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教令权”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教令权”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80 更新时间:2023/12/5 2:26:00

教令权,中国古代传统孝道与伦理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封建社会末期旧的法律体系彻底瓦解,教令权也消失在法律制度之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的教令权,指的是家长对子孙进行教育、命令的法律权力。其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其主体主要是祖父母、父母。其中祖父母包括义祖父母、改嫁的祖母。父母包括义父母、继父母、改嫁的母亲。教令权指向的对象包括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女儿、义子、义女等。中国古代的教令权法源远流长。最迟在汉代已有教令权方面的法律规定。

晋朝的教令权法对教令权的主体、违犯教令权罪的构成要件及其处罚,做了明确规定。此后南北朝、隋朝的律典均没有流传于世,不过其精神和内容与晋律一脉相承,因此应均有教令权法的规定。在传世律典中,目前所知最早对教令权予以规定的是唐律。

唐朝的教令权法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变化,为此后各朝的教令权法奠定了基础。宋朝的教令权法基本沿袭唐朝。元朝法律并未像唐宋律一样对违犯教令做出明确规定。明朝的教令权法主要沿袭唐宋法律,但对违犯教令的处罚相对较轻,是清朝教令权法的蓝本。

一、古代的家长权

在中国古代社会,教令权本质上是一种以祖父母、父母为代表的家长权。这种家长权,其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家与孝道观念。瞿同祖阐述家的概念时,认为:“家应指同居的营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而言,范围较小,通常只包括二个或者三个世代的人口。”

在中国古代,人们主要以耕种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农田的数量有限,所以一个家庭只包括祖父母、已婚的儿子和未婚的孙儿女。如果祖父母去世,那么同辈的兄弟开始分居,这样一来,家中只有父母及其子女,子女未婚嫁之前人口难以超过五口。

在这个类型的家庭中,夫妇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这是近代之前和现代社会常见的家户类型。早在战国就出现了“五口之家”或者“八口之家”,其中,五口之家是把兄弟排除在外,仅指父母、妻子和本人的家庭类型。

二、孝道的延续

这样的观念从战国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中国存在私法意义上的家,也存在公法意义上的家。私法意义上的家广义上指对家系相同的人的总称,此时家的概念与宗是相同的,从狭义上来讲家是共同维持家计的生活共同体。而公法意义上的家就是公法上的课税的对象户。

在《中国家族法原理》中,滋贺秀三采用了它狭义意义上的解释。滋贺秀三又将家的法律构造分成了“父家长型的家”和“复合型的家”两种,其中,“父家长型的家”主要指由直系亲属主导,全体家庭成员同居的家,“复合型的家”指直系亲属死亡,剩下的子孙依然同居的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主要存在两对法律关系。

其一是父子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长,父亲死后就由儿子为父亲承嗣,然后代代相传,这样一来祖宗的祭祀不断,家族也会因此绵延不绝。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也由此而生。根据宋金兰对“孝”的文化内涵的考证,他认为“孝”最早代表“家”,它传达出生儿育女的信息。

由此,“孝”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它强调成家生子是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后来“孝”才发展出“善事父母”的含义。

《礼记·坊记》记载:修宗庙和敬祀事这两件事,是使民追孝的事情。这样的记载表明虽然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孝道,但是尊敬、爱戴长者的事迹已经存在。实际上,西周之前的朝代更注重“尊尊”,忽视“亲亲”,从西周建国以来,经过政治改革,周以前那些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开始向人文化发展,道德伦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比如,当时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孝”字,《诗经》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孝的论述。表明在西周时期,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道德伦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努力维护一个差别有序的社会,希望维持礼的秩序。从这一点上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有共同基础的。

三、诸子的殊途同归

由此,在孝的主张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大致相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他认为“仁为众德之总”,“仁”中包含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孝、悌、忠恕等。在孔子的伦理法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家族伦理本位原则占重要地位,而构成家族伦理的行为规范即为孝。孔子在《论语》中的许多语句涉及家庭伦理。

他提出,身为人子,孝敬父母不只包括赡养他们,重要的是做到时刻保持态度的恭敬虔诚,侍奉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有发自内心的愉悦表情。但孔子此时的思想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儿女完全顺从父母,而是主张“父慈子孝”,即做儿女的孝顺的前提是做父母的有慈孝之行。与此同时,孔子还沟通了“孝”与“忠”的关系。这也为后来汉代“移忠作孝”奠定了思想基础。具体来说,“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

《礼记·坊记》记载了孔子对“同居共财”的看法,他认为卑幼不能在父母健在时析产分家,这也是早期“同居共财”思想的体现。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都先讨论了“人性”,二者主张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是二者对于孝的理解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他们关于孝的思想都来源于孔子的孝思想。经过儒家的发展,孝道开始蜕变为一种自我反思的人生哲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这样论述忠孝:“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

