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五代藩镇之振武军及振武节度使历史介绍

唐朝五代藩镇之振武军及振武节度使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970 更新时间:2024/2/17 19:47:20

振武军,隶属于唐关内道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其两处治所皆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中晚唐时期(755年907年)与后套地区的天德军联成防御回鹘汗国的北方第一道防线和军镇。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集中力量在西套银川平原防御吐蕃,无暇顾及北疆,因此振武军并没有形成防御力量。自778年起,郭子仪将朔方军(今宁夏灵武)一分为三,又奏以邠州刺史浑瑊出镇振武军,才有了一定的力量。振武军以节度使统领军镇,和天德军是唐朝在河套地区东西并排防御回鹘的第一道防线,长期以来振武军的实力也一直较河套西部平原的天德军强。

历史

振武军以唐时黄河支流之一的振武河命名,其流经河套北岸的古云中城,向西南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入河。振武军为张仁愿于708年在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时所置,其治所在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唐前中期属于朔方节度使管辖的“河外五城”之一,驻兵9000人,马1600匹。

745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将治所迁入单于都护府城(内蒙古呼市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加强了该城的驻防力量,并在城内添置金河县。758年唐朝从朔方军节度使中分置振武军节度使,但不久又归属朔方军。因朔方军势力过大,778年唐德宗命郭子仪将朔方节度使辖区一分为三,复置振武军节度使,以浑瑊为节度使。然而在之后长时期内,回鹘没有对振武军造成危胁。[2][3][4]

796年,唐朝将三受降城分隶于天德军和振武军,振武军初领中受降、东受降城,于813年再次分配时,将振武军所辖之中受降城转隶于天德军。812年东受降城为黄河河水所毁,振武军节度使李光进上表修城兼理河防,此时,西受降城亦为乌加河因黄河泛滥所毁,修复东受降城似未有它议,而西受降城则引起争端。813年,振武军节度使李进贤遗牙将杨遵宪率500骑兵趋东受降城备回鹘,至鸣沙发生兵变被杀,李进贤弃镇出逃,其家遭屠,振武军大乱,唐朝遗夏州、河东二镇出兵4千顺利平叛。830年李泳为振武军节度使,又在军镇内修整工事,加强防守。黄巢之乱时期,李克用在奉诏讨叛军沿途中掠粮,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向振武军节度使契苾璋求援,李克用遂为契苾璋所败,882年契苾璋拟同天德军及大同军共讨李克用。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以30万攻振武军镇,俘节度使李嗣本,后更为振武县。[3][4]李存勖把振武军节度使迁到朔州,下辖朔州、麟州、胜州。石敬瑭即位后,朔州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交割给辽国,麟州、胜州属于府州永安军节度使。辽国改朔州振武军节度使为顺义军节度使。

振武军节度使

振武军节度使列表:[4][5]

臧怀亮(约唐中宗、唐睿宗时)

李守礼(711年713年,遥领)

张知运(713年716年)

李浚,改名李玙(727年738年,遥领)

裴某(开元年间)

李琬(742年,遥领)

王忠嗣(745年)

李林甫(751年752年,遥领)

李光弼(752年754年)

郭幼贤(唐肃宗年间)

仆固怀恩(762年)

郭子仪(762年779年)

浑瑊(779年)

崔宁(779年,遥领)

张光晟(779年780年)

彭令芳(780年781年)

王翃(781年)

李怀光(781年784年)

杜从政(784年786年)

唐朝臣(786年790年)

范希朝(790年803年)

阎巨源(803年808年)

张奉国(808年810年)

阿跌光进(810年813年)

李进贤(813年)

张煦(813年814年)

胡证(814年818年)

高霞寓(818年820年)

杜羔(820年)

张惟清(820年826年)

李泳(827年835年)

刘沔(835年842年)

李忠顺(842年845年)

米暨(846年847年)

史宪忠(847年848年)

李丕(848年850年)

契苾通(852年854年)

浑鐬(855年856年)

陈君从(大中末年)

高承恭(861年863年)

高弘(865年870年)

李国昌(874年878年)

卢简方(878年,赴任途中去世)

吴师泰(879年880年)

诸葛爽(880年,未就任)

吴师泰(880年881年)

赫连铎(881年)

契苾璋(881年882年)

王卞(885年888年)

石善友(893年903年)

李克宁(904年908年)

周德威(908年913年)

李嗣本(913年916年)

李嗣恩(916年922年)

李存霸(923年924年)

朱守殷(924年925年)

安金全(926年)

张温(926年928年)

索白通(928年)

张温(928年929年)

张万进(929年930年)

