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幕职与诸曹官的特点

宋朝幕职与诸曹官的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058 更新时间:2024/1/24 4:44:10

代州郡行政属官的设置及其职能看,宋代幕职、诸曹官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与唐朝州官相比,宋代地方行政属官人员有所减少。

如幕职诸官由数十人、十数人减为不超过五人,诸曹官由六曹参军且每曹不止一员减为五员以下,一般各在四员以下。

因为宋代州级官员的职能有了专项分类,幕职诸曹官以与百姓接触较多的税籍、狱讼、赈灾等为主要职能,所以被称为亲民官,在幕职、诸曹官锐减的同时,宋代负责巡警捕盗与缉私的巡检,负责盐酒香矾等专卖收入与商税征收的各类监当官以及由员多阙少问题引起的不厘务添差官、宫观官、待阙官、权摄官等皆大量增加,巡检官与监当官的增设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宋代地方行政属官减少的原因也在于宋朝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宋代军权高度集中,作为作战部队的禁军直接归枢密院、三衙与皇帝控制,其管理系统与地方无关。厢军虽归地方使用,但其指挥官自成系统。

二、从宋代幕职、诸曹官的职能看。南北朝至唐代,地方上均有管军府官与理民州官之分,宋代则合二为一,州长官如知州、通判全称为知某州军州事、通判某州军州事,其“军州事”的“军”指军政,“州”指民政,表示兼理军民之政,知州也确实对本州驻兵负训练教阅之责,有战乱则系指挥官,但是宋代幕职官虽带节度、防御、团练、军事等名,实际上已与诸使无关,基本上不理兵戎之务,诸曹官虽带“参军”之称,也并不参与军事。

由于财权集中,幕职诸曹官理财职权也较小。

司法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及其职能分工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宋代县级政府审理裁决日民事案件及杖以下刑事案件,徒以上刑事案件在审理以后须将初审情况上报州政府,由州级司法行政官员审理。

一般州政府内有两个审讯狱案的常设机构,即州院和司理院,有些地方还有幕职主持的当直司,这些是负责审讯犯人的鞫勘(推勘、勘断)机构,或称推司、狱司、鞫司。

司法参军被称为检法官、谳司,根据审讯结果依照犯罪情节负责为鞫司检出适用的法律条,供鞫司官断案时照用。在一州不同时设置录参、司理与司法时,由他官代替其职,而不允许一个官员在同一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既是审讯官,又是检法官,遂为之增设司户一员,兼录事参军,主持军院,

除鞫、谳分司外,宋代州级司法还实行录问制度。

幕职诸官在这一录问过程中有纠正错判误判的职责。录问无异词,长官认可后,通常由推官、签判或判官依照司法参军检出的法律条文,拟写出案件的判决书,称为“拟判”或“书拟”,然后依次由幕职官、通判、知州签押,并加盖公印方能结案。

在签押时,如果幕职官对这种已结案的“具狱”有不同意见,还可以与长官争辩,以正其冤,雪活冤狱者有奖。

否则,若将来大辟案被监司或中央司法机关发现有冤情,则“元奏断”官(鞫司断官)、“定夺”官(法司检法官)、“签书官员”(录问官,即幕职与正副长官)皆在受罚之列。

这是宋代法制进步的表现,也是州级官员狱讼职能特别突出的原因。

三、存在的问题。

宋政府虽然重视地方政治,选用京朝官出任州级正副长官与大县知县,并为户多事繁的大州要府配备精强能干的录事参军与司理参军等,吏部为幕职诸曹官规定有详密的差注条件。

但是,宋代县级政府官员配备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吏人参预司法行政,州级官员所断狱案多是在县官初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州级官员中,幕职诸官特别是诸曹官多由新及第进士初出官者、或进纳出身、或吏胥出职、或老于选调的各类无出身选人担任,其中精通法律并坚持依法办案,勇于有为,敢于与长贰争辨是非的幕职曹官是少数,多数人在任无所作为,甚者仰承监司、郡守的旨意,“视监司郡守颦笑以为轻重”,或将职事付之胥吏,其结果是“州郡小大之狱往往多失其平”。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宋朝诸曹官及其职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曹

    宋代州级行政属官由幕职官和诛曹官两部分组成,诛曹官有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和司户参军。在官阶体系中,录事参军与县令并称令录;司理、司法、司户三参军称“判司”,与县主簿、县尉并称判司簿尉,系选人最低阶层。在职事官体系中,作为州郡属官,诸曹官分掌户籍、赋税、仓库出纳、议法断

  • 宋朝州级幕职官的主要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

    宋代州政丛杂,军政、民政、财政、刑狱、上下文移、赈恤灾伤、布宣教化、察举官员,无所不与,“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众曹之事,非材闳力钜,谁与共此凛凛哉。”特别是刑狱繁多、财税任务重的州郡,知州、通判不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属官才能有所作为。(一)幕职诸官及其职能总体上,宋代幕职官&l

  • 宋朝州级属官体制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

    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处理日常政务,保证完纳税粮,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较大的改组,呈现出人员减少,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在化解民间纠纷,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起

  • 南宋“三司使”官职历史介绍 三司使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三使并为一使,称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北宋沿设,三司使

  • 南宋“枢密院”官职历史介绍 枢密院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又《通考·职

  • 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

    南宋时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

  • 南宋“祠禄制”职官制度历史介绍 祠禄制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祠禄制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ldquo

  • 丁戊奇荒饿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丁戊奇荒

    说到丁戊奇荒,不知道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没有了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大饥荒,发生于1875年至1878年期间。这场饥荒波及面积非常广,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等就个省份都有,受灾人口达到2亿人,占了整个大清人口的一半。当时北方九省的景象是一片荒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根据史料记载,饿死的人不低于1

  • 国子监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国子监

    国子监(guózǐ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

  • 义熙土断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熙土断

    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