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4/1/9 2:32:42

见的就有土葬、水葬、崖葬等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风俗化。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那就是天气。无论你身处哪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面临的天气,总归就是那么几种,而其中最讲究的天气莫过于雨天了。

或许,因为雨水泪水都是水的关系,每当身边有人离世,人们总喜欢将雨天对应到自己的心情,好似天也在帮自己哭泣一般。尤其到了出殡的时候,人们对雨天更是又爱又恨。

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情绪,那就不得不说,出殡碰到下雨天的讲究了。尤其是下葬前和下葬后下雨,两者的区别非常之大。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出殡有一套非常繁琐的流程。即使各个地区的流程有所区别,但一定避不开几个关键的部分,那就是盖棺入殓、送棺出殡、哭坟落葬。这对于传统的土葬制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下葬前的过程,就包含了亲人把死者的尸体入棺并一路抬到坟地。但古代的棺材不似现在,他们往往挖空了树干或是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个大型的棺木。

后人不仅要把死者收棺入殓,相对富裕点的家庭,还会再棺材中放入很多陪葬品。这也就导致,棺材一般十分笨重,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将其从屋内抬出。

而抬到坟地的过程就更麻烦了,古人往往会给死者挑选一块风水宝地,或者是直接葬入祖坟。但坟地因为阴气较重的缘由,一般都会与家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家族为了表示悲痛,哪怕距离较近,也要选出适合的路程,来给后人们足够的时间在送灵途中表达哀思。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抬棺的人需要将棺材抬一段不小的距离,这对于寻常天气来说还好,但是若遇上了刮风下雨,抬棺的过程就非常难熬了。

毕竟,古代可没有这么多宽阔的马路和水泥沥青铸就的地面,他们脚下踩得都是黄土。碰到刮风就满面黄土,再遇上下雨就踩着一脚的泥水,非常容易打滑。尤其是碰上一些上坡路和下坡路,一个不留神就可能摔倒。

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在抬棺者身上,那必定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局面。更别说之后还有下葬环节,若是下着大雨,完全无法提供给墓主人一个很好的死后环境。同样也加剧了埋葬的难度,可谓十分折腾了。

而下葬后下雨就不同了,这里的下葬后一般是指,死者入土为安后,在坟前进行最后告别的时刻。这个时候下雨,对于很多地区的人而言,看法都非常的一致,那就是好事。

在坟前告别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料理妥当,这个时候下雨正好呼应了大家对死者不舍的心情。还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时候下雨也传达了死者的不舍。他们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借助天气来表达感情,这也能让后人们得到慰藉。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下葬后下雨也预示着,死者已经顺利的进入了轮回。他们借助落雨后人们传递信息,让他们放心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要挂念自己。只是,这些说法的感情色彩,都有些过重了。

比较科学的说法,支持下葬后落雨好的原因在于,国内主流的丧葬形式都是土葬。在大家夯实了墓土之后开始落雨,其实可以加固坟墓的稳定性,让它有更好的封闭效果,而这也是最为实在的效果。

人们也愿意相信,祖先的坟墓越牢固,后代儿孙的福气就越大。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人们对下葬后下雨都是持看好态度的。再对比对待下葬前下雨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差异了。

发展到现在,丧葬制度如今已经改变了许多。虽然大家采用土葬的比较多,但传统的实木棺材更多的变成了骨灰盒。以前要准备很大一块宅基地,来为死者安顿后事,如今也变成了相对统一的公墓。

到了今天,下雨是在时,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异了。人们思念死者,所以寄情于天气,或许这时候捎来的一道清风里,真的也有死者的不舍之情。他们无声的告诉牵挂他的人很好勿念,从此各奔新征程。

标签: 中国古代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才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

    人才,在某个方面有高超才能的人,便称之为人才。人才对古代君主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君主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要任用人才。可是选拔人才,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说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这些都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俗称为条条框框。

  • 如何客观评价宋朝的“士大夫”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士大夫

    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皇帝的治国理念。北宋建国之初,为了防止国内形成军事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政权,宋太祖采取了以

  • 明朝卫所世袭以及军队补充兵员规定都是谁制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

    沈溍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的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出生在江浙行省杭州路钱塘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人。关于其早些年的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多,所以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以中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的优异成绩进入朝廷做官,屡有政绩,后来逐渐被累迁为兵部尚书。在朝廷之中,沈溍是以为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胡服骑射”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

  •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和”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由3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作品介绍故事介绍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

  • 南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弘光帝朱由崧为何会被推上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明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消息传到南京后,各方大为震惊,然而天子蒙凶,事关重大,不可不察。四月二十五日,崇祯死讯最终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显然,当务之急是择立新帝。然而,根据迫切现实需要和长远政治考虑,在迎立福王抑

  • 春秋晚期吴国灭亡原因及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国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春秋时期的最后大国之一,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吴王夫差在位22年,也算个有作为的一代皇帝,他带着吴国走了一趟过山车,由强盛走向衰败,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之君。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数

  • 七国之乱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七国之乱被平定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国之乱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即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54年,已经和平了很多年的西汉王朝,突然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忽然以晁错鼓

  • 八王之乱爆发后最后的大赢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八王之乱

    司马越,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八王之乱”是晋朝皇室内部相互之间的一场血腥残杀。在这场残杀中,司马家族内部的人,几乎都参与进去了。算起来,介入程度最深的,却只有八个王。在这八个王中,司马越是活

  • 西汉叔孙通制订的朝仪是什么样的?叔孙通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叔孙通

    叔孙通是秦末汉初时期的大臣,,汉朝建立后,为汉朝制定朝仪,因功封为奉常,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叔孙通(一说“叔孙何”)是鲁地薛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年轻时因精通儒术而被秦二世召入朝廷,封为待诏博士(即候补政治顾问)。叔孙通深知秦朝以暴政治理天下,必然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