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过程介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过程介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521 更新时间:2024/2/16 7:16:52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北魏拓跋斯建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鲜卑拓跋氏对联盟各部的支配权非常有限。鲜卑贵族势力一直存在,通过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咸文帝四个朝代,牢牢控制了北魏王朝。

一、孝文帝的改革与迁都

1、重定祖宗庙号

孝文帝完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后,为摆脱统治困境,加强皇权,对旧贵族影响最大的就是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的“分工”原则。所谓“分工”,就是在处理政务中强调按职责办事,不再容忍贵族作为“国民”随意干涉。孝文帝坚持让王瞻参与,强调“行使董事会、表扬引导”是王瞻的职责,必须参与。元望本人能够参加大典,是因为身为太尉的职责,与他是不是“国大姓”无关。一方面,说明鲜卑贵族袁步拒绝了韩王战;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孝文帝不喜欢贵族作为“国民”随意干涉政务。他所寻求的“职责分工”就是试图打破这种职责规则。

北魏与南朝宋对峙形势图

2、孝文帝迁都的条件

拓跋推寅带领拓跋鲜卑的先民从密林中走出,积极与以匈奴人为代表的各族群通婚,学习各族群先进的生产方式。献帝拓跋邻在迁徙到匈奴故地的前夕,分定宗族十姓,宣布十姓内百世不通婚。这无疑规定了拓跋氏及其旁支必须与十姓以外的各部通婚,更进一步促进了与匈奴等族的交流。这表现出拓跋鲜卑人及其祖先对待各族的开放性特点。正是这种开放性,让拓跋鲜卑逐步形成并壮大,到力微时期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之后,拓跋鲜卑逐渐走上了汉化的道路。拓跋

鲜卑的祖先在对待与匈奴关系上的方式,与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采取的对待汉族的处理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的特点。这就是北魏一系列汉化措施乃至孝文帝迁都的内在合理性。到孝文帝时代,削弱旧贵族的权力,进一步汉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服饰改革、重定庙号、官制改革等措施。最终在西郊祭天仪式的改革上触动了旧贵族本己脆弱的权力神经,导致他们的集体反对。故而是否离开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成为决定孝文帝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孝文帝迁都

1、孝文帝迁都的实力保障

迁都成功的关键是孝文帝对迁都进行的周密安排。迁都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得到了北魏朝中年轻力量的支持。孝文帝迁都的实力保障的直接来源在于北魏军事上发生的变化及部分官员对汉化的认同上。论其根源,则是北魏不断汉化的结果。从此种意义上说,孝文帝迁都的结果,是对北魏前期汉化改革的总结和发展。此外,汉族军官开始掌握禁军的指挥权,成为孝文帝迁都计划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北魏前期的征战中,军队由鲜卑贵族统领。而到了孝文帝迁都前夕,汉族也有人开始掌握军权。

2、孝文帝迁都后的短期政治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时,普遍认同的说法是通过迁都,促进了鲜卑族

进一步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维护了北魏的统治等。笔者以为,迁都作为孝文帝改革与汉化的继承和发展,除却产生上述长远影响外,其短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包括更选羽林虎责、行政区划变更、征战将领的更换等在内的直接影响,让孝文帝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旧势力的束缚,大大加强了作为封建君主的独断权力。这些可以预见的直接政治影响,成为孝文帝甘愿冒险迁都的直接动力。孝文帝迁都后,因为旧势力的存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比如准许“难于移徙”的旧贵族“冬则居南,夏便居北”、在服饰改革中对“不达新式”的元圣来取容忍的态度、在语言改革中准许三十岁以上的鲜卑人仍然说鲜卑语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妥协都是暂时的。不仅如此,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征战将领的选择上也做出了改变。以南伐为例,汉人李崇邢峦等人成为经常带兵的将领,而以鲜卑人为代表的旧贵族则降至次要地位。

三、孝文帝定都洛阳的缘由

1、北魏门阀体制

冯太后统治时期,汉族士人地位有所提高,出身赵郡李氏的李敷、李奕兄弟,出身陇西李氏的李冲,出身太原王氏的王靓,先后受到重用。冯太后利用汉族势力,制衡鲜卑贵族势力,也试图缓解胡汉矛盾,减少叛乱。重用汉人使得冯太后所代表的皇权脱离鲜卑贵族的束缚,获得独立运转的能力。而孝文帝掌权后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北魏皇权体制进行重构。从此种意义上说,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采取的爵位调整、废除军号世袭等措施,都是在为他最后的分定姓族作准备。孝文帝分定姓族,是北朝门阀体制建成的重要标志。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摆脱鲜卑旧势力的掣肘,加强皇权。他依靠鲜卑贵族反感的门阀制度,达到了伸张皇权的目的。但门阀大族的过渡伸张,也会阻碍寒门晋升的道路,甚至影响皇权。东晋南朝的教训历历在目,这是孝文帝不能不顾忌的。他要建成的,实际是在皇权控制下的门阀制度。

