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才制度历史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才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5 更新时间:2023/12/14 16:33:17

人才,在某个方面有高超才能的人,便称之为人才。人才对古代君主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君主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要任用人才。

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

那么通过这些条条框框,所选拔出来的人,当真就是人才吗?这些人才被任命为王朝的官员以后,当真可以造福百姓,为国家出力吗?事实并非如此,所以选拔真正的人才非常困难。

01春秋战国时期,选拔人才压根就没有那么多规矩。

其实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时期,在选拔人才方面,压根就没有那么多规矩,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段时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现象,俗称为百家争鸣。也就是各个学术的专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任何限制发展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是最为灿烂了,这也造就了无数各领域的人才。比如说改革领域的李悝、卫鞅,军事领域的庞涓孙膑,法学领域的李斯、韩非。

这些人才的大名,可以说大家是如雷贯耳,因为实在是太出名了。那么是什么样的标准,才选拔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呢?

很可惜的告诉大家,压根就没有什么标准。之所以他们被称之为人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自己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到了顶尖层次。

而选拔他们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通过谈话。君主根人才的几次谈话,可能就会改变这个人才的一生。

这是一个跟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的时代,那个时候只要你有特别的才能,没有必要慢慢煎熬,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成为王国的核心人物。

02庞涓出山后便成了魏国大将军,那么他是靠什么征服了魏惠王?

很多人提到庞涓,第一印象那就是坏蛋。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对于他们这类人来说,压根就没有好坏可论,因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他们。

庞涓是一个十分励志的人物,他在鬼谷子那里学习了军事理论以后,下山没多久便成为了魏国的将领。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你现在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三年之内做到市里的骨干领导看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战国时期,还真的有可能。

庞涓到底是花费了几年时间,才做到魏国大将军的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推论一下。庞涓跟孙膑那是认识的,是师兄弟的关系。庞涓毕业的时候,孙膑还在学校里读书。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等到庞涓做了大将军以后,孙膑终于毕业了。而且庞涓深知孙膑的才能,可见孙膑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很突出,如果是一个还有十几年才毕业的孩子,压根就不会引起庞涓的重视。可见庞涓跟孙膑之间的年级差并不大。

由此可见,庞涓毕业没几年时间,孙膑就已经出山来投靠庞涓了。而此刻的庞涓已经是魏国大将军,那么他靠什么成为大将军的呢?这么短的时间,庞涓所能立的功劳是极为有限的,而且也没有什么记录表明他在这段时间立了多大功劳。

所以由此可见,庞涓之所以能够成为魏国大将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魏惠王。

魏惠王认为庞涓是个人才,所以庞涓便得到了重用。即使庞涓只是刚刚毕业的学生,那也没有关系。只要庞涓有才能,在战场上历练个几年,一定可以成为中流砥柱。这就是战国时期的人才文化。

03卫鞅刚到秦国,就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

商鞅变法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通过商鞅的努力,秦国变法大成,成为了西方大国,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不过大家知道吗?商鞅可不是秦国人,他是正儿八经的卫国人,所以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卫鞅或者公孙鞅。而当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说商鞅一直在魏国效力。

可是魏惠王并不重视商鞅这个人,以至于商鞅最终离开了魏国,前往了秦国。可是问题来了,一个在魏国干过活的人,到了秦国以后,是怎么就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呢?

这是一个谜团,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商鞅根秦孝公有过不止一次的交谈,从而说服了秦孝公支持变法。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

在此之前商鞅对秦国是寸功为立,在魏国也没有什么名气,因为商鞅在魏国也没有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光靠商鞅的几句话,秦孝公就敢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魄力,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个人才,那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在秦孝公的安排下,商鞅与秦国贵族们展开了一场变法与否的争辩,最终商鞅引经据典,击败贵族,打赢了这一仗。

而这以后,为了方便商鞅变法的实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总领秦国上下所有政务军务,俨然成为了秦国的最高领导人,这就是他们的魄力。

04李斯从一文不名到成为秦帝国的核心。

很多熟悉李斯的人,都知道李斯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的首任丞相,主要就是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爬上来的。

其实任何人成为大人物,都是需要机缘巧合的,而那个年代,这种机缘巧合显得更加容易罢了。李斯刚到咸阳的时候,确实穷的叮当响。

他甚至放弃过咸阳的日子,打算回老家去过小日子算了。可是正如现在在北上广煎熬的漂们,李斯为了未来的一个梦,咬牙坚持了下去。

最终有这么一个机会,让吕不韦认识到了李斯。李斯通过自己的言谈征服了吕不韦,从而成为了吕不韦的下属。

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史记》

可是这不是李斯的最终目的,他的野心很大。通过吕不韦,李斯认识到了当时的秦始皇。在李斯离间六国的言论中,秦始皇看到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所以即使当时李斯的官职并不高,可是他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这就已经足够了。等到秦始皇亲政以后,李斯立刻像窜天猴一样,一跃而起,成为了秦始皇最核心的重臣。

以至于后来,李斯更是成为了秦帝国的第一任丞相。甚至成为了主宰秦帝国未来的那个人,要不是他,秦帝国或许还真的不会落在胡亥和赵高手里。

由此可见,李斯通过自己的言辞,征服了秦始皇,从而改变了他个人的人生命运。这就是秦始皇时期的用人之道。

05春秋战国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难道真的只是靠嘴皮子?

