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中期“刘台案”历史事件介绍

明朝中期“刘台案”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56 更新时间:2023/12/12 23:01:58

刘台案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个难题,起因是巡按御史刘台违制奏捷,而张居正出于保护刘台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刘台居然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背后有皇帝、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事件而被葬送。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万历三年(1575年)冬,内喀尔喀五部首领妙花联合鞑靼黑石炭、暖兔、以儿邓、拱兔等部两万多骑兵,攻破平虏堡南下寇犯辽东。

辽东明军在巡抚张学颜和总兵李成梁的指挥下于沈阳城外列阵迎敌,妙花与鞑靼各部头领见此急忙率军退往沈阳城外西北方向的高墩。

此时的辽东明军在李成梁的精心调教下和张居正改革的支撑下战斗力获得了极大提高,他们以火器打头阵,然后用精锐骑兵发起冲击,只一个回合便将两万敌军击溃。接着李成梁亲自率军追至河沟,再度歼敌上千。这是自张居正改革以来明军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大捷。

然而谁能想到,这场大捷差点葬送了张居正改革。

战后,报捷的奏疏很快就从辽东送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手中,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喜悦。随着改革的深入,他开始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这场及时的大捷对他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如果说人生是一枚硬币,喜悦和愤怒就是它的两面,当张居正翻开奏疏时,愤怒瞬间取代了喜悦,奏疏的开头赫然写着“辽东巡按御史刘台”几个大字。

他能不愤怒吗?明代制度凡遇大捷应由巡抚都御使具疏奏捷、由巡按御史记功,可这个刘台竟敢公然违制奏捷,这不是明摆着要跟巡抚张学颜闹摩擦。一旦他们二人之间的摩擦导致辽东明军惨败,改革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其实,张居正对刘台还是很够意思的,由于他是刘台的座师(刘台考中进士时的主考官),并且还十分看好刘台,所以就把刘台派到辽东跟着张学颜和李成梁捞些军功以便日后提拔。可这个刘台却很不够意思,仗着跟张居正的关系处处跟张学颜作对,就算张学颜是被高拱提拔的,你刘台也得明白自己被派到辽东的用意不是。这下倒好,直接弄出了违制奏捷的事情,不是成心给那些政敌制造攻击张居正的口实吗?

直到此时,张居正对刘台依然很够意思,按照明代的法律刘台此举应受到降谪的处罚,张居正却出于保护刘台和改革的目的仅仅只是想对其斥责一番了事。

可刘台这个白眼狼在得知此事后居然对张居正恩将仇报,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刘台案案发。

高皇帝鉴前代之失,不设丞相,事归部院,势不相摄,而职易称。乃大学士张居正偃然以相自处,自高拱被逐,擅威福者三四年矣。

祖宗朝,诏令不便,部臣犹訾阁拟之不审。由是畏居正者甚于畏陛下,感居正者甚于感陛下。威福自己,目无朝廷。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一切政事,台省奏陈,部院题覆,抚按奉行,未闻阁臣有举劾也。居正创为是说,欲胁制科臣,拱手听令。祖宗之法若是乎?

这是从刘台弹劾张居正的奏疏中节选出来的几段,其用意是想向时人传递这两条信息:

1、张居正借改革之名行恢复丞相之实,这是对太祖成法的公然破坏;

2、张居正欺负皇帝年幼,擅权专政,俨然视自己为天下的主宰。

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刘台的这道奏疏直接将张居正逼入了一种相当危险的境地:破坏太祖成法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敬,如果这种情况下皇帝还不处理张居正,那就是不孝;擅权专政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如果这种情况下皇帝还不处理张居正,那就是庸懦。

更加严重的是,门生反水弹劾座师这种事在整个明代历史中都是相当罕见的,所以说刘台此举是想通过自己来制造出蝴蝶效应张居正的所作所为连他的门生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反对张居正改革的势力还不赶紧群起而攻之。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孝和不庸懦,必然下重手处理张居正。一旦如此,张居正改革也就被葬送了。

对于这些,张居正自然十分清楚,于是在朝堂上他坚决的“因辞政,伏地泣不肯起”,皇帝抚慰半天他都不肯起来,最后没有办法“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之后,张居正才勉强答应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虽然答应继续担任首辅,但却避居家中不肯处理政务。万历皇帝朱翊钧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去请,并令锦衣卫将刘台逮入诏狱。这样,张居正才又开始正常办公。

皇帝朱翊钧为了给张居正出气,不仅将刘台廷杖一百,还直接将其削职为民。但是张居正还没有消气,恰巧此时跟刘台不和的辽东巡抚张学颜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他又告发了刘台还有其它的不法之事,张居正乘机指使门下御史弹劾刘台,刘台被判谪戍广西浔州。刘台的父亲刘震龙和弟弟刘国也收到了牵连。刘台到达戍所后不久,就暴毙而亡。