2、北魏历史上邺城的迁都之议

魏初在地方实行宗主督护制,借各地强宗大族进行统治,其统治力有限。而邺城位于河北南部,其地大族林立。倘若迁都于此,将困于各宗族势力。此外,还有赫连夏、柔然的外在威胁,这显然都是明元

帝所顾忌的。因此,迁都计划被搁置下来。对于孝文帝来说,他固然看重邺城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在自己打算推动建立门阀政治的意志之下,以鲜卑穆、陆、贺、刘、稽、于、楼、尉八姓为第一等士族后,与汉族大姓崔、卢、李、郑、王的联姻是大势所趋。一旦两者相互联合,迁都邺城之后,自己苦苦经营的摆脱旧势力的迁都之策,难免沦为“刚脱虎口,又入狼窝”的结局。摆在孝文帝面前的,是对皇权体制的重构。一方面,孝文帝面临维持统治、维护君主权威,以及摆脱旧势力栓桔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试图更进一步,与南朝争夺汉室正统。所以孝文帝发出了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的感叹。洛阳的文化优势,也成为孝文帝决定以洛阳为都的依据。邺城虽然是后

赵、前燕的旧都,但两国从疆域上说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而北魏疆域广大,在孝文帝曾祖太武帝时代,就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太武帝之后,北魏占据青、齐诸地,边境不断扩大。此时,作为小国旧都的“邺城”己不能满足孝文帝的政治理想。他理想的都城,当能定鼎河洛,以图谋天下。

结语

拓跋鲜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断汉化,成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乃至最后促成迁都的重要动力。拓跋鲜卑早期的迁都经历,为孝文帝的迁都行动提供了先例。而宿卫禁军成分发生的变化表明,汉族军官开始掌握禁军的领导及对外征战的指挥权。这就表示,孝文帝迁都有了相应的军事支持。而孝文帝可以预见,在迁都之后就能摆脱旧势力束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清除改革障碍,这成为孝文帝甘愿冒着被贵族势力群起围攻的风险,毅然决然离开平城的重要原因。

标签: 北魏孝文帝

更多文章

  • 明朝按察使司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按察使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事务,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其内部分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致使对地方突发事件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明中后期提刑按察使司贪腐现象严重。

  • 中国古代“教令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教令权

    教令权,中国古代传统孝道与伦理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封建社会末期旧的法律体系彻底瓦解,教令权也消失在法律制度之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古代的教令权,指的是家长对子孙进行教育、命令的法律权力。其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其主体主要是祖父母、父母。其中祖

  • 南唐后主李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

    李煜继位时,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国削势弱,国库空虚,但李煜爱民如子,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

  • 古代言谏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言谏

    “言谏”指下级对上级提出意见建议,甚至进行批评指责。“参谋言谏”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言谏制度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节、自我补救的一种机制古代不少开明君主都会让下级畅所欲言,并制定相关的言谏制度,鼓励进谏,然后虚心接纳批评意见,纠正错误,避

  • 如何评价蕲年宫之变?蕲年宫之变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蕲年宫之变

    蕲年宫之变,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诛杀长信侯嫪毐的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事件意义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吕不韦自杀。嬴政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事件评价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姬,得以从危险的男女关系里脱身,但嫪毐势力的扩张造成了权力的冲突。致使嫪毐败亡的原因,虽

  • 蕲年宫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初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他见秦王嬴政日渐年长,怕被发现,想离开太后,但太后淫欲之求不止,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与之行乐。不久,太后便怀孕了,于是欺骗秦王嬴政,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嬴政信以为真没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着急削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了。可是登基后没有多久,他便开始急不可耐的削藩了。而且其手段不可谓不果断。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九个藩王中就有五个人先后被削。不过却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使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打进了南京。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朱允炆占据着巨大的优势,那么他为什么要急于削藩呢?其实要说起来,朱

  • 近代中国租界有多少个 近代租界的由来及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租界

    “租界”这一名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为1860年代。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留民行使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

  • 清朝为什么禁止火器 清朝禁止研究火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

    火药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早在春秋时期的《范子计然》一书中就曾记载火药被用于开凿陵墓甬道。到了唐朝,火药技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的炼丹、制药越来越完善,配方也日趋成熟,因而也被用于军事方面。据史料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其手下就有使用火药攻打城门的情况。唐朝以后,火药因为时代的发展

  • 明朝有火器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

    想知道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清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期,清兵入关,但是在明朝时期,军事力量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可以说是非常领先的,很多文献记载当中,明朝的火器都是很厉害的武器。不过为什么明朝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却还是打不过武器落后的清兵?明朝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