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丁戊奇荒饿死了多少人

丁戊奇荒饿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98 更新时间:2023/12/27 4:04:42

说到丁戊奇荒,不知道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没有了解,历史上非著名的一场大饥荒,发生于1875年至1878年期间。这场饥荒波及面积非常广,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等就个省份都有,受灾人口达到2亿人,占了整个大清人口的一半。当时北方九省的景象是一片荒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根据史料记载,饿死的人不低于1000万人,另外死于瘟疫的人也高达1300万人。

1、饥荒起于旱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戊奇荒早在两年前(绪元年,1875年)开始。

这一年,北方多个省份先后遇到干旱,持续了将近一年。在没有电力灌溉设施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听天由命。

而老百姓家里的存粮,充其量只够几个月食用,所以灾区百姓非常无助,他们只能祈祷来年春天,老天爷开恩,早降甘霖。

谁知道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老天依旧无情,旱情继续加重,受灾范围也不可避免地四周扩大,从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向东北西北苏皖地区蔓延,神州大地赤地千里。

连年的旱灾,造成粮食大面积歉收,而旱灾跟蝗灾往往结伴而行,让灾情雪上加霜。

不知道来自处的蝗虫迅速聚集,遮天蔽日杀向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几乎片甲不留。

老天好像是诚心要灭天下苍生,旱灾之后,华北多地洪灾又接踵而来,北方的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漳河、卫河同时暴发洪水,河水泛滥,淹没了万顷良田,63个州县遭遇洪涝灾害。

2、瘟疫结伴而行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灾必有大疫,这似乎成为自然规律。

在连年旱灾之后,多地出现洪涝灾害,而洪涝又导致瘟疫流行,仅仅在河南,感染疾病的就达到90%以上,史料记载“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当时的医疗条件,疫情根本就无法控制,可怜的灾民只能自生自灭。

3、饥荒到人相食

连年灾荒,让百姓没有粮食维持温饱,只能吃草根、树皮,大树体无完肤。

有的地方状况稍微好点,人们"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再后来粮食用尽,就只能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

当所有的树皮被剥光,观音土吃尽,草根也看不到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抢大户,吃大户;当大户也吃干的时候,为了生存人性就泯灭了,兽性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就是吃人,交换着孩子烹食充饥。没有孩子交换了怎么办,掠杀路上的行人,不顾一切地杀而食之。在山西一代,人们外出都要结伴而行,唯恐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不过吃人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人人性尚存,他们不会袭击同类,又不甘心饿死,只能踉踉跄跄逃荒到外地。

可是无论走到哪,都是死路,因为受灾面积太大了,他们不是死在家里,就是死在逃荒的路上。

4、天灾伴随人祸

平心而论,在灾荒面前,清政府不但没有隐瞒灾情,而且还积极应对,对饥民实施各种形式的赈济。

据清史记载,自光绪二年到光绪五年的三年间,清朝平均每年都调拨给灾区十七万石漕米和五十万两白银用于救灾减灾。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清政府是灾荒的制造者,一切灾荒都不是偶然的,天灾往往来自人祸。

首先吏治腐败,贪官污吏遍地,他们侵吞朝廷兴修水利的拨款中饱私囊,以至于灾害到来的时候,河道失修,无能为力,只能任凭洪水泛滥,加重了人民的灾难。

其次,清朝多地官员为了经济利益,强制、默许和纵容百姓种植鸦片,受灾严重的关中和西北地区,多地百姓种植鸦片,农作物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粮食大幅度减产,面对灾荒,官仓没有可用之粮,百姓甚至没有隔夜之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饥荒。

还有,由于制度弊端,朝廷发放的救灾粮款不能如数发放到灾民手里。大量救灾款被贪污、挪用,救灾粮被高价倒卖牟取暴利,加剧了饥荒蔓延。

更叫人气愤的是,在饥荒蔓延的时候,清政府一边进行赈灾救灾,一边加紧对百姓盘剥,横征暴敛。

在饿殍遍地、易子相食的时候,朝廷征用的酿酒粮食有增无减,大量可以救命的粮食,成为统治者餐桌上的美酒。

而且当饥荒蔓延的时候,国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但是为了大清江山的稳定,国库里的粮食一粒都不能动,必须留足让大清官员和军队吃五年的粮食。关于这一点,历代统治者是一脉相承的,隋朝的时候遭遇大饥荒,饥民遍地,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暴君统治,打开官仓的时候,人们发现,里面堆放的粮食太多、不少都糜烂了。

总之,这场大灾荒受灾州县多达955个,受灾人口将近2亿,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

标签: 丁戊奇荒

更多文章

  • 国子监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国子监

    国子监(guózǐ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

  • 义熙土断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九品中正制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

  • 七国之乱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

  •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创立的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省六部制

    说到这个三省六部制,在古代的各种王朝制度中,很多都是非常出名的。对于这个“三省六部制”,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过,但是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而且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这个制度又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

  •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

  • 辽朝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辽朝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辽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吧!五京制度辽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

  • 三国吴的都城是今天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都城

    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rdquo

  • 抗日儿童团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抗日儿童团

    中国“童子军”运动的目的,按1933年出台的《中国童子军总章》的说法,是为了“发展儿童做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成为智仁勇兼备之青年。”抗日准备时期,“童子军”除常规的政治、侦查、服务、工艺训练外

  • 中国古代“皇贵妃”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贵妃

    皇贵妃这个职位,最早起源于明朝。拥有这个位置的嫔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因为是刚刚设立的关系,皇贵妃职位为后宫带来许多弊端。因为皇贵妃在嫔妃中最有分量,又得皇帝喜爱,所以可以直接对皇后产生威胁。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也造成后宫的混乱争斗。当清朝继承明朝制度后,就对皇贵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