可以看出,韩非对于孝顺之道非但不排斥,而且极力主张这一“天下之常道”,之后他还以这种家庭关系为基础,类比探讨君臣之间的关系。这证明韩非虽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秩序。他希望实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社会格局,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们都希望保持差序格局。

老子》中也记载了有关孝的观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可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主张家庭伦理和孝道观念,有关孝道的理论并不是儒家所独有的,这一时期,在孝的观念上,诸子百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很少强调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到了秦朝,已有孝敬父母的条款入律。例如云梦秦简中就有“忠孝”“父慈子孝”等等相关的记载。

汉代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与此同时,《孝经》在这一时期成书,它在孝道思想中增加了臣子对君主的义务,孝道不再单纯指“善事父母”,《孝经》的问世标志着孝道思想的转变。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法律制度与儒家礼教结合,实现孝道的纲常化。

西汉时期不孝罪的规定与唐代的规定已十分相似,换句话说,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孝罪基本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法律对祖父母、父母怒杀、殴杀和故杀子孙的罪行,制定了相应的刑罚。除此之外,子女对父母的不孝、不恭、不敬等行为,也在法律严禁范围之内。北魏灭亡后,北齐对北魏的法制继承较多,并对隋唐法制影响深刻。

唐朝“引礼入律”,《唐律疏议》中规定了“子孙违犯教令”罪。此后宋、元、明、清各代法律沿袭罔替。

结语

在实际生活中,中国古代社会家长的教令权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国自古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制要求,卑幼的婚姻要听从家长的安排。

《大清律例·婚姻·户婚》门下的“男女婚姻”条将这一礼制规定为法律,这也是家长教令权的一个表现;又如中国古代的家庭实行“同居共财”的生活模式,尊长健在时,子孙不能另立户籍,分家析产,这一规定保证了家长对于家庭的财产权,家庭财产的支配权和管理权极大地暗含着家长教令的可能。

标签: 教令权

更多文章

  • 南唐后主李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

    李煜继位时,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国削势弱,国库空虚,但李煜爱民如子,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

  • 古代言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言谏

    “言谏”指下级对上级提出意见建议,甚至进行批评指责。“参谋言谏”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言谏制度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节、自我补救的一种机制古代不少开明君主都会让下级畅所欲言,并制定相关的言谏制度,鼓励进谏,然后虚心接纳批评意见,纠正错误,避

  • 如何评价蕲年宫之变?蕲年宫之变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蕲年宫之变

    蕲年宫之变,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诛杀长信侯嫪毐的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事件意义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吕不韦自杀。嬴政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事件评价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姬,得以从危险的男女关系里脱身,但嫪毐势力的扩张造成了权力的冲突。致使嫪毐败亡的原因,虽

  • 蕲年宫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初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他见秦王嬴政日渐年长,怕被发现,想离开太后,但太后淫欲之求不止,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与之行乐。不久,太后便怀孕了,于是欺骗秦王嬴政,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嬴政信以为真没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着急削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了。可是登基后没有多久,他便开始急不可耐的削藩了。而且其手段不可谓不果断。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九个藩王中就有五个人先后被削。不过却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使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打进了南京。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朱允炆占据着巨大的优势,那么他为什么要急于削藩呢?其实要说起来,朱

  • 近代中国租界有多少个 近代租界的由来及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租界

    “租界”这一名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为1860年代。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留民行使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

  • 清朝为什么禁止火器 清朝禁止研究火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

    火药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早在春秋时期的《范子计然》一书中就曾记载火药被用于开凿陵墓甬道。到了唐朝,火药技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的炼丹、制药越来越完善,配方也日趋成熟,因而也被用于军事方面。据史料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其手下就有使用火药攻打城门的情况。唐朝以后,火药因为时代的发展

  • 明朝有火器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

    想知道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清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期,清兵入关,但是在明朝时期,军事力量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可以说是非常领先的,很多文献记载当中,明朝的火器都是很厉害的武器。不过为什么明朝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却还是打不过武器落后的清兵?明朝输

  • 明朝旌表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旌表

    列女,即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地府县妇女的思想和行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从明清旌表制度、政治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及两府人口方面进行分析。随着明清国家旌表制度的不断发展,旌表女性的流程、范围不断变化,影响着女性节

  • 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

    明清两个朝代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的很多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强化了君主专权制度,取消了宰相。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政府通过设置军机处进一步提高了皇权的地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巅峰。明清藩王数量对比序号封号/谥号姓名封国简介01靖江王朱守谦广西临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