由上面三位仁兄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庞涓、商鞅还有李斯,他们之所以能够迅速上位,主要都是依靠了自己的嘴皮子。

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吗?当然不是这样,君主所听到的,是这些话背后的中心思想。

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当然是在各自领域之中,有一定的学术沉淀和积累。比如说庞涓那就是军事大家,他有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通过这套理论,庞涓征服了魏惠王。

商鞅对自己的变法理论也深信不疑,所以他也说服了秦孝公。而李斯的法家理论,更是那个年代数一数二的水平,自然也能博得秦始皇的信任。

动嘴皮子只是传递思想的一个方式而已,真正能够改变人才命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才能罢了。

不过换任何一个时代,动动嘴皮子,可能都无法从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春秋战国的魅力所在。

总结:这么富有魅力的人才制度,为什么后世没有继承呢?

我们会发现,后世有太多的选拔制度,唯一没有的,那就是靠嘴皮子传递自己的才能。后世选拔人才的方法,越来越复杂。

汉朝时期,只要孝顺或者廉洁,那就有机会进入朝廷做官。至于你有没有才能,其实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魏晋时期,只要中正们看中你了,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朝廷官员。以至于这段时期,朝中官员基本上都被大贵族集团给垄断了。

隋唐时期,只要科举考试过关,那么恭喜你,你就可以在朝中做官了。至于你的才能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国家,那也无法下定论。

我们会发现,后世这些选拔人才的方法,越来越复杂。而且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从小官慢慢做起来,绝对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一下子就委以重任的情况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仅仅就是这个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靠嘴皮子上位,虽然看似比较开明,不过对选拔者的要求相当高。

如果秦孝公不懂变法,那他只会觉得商鞅就是个废物。如果魏惠王不懂军事,那庞涓只能在魏武卒军中先做个三五年的士兵。如果秦始皇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那么李斯的那翻言论只会被认为是哗众取宠。

选拔人才的标准必须要统一化,这才能使得人才有积极性。光靠君主的喜好来选拔人才,这的确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毕竟封建时期的大多数君主,都没什么水平。

参考资料:

《史记》

标签: 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如何客观评价宋朝的“士大夫”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士大夫

    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帝的治国理念。北宋建国之初,为了防止国内形成军事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政权,宋太祖采取了以

  • 明朝卫所世袭以及军队补充兵员规定都是谁制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

    沈溍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的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出生在江浙行省杭州路钱塘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人。关于其早些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多,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以中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的优异成绩进入朝廷做官,屡有政绩,后来逐渐被累迁为兵部尚书。在朝廷之中,沈溍是以为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和”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由3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作品介绍故事介绍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

  • 南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弘光帝朱由崧为何会被推上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明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消息传到南京后,各方大为震惊,然而天子蒙凶,事关重大,不可不察。四月二十五日,崇祯死讯最终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显然,当务之急是择立新帝。然而,根据迫切现实需要和长远政治考虑,在迎立福王抑

  • 春秋晚期吴国灭亡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国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春秋时期的最后大国之一,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吴王夫差在位22年,也算个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带着吴国走了一趟过山车,由强盛走向衰败,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之君。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数

  • 七国之乱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七国之乱被平定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国之乱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即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54年,已经和平了很多年的西汉王朝,突然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忽然以晁错鼓

  • 八王之乱爆发后最后的大赢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八王之乱

    司马越,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八王之乱”是晋朝皇室内部相互之间的一场血腥残杀。在这场残杀中,司马家族内部的人,几乎都参与进去了。算起来,介入程度最深的,却只有八个王。在这八个王中,司马越是活

  • 西汉叔孙通制订的朝仪是什么样的?叔孙通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叔孙通

    叔孙通是秦末汉初时期的大臣,,汉朝建立后,为汉朝制定朝仪,因功封为奉常,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叔孙通(一说“叔孙何”)是鲁地薛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年轻时因精通儒术而被秦二世召入朝廷,封为待诏博士(即候补政治顾问)。叔孙通深知秦朝以暴政治理天下,必然招致

  • 中国古代妻妾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妻妾

    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为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府第的贾府就有着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在贾府,妻子可以当家作主,料理财政,而妾室只是主人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因此妻子就尊称为夫人,而妾室只能呼之为姨娘。妻子在府中是主子,而姨娘只能算半个主子,因为姨娘在夫人面前就是奴才,只有在奴才面前才算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