端并不明显,但随着军队战斗力的持续下降和长期和平导致将领的素质下降,这种弊端已经变成了致命的缺陷。王安石变法时,也曾对此进行改革,通过“裁减兵额、置将分领”的方式使得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但随着变法的失败,这种制度又被放弃,这也是北宋末、南宋初时将领私募兵比朝廷禁军战斗力还要强悍的原因。

2、军队腐败。由于禁军乃是全国精锐所组成,因此禁军的福利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这同样滋生了禁军的腐败。到北宋末年时,禁军的腐败现象已经十分严重,禁军数量看似庞大,然而各级将领吃空饷情况却十分严重,兵力存在极大的水分。实际上,金兵南下时,京师三衙所能够调动的军队,仅仅只有三万多人,其余禁军要么分散于各地,要么就是空额,这也是抵御金兵时,朝廷不得不大量募兵的原因所在。

北宋末、南宋初私募兵反成为了主力

3、兵员素质。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除了继续从厢军和乡兵中挑选精锐之外,禁军还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士兵。朝廷甚至在灾荒时期,募集了大量流民进入禁军,这虽然避免了因流民引起的动乱,但却导致军队素质严重下降。正是由于兵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再加上训练松懈、管理混乱,北宋末年的军队规模虽然相较于北宋初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战斗力却不升反降。

4、决策失误。北宋末期战备方面极度差劲,不仅在军队训练方面极为懈怠,就连加固城防这种最基础的工作,宋钦宗也下令停止修建。更为重要的是,在金兵南下之际,宋钦宗为了向金人展示求和的诚意,根本就没有打算抵抗。当时,很多地方军队都准备入京勤王,宋钦宗竟然对此予以了拒绝,朝廷如此态度,这个仗还怎么打。

综上所述,莫说北宋末期的军队数量水分极大,就算80万禁军全部满编,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之下,到底能发挥多少战斗力,也不得不让人怀疑。

标签: 禁军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四阶层真实地位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中国

    众所周知,封建主义最理想的蓝图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国寡民,因此“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商是最贱之业。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打压工商之民,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重

  • 中国古代早朝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古代

    一、唐朝时期,所有的京官都是必须要参加早朝的,最低官阶为九品,在《唐会要》《仪制令》中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曰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二、宋朝因为官员较多,所以能参加朝会的人员官阶都是比较高的。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

  • 战国中期“徐州相王”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世称为“徐州相王”,这一事件在战国时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代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一个大乱局。在这数百年间,战争近乎成

  • 乾隆帝退位之后先后提拔进入军机处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帝

    乾隆曾明确表示,他不愿超过其祖父康熙的执政时间,因而在自己执政六十年后,宣布退位为太上皇。然而,即使已经退位,但朝政的实际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手中,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他曾先后提拔五人进入军机处,那么在乾隆去世之后,这五人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乾隆退位后的军机处人事调整,先后五人被提拔进入军机处作为清朝

  • 梁武帝为何将国号由“齐”改成“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梁武帝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和南齐皇帝一样,萧衍也出身兰陵萧氏,所以其可以说是南齐宗室。齐明帝在位时,萧衍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的进攻。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

  • 萨满教为什么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萨满教

    萨满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原始宗教,它们信奉多种神,大多都和它们生活息息相关。有山神、水神、火神等等,其中的最高神是天神腾格里。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却在渐渐销声匿迹。是自然的法则,还是因为人类不再去维护这样的一种宗教信仰?这样的一种原生性宗教为什么会濒临失传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探究一下吧。其实大

  • 庆历新政的背景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庆历新政的背景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

  • 武则天称帝的历史背景 武则天称帝原因 武则天称帝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那么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称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武则天称帝的历史背景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开创周武王朝。那么武则天称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有人说“唐有胡

  • 靖康之耻的历史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靖康之耻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生靖康之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靖康之耻的历史原因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

  •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失败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末农民起义

    唐末政治昏暗腐朽,连年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苛捐杂税严重,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很多农民被逼上了绝路,最终选择了起义,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但这场起义最终还是以农民的失败为结局,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有什么,希望你喜欢。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和失败经过唐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