高行周(930年933年)

杨檀(933年934年)

安叔千(934年936年)

遗址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对和林格尔县北10公里处的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随后在《文物》1961年第9期发表《和林格尔县土城子试掘纪要》,首次确定此城为唐代单于都护府和振武军节度使的治城。唐朝前期,单于府城曾是漠南草原地带的军政管理中心,后期振武军节度使驻此城,遂称振武军城。单于都护府城遗址东西长1550米,南北长2250米,城周长则达7600米,折合成唐里,可达15里,是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池。[2]

在林格尔县城北曾出土了795年李玉祥墓志铭,编名《唐振武等军州节度故同经略副使冠军大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兼试太常卿上柱国陇西李公墓志铭》。

标签: 振武军

更多文章

  • 唐朝五代藩镇之静难军及邠宁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邠宁节度使

    邠宁节度使,乾元二年(759年)设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主要辖区是邠州、宁州、庆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县、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大历年间一度合并于朔方节度使。光启元年改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被王行瑜割据,王行瑜败亡后,继任的节度使又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驱逐,遂被李茂贞兼

  • 唐朝五代藩镇之彰义军及泾原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泾原节度使

    泾原节度使,后称彰义军节度使,唐代节度使名,得名于泾、原二州。沿革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1]),并辖原州(今宁夏固原市)。首任节度使马璘。大历五年(770年),马璘诉地贫军廪不给,遥领郑、颍二州。大历十四年(779年),颍州隶永平军节度使。唐德宗建中二年

  • 唐朝五代藩镇之保大军及鄜坊节度使(保大军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鄜坊节度使

    鄜坊节度使,又称渭北节度使,后改称鄜坊军节度使、保大军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在今陕北中部设立的节度使。唐、五代方镇名。760年,分邠宁节度使设立渭北鄜坊丹延节度使,治坊州。765年,罢丹州、延州,增加绥州。771年改名鄜坊节度使,治鄜州,下辖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绥州。779年,降为渭北都团练观察使

  • 唐朝五代藩镇之凤翔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在今陕西省西部设立的节度使。760年六月,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下辖凤翔府、陇州(今陕西省陇县)。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850年二月,增加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894年短期领有乾州(今陕西省乾县)。五代时,下辖凤翔府、陇州、乾州、义州(今

  • 唐朝五代藩镇之匡国军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匡国军节度使

    匡国军节度使,简称匡国节度使、同州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关中地方的藩镇节度使之一。沿革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在同州、华州置关东节度,治华州(今陕西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改为同华节度,治同州。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分同州置奉诚节度,华州置潼关节度。后废入京畿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

  • 唐朝五代藩镇之镇国军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镇国军节度使

    镇国军节度使,简称镇国节度使、华州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关中地方的藩镇节度使之一。沿革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在同州、华州置关东节度使,治华州(今陕西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改为同华节度使,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分同州置奉诚节度使,华州置潼关节度使。后废入京畿直

  • 唐朝五代藩镇之:碛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碛西节度使

    碛西节度使为中国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的管辖碛西地区的最高长官,下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自开元元年(713年)至二十八年(740年),期间有所间隔,共有5位碛西节度使:[1]阿史那献:开元元年至开元三年,713年715年汤嘉惠:开元六年至开元七年,718719)杜暹: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

  • 唐朝五代藩镇之:淮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淮西节度使

    淮西节度使,又称淮宁节度使、申蔡节度使、彰义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淮南道西部设置的节度使,是割据的藩镇,在817年,平定吴元济后废除。淮南西道淮西节度使原称淮南西道节度使,是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叛军南下设置的方镇,初期辖区很大。许州(今河南许昌)、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郑州、蔡州(今河南

  • 唐朝五代藩镇之:兖郓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兖郓节度使

    兖郓节度使,是唐朝于安史之乱时在山东南部设置的节度使。756年,设立郓齐兖都防御使,下辖齐州、兖州、郓州、濮州,治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759年改为兖郓节度使,治兖州。761年,增加徐州,齐州归青密节度使。762年,增加登州、莱州、沂州、海州、泗州。后来废除,兖州、郓州、濮州、徐州归河南节度使,沂

  • 唐朝五代藩镇之:青密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青密节度使

    青密节度使,又称北海节度使,为唐朝在安史之乱时于今山东北部设立的节度使。756年,设立北海节度使,治北海郡(青州)。758年,改为青密节度使,下辖青州、密州、登州、莱州,增加滑州、濮州,又称青登五州节度使。759年,罢滑州、濮州。增加淄州、沂州、海州。海州归河南节度使,又称青沂五州节度使。7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