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保甲法介绍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保甲法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3/12/29 10:55:49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该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

目的是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其虽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

内容

熙宁三年颁行。

保甲法规定:

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最终被罢废。

综述

目的

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

“除盗”

“与募兵相参”

“省养兵财费”

实施过程

自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后,又陆续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的规定,将五户为一保,二十五户为一大保,二百五十户为一都保的编制推行于各路乡村。

据《宋会要》兵2之57,《长编》卷24s熙宁六年十一月戊午载,保甲法开始时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百户为一都保,后分别减为五户,二十五户和二百五十户。保甲是乡兵,宋廷为了实行“以丁联兵”,“与募兵相参”,主要采取“上番”和“教阅”两项措施。

上番是全国性的。

熙宁五年,宋廷先后发布两道命令,规定主户保丁轮流在各地巡检司上番,“十日一更,疾故者次番代之”,“每五十人轮大保长二,都、副保正一统领之”。

保丁上番,“每人日支口食米三升,盐菜钱一十文”,而都、副保正可另外得钱七千文,大保长三千文。

在上番期间,“保正、长、保丁殴骂所辖巡检,依本属刺史、县令法。保丁殴骂保长、保正,加凡斗二等”,以建立严格的封建等级隶属关系。

上番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保丁“私逃亡,杖六十,计逃日补填。酉点不到,不赴教阅,许小杖科决,不得过七十”。

保甲上番的任务,是在巡检管辖下,“教习武艺”,“出入巡警”。

在保甲上番后,巡检司下原有的军士大部裁撤,只留下少量军士供役使。

接着,宋廷又命令“尉司上番保丁如巡检司法”,县尉司下的弓手自然也作同样处置。

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地上番的时间并不统一,如陕西是所谓“旬上”,即十天为一期,而“河北、河东等路义勇保甲令于巡检、县尉下上番”,“其上番人并半月一易”。

此外,北宋还对保甲上番颁发了一项重要的修订,即“诸路五亩以下保甲更不轮差赴县尉、巡检司,仍免教阅”。

保甲在各地巡检司和县尉司上番,还限于维持地方上的封建治安,并非作正规军使用,由于上番时限的短暂,加之各地保甲上番的数量和规模不等,实施状况不一,事实上也不可能进行多少军事操练。

因此,宋廷更加重视的,还是对保甲的教阅。

最早在熙宁四年,开封府已规定“农隙”之时,“保丁肆习武事”,经过校试以后,武艺高强者可以升官或免除部分税役。熙宁八年,又令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实行农闲操练,每年十月至来年正月,义勇保甲分批往州县参加教阅,每期“教阅一月”。后又将河北与河东的冬教时间,改为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上番推行于全国,而教阅仅限于开封府界和北方的河北、河东和陕西,在这些禁兵的主要集结地推行保甲教阅,其用意当然是非常清楚的。

元丰时,宋廷又将陕西、河东和河北“五路义勇并排为保甲”,并实施“团教”和“集教”。

集教是将大保长集中教阅,开封府界设置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

大保长学成武艺,转充教头,又对保丁实行团教,“凡一都保相近者分为五团,即本团都、副保正所居空地聚教之。”

据元丰四年统计,开封与五路参加教阅的保丁、大、小保长和都、副保正达六十九万多人。开封与陕西,河东、河北参加教阅的保甲数据《宋史》卷192《兵志》,又《长编》卷337元丰六年七月庚申,还分别汜载开封等地的详细数字。

宋廷还专设提举保甲司,负责保甲的教阅事宜。

上番,特别是教阅,给保丁们带来非常深重的苦难,不仅严重影响家庭的农业生产,还受尽保正、保长、巡检、巡检部属的指使和提举保甲司的指使、勾当公事的欺凌和勒索。有些保丁自毁肢体,以求免于教阅,逃亡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保甲一司,上下官吏无毫发爱百姓意,故百姓视其官司,不啻虎狼,积愤衔怨,人人所同”,遂起而反抗,“执指使,逐巡检,攻提举司当官。”

宋神宗末年,“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

事势的发展,恰好走向了统治者意愿的反面。

保甲的上番和教阅,既然是以尖锐的阶级矛盾为基础,并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这就决定了保甲不可能具备坚强的战斗能力。后来宋哲宗亲政时,章惇曾吹嘘熙宁时,保甲“教艺既成,更胜正兵”。曾布也说,“是的诸县引见保甲,事艺精熟”,“仕宦及有力之家子弟皆欣然趋赴,及引对,所乘皆良马,鞍辔华楚,马上事艺往往胜诸军”。他们所说的即使是事实,也不过是反映某些官户和富家子弟,希望通过皇帝阅试武技,而得到入仕或升官的机会,并不能反映广大贫苦保丁的训练水平。

王安石变法

实施的结果

事实上,尽管保甲教阅多年,宋廷却从未将保甲当作正规军使用。元丰四年,为进攻西夏,宋廷除大量调遣禁兵外,还令开封府和陕西“共选募义勇保甲万人”但是,宦官王中正显然对选募保甲参战没有信心,“乞更不选拣义勇保甲一万人”。很快得到批准。在战争过程中,义勇保甲无非是担任“守城”、“慊役”、“辎重”、“馈运”等辅助性差使。总而言之,宋神宗君臣虽然对教阅保甲费尽心血,结果却并未对增强军力起多少作用,无异于画饼充饥。马端临说,“保甲之事”“徒足以困百姓,而实无益于军实。”

年幼的宋哲宗刚即位时,反变法派上台,废罢团教,虽规定仍然实行“冬教”,实际上也处于“弛废”状态,而广大乡村的保甲编制依旧保留。此外,还在保丁起义最盛的河北,“寄招保甲,填在京禁军阙额”,“虽短小一指”,身长不合格,“并许招刺”,还另外“增钱一千”。这是赵宋统治者传统的募兵弭盗政策。

待到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后,安惇上奏,建议恢复保甲教阅,而曾布却说:“然废罢已十五年,一旦复行,与事初无异,当以渐推行,则人不致惊扰。”他提出种种理由,主张缓行,实际上是害怕“惊扰”乡村,再次出现起义。后来保甲教阅毕竟恢复了。宋徽宗时,虽大事推崇其父的“良法美意”,由于保甲教阅造成的骚扰,崇宁年间,“京畿保甲投八百七十一牒,乞免教阅,又二百三十余牒遮枢密张康国马首诉焉,故最终仍然无法将教阅制度维持下去。李纲后来说:“十余年来,降指挥以免教阅,其法遂废,而保甲不知兵,徒有其名而已。”

关于北宋后期保甲军训的盛衰,正如马端临所说:“自元丰而后,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额,则收其廪给,以为民兵教阅之费。元祐以降,民兵亦衰。崇宁,大观以来,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自唐朝废除征兵制,推行募兵制后,北宋后期实行保甲军训,实为部分恢复征兵制之举。然而史实证明,恢复征兵制的企图是不成功的。

保甲法始终遭到士大夫的激烈反对,因为保甲法具备了一定的军国主义倾向,有向军功爵位制递进的可能。这将彻底摧毁士大夫阶层,对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将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实施的保马法

保马制是让百姓几家合力为国家养马作军事用途,因为北宋缺乏牧区。保马法,王安石变法之一。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标签: 保甲法

更多文章

  • 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新旧党争

    新旧党争,发生在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背景神宗改革,拜王安石为宰相,开以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新政虽切中时弊,但实行上颇有问题,遭到朝中保守党大臣极力反对,是为旧党。旧党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晋用吕惠卿、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募役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募役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实施。内容及背景前募役法(免役法)是在宋神宗在位期间的王安石变法中,于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的一项法令。在中国古代自秦朝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募役法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宋朝的募役法是在唐

  •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