以上就是刘台案的来龙去脉。谁能想到,一场大捷差点葬送了张居正改革。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但是,在思索刘台案的细节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被张居正看好的刘台肯定不是个愚笨之人,他自然能明白张居正派他去辽东当巡按的用意,并且身为御史,刘台肯定也熟知大明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刘台不可能不知道违制奏捷给自己和张居正带来的危害,既然如此刘台为何要犯下“违制奏捷”这种低级错误?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刘台被反对张居正改革的那些势力给策反了,他们想借助刘台试探朝中中立大臣的态度,一旦这些大臣上疏弹劾张居正,他们就将跟着群起而攻之,这样他们就能废掉张居正改革。如果朝中大臣对此毫无反应,他们就默认张居正处置刘台,平息事态,然后再寻找机会。而他们要打动刘台也不难,张居正倒台后,刘台就是大义灭亲揭露张居正真面目的大英雄,那样刘台的官位就能获得飞速提升。或许,刘台在具疏奏捷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的奏疏……

标签: 刘台案

更多文章

  • 明朝世兵制与募兵制的区别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世兵制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根据汉代的屯田制、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戌法和元代的职官制制定出了新的卫所制。卫所制的核心是寓兵于农、耕战结合,目的是在尽量压缩国防开支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又不会对社会生产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谧,边境无虞,若使兵坐食于农,农必

  • 明朝朵颜三卫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主要指东部蒙古,因明朝于此册封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其中尤以朵颜卫最大,故被称为朵颜三卫,又因朵颜卫主要由兀良哈部组成,因此也称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在大草原上可以说是个较为奇葩的存在,因屡受鞑靼蒙古、瓦剌蒙古的侵袭而与明廷交好,却又因各种原因而屡屡南下犯边。终明一朝,朵颜三卫始终保持着这

  • 宋朝中央监察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

    宋代的中央监察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块,即御史制度、谆官制度和封驳制度,还有尚书左右司和东西上阁门也有部分监察职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代中央监察制度比起前代有几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中央监察官的选任者由皇帝取代了宰相、监察官的权力较少受宰执的影响、台谏官职能侧重于监察宰

  • 唐朝鹿鸣宴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鹿鸣宴

    正所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古代为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就叫鹿鸣宴,它起源于唐代,至明清两朝还在沿用。据史书《新唐书》记载,鹿鸣宴的举办时间一般在放榜的次日,因会在宴席上演奏《诗经》中的《小雅·鹿鸣》而得名,是由周代的礼仪演变而来的一种聚会形式

  • 唐朝五代藩镇之平卢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平卢节度使

    平卢是中国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开元七年(719年)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治所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开元二十八年前后,朝廷敕令平卢军节度使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玄宗晚年擢升安禄山为平卢军使,兼营州都督。安史之乱期间,平卢是安禄山的根据地之一

  • 唐朝五代藩镇之剑南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剑南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升剑南度支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设置剑南节度使,为天宝十节度之一。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主要辖区是益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梓州、遂州、邛州、剑州、荣州、陵州、嘉州、普州、资州、巂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简州、龙州、雅州、泸州、合州25州和昆明军。相

  • 唐朝五代藩镇之岭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岭南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后为天宝十节度之一。至德二载(757年)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直辖广管各州,即今钦山港以东除连州、连山、连南之外的广东省。兼领桂州、邕州、容州、交州四管,所以号称五府(都督府)。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二道,广管为岭南东道节度使,邕

  • 唐朝五代藩镇之振武军及振武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振武军

    振武军,隶属于唐关内道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与后套地区的天德军联成防御回鹘汗国的北方第一道防线和军镇。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集中力量在西套银川平原防御吐蕃,无暇顾及北疆,因此振武军并没有形成防御力量。自778年起,郭子仪将朔

  • 唐朝五代藩镇之静难军及邠宁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邠宁节度使

    邠宁节度使,乾元二年(759年)设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主要辖区是邠州、宁州、庆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县、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大历年间一度合并于朔方节度使。光启元年改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被王行瑜割据,王行瑜败亡后,继任的节度使又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驱逐,遂被李茂贞兼

  • 唐朝五代藩镇之彰义军及泾原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泾原节度使

    泾原节度使,后称彰义军节度使,唐代节度使名,得名于泾、原二州。沿革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1]),并辖原州(今宁夏固原市)。首任节度使马璘。大历五年(770年),马璘诉地贫军廪不给,遥领郑、颍二州。大历十四年(779年),颍州隶永平军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