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诸曹官及其职能介绍

宋朝诸曹官及其职能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2 更新时间:2024/1/17 16:43:29

宋代州级行政属官由幕职官和诛曹官两部分组成,诛曹官有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和司户参军。

在官阶体系中,录事参军与县令并称令录;司理、司法、司户三参军称“判司”,与县主簿、县尉并称判司簿尉,系选人最低阶层。在职事官体系中,作为州郡属官,诸曹官分掌户籍、赋税、仓库出纳、议法断刑等政务。

唐末五代,诸曹官的职权多被使府幕职侵夺,宋代其职能得到恢复,特别是其司法职能大大加强。但是,他们不须每日赴长官厅参预议事并签押公文,地位比幕职官低些。

1、录事参军

南朝晋、北朝后魏皆曾置录事参军,隋朝将它列为州郡属官,唐朝以录事参军为州府曹官之长,宋代录事参军仍是诸曹官之长,其职能是“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违”。

所谓“州院庶务”的“州院”在府曰“府院”,在军曰“军院”,是宋代诸曹官共同议事之处,与幕职官的签厅(使院、都厅)对应。录事参军白天掌管州印,主持诸曹日常政务,居于其他曹掾官之首。

因此,录事参军或被称为大录、都曹等。安石在为魏昭永出任录事参军起草的制文中就称之为“出长州掾”。

州院也是州政府主要监狱之一。由于录事参军参预鞫勘刑狱,狱案未决之前的涉案人员由州院管押,录参须对州院关押人的生死负责。而过去仅把州院、军院当作州军监狱,是片面的。

审刑判案是宋代录事参军重要的职能。

录事参军最初只审理民事案件,后来也审理刑事案件。

由于录事参军的司法职能相当重要,所以宋政府在委派参录时,就要求候选人“精彼刑书”。

录事参军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纠诸曹稽违”,即作为曹掾官之长,担负监督劾察本州其他曹官及所辖诸县县官之责。

此外,录事参军还与判官一起掌领一州户籍税帐。

录参与司户一起,分掌粮料院的给纳,并与通判一起监管军资库,军资库的簿书由录参与通判共同签署,以防知州挪用。

2、司理参军

司理参军简称司理,又称理曹、理官、狱官、狱掾等,是宋代改造唐末五代使府武职属官而设置的主管州级刑狱的重要属官。

五代时期,各地藩镇长官为控制地方司法,在各州设马步院,派亲信衙校出任马步都候、马步判官。

这些武官主持系囚犯及审刑狱,高下其手,恣意杀人。

宋朝立国之初,沿旧制设马步院、子城院,负责系囚及审讯狱案。

建立宋朝的赵匡胤兄弟立志以文治化成天下,开宝六年七月,下诏改马步院为司寇院,不再派用武臣,而是选派新及第进士及与选人资序相当的文臣出任司寇参军。

宋代司理参军专掌刑狱,这与宋代其他州县官兼领诸多方面职务相比,实属少见。

司理院与州院同是一州法定的审判机构。由于宋代实行职事回避制,所以,司理院审理的案件在犯人不服时,即移送州院重审;而州院审理的案件在犯人不服时,则移送司理院重审。司理参军不但受知州委托审讯案件、管理监狱,还有权复察其他已结案件,以洗冤狱。

在对狱案的复审过程中,司理参军可以与监司、郡守“争衡是非,收平反之效”,可见其重要性。

3、司法参军

司法参军简称司法,又称法曹、法掾、检法、法官等。

宋代录参、司理皆主持司法审讯,司法参军的鞠狱权被取代了,督盗贼之职则被巡检等武臣擅有。

司法参军所剩的主要司法职能是在录事、司理参军等审理案件后检出适应的法律条文,以供判决时照用。

如果司法参军检法有误,据以判断的案件发生了错判误断,被监察官或上级官员驳正,则司法参军与鞠司官均受处罚。

除检法议刑外,司法参军还被赋予了一些理财职能。司法参军也“兼管诸库”,参与管理常平仓与义仓、均平差役、兴修水利等事务。

4、司户参军

与唐相比,宋代司户参军职责范围大为缩小,仅“掌户籍赋税、仓库受纳”,以及与户籍关系密切的婚田词讼。

宋代房屋出租业及旅店业已相当发达,管理这一物业的机构称楼店务,又称左右厢店宅务,最初置于京师,后推广至诸郡,所收官屋、邸店房廊钱,由司户参军掌之。

尽管如此,由于宋代实行土地私有制,赋役征收以资产为本,户口管理的重要性不如唐以前,加之录事参军、判官与通判直接掌管户帐、税籍,司户在这方面的作用大为减弱,多数司户掌管州仓而已。

司户参军往往参预审理有关婚姻、户籍、田产争议等方面的民事诉讼案件。

在小州军诸曹官不备置时,司户参军可兼任录事参军或司法参军之职事。

按绍兴诏敕,司户参军必须“同书狱事”,签书狱事,就应对狱案办理的正误负责。在婚田诉讼案中,司户参军参与亲属继承关系的核查、田产契约真伪的检校,或直接拟定审理结果,这类例证在《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案例中都有保留。

标签: 诸曹

更多文章

  • 宋朝州级幕职官的主要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

    宋代州政丛杂,军政、民政、财政、刑狱、上下文移、赈恤灾伤、布宣教化、察举官员,无所不与,“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众曹之事,非材闳力钜,谁与共此凛凛哉。”特别是刑狱繁多、财税任务重的州郡,知州、通判不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属官才能有所作为。(一)幕职诸官及其职能总体上,宋代幕职官&l

  • 宋朝州级属官体制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

    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处理日常政务,保证完纳税粮,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较大的改组,呈现出人员减少,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在化解民间纠纷,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起

  • 南宋“三司使”官职历史介绍 三司使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三使并为一使,称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北宋沿设,三司使

  • 南宋“枢密院”官职历史介绍 枢密院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又《通考·职

  • 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

    南宋时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

  • 南宋“祠禄制”职官制度历史介绍 祠禄制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祠禄制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ldquo

  • 丁戊奇荒饿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丁戊奇荒

    说到丁戊奇荒,不知道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没有了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大饥荒,发生于1875年至1878年期间。这场饥荒波及面积非常广,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等就个省份都有,受灾人口达到2亿人,占了整个大清人口的一半。当时北方九省的景象是一片荒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根据史料记载,饿死的人不低于1

  • 国子监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国子监

    国子监(guózǐ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

  • 义熙土断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

  • 九品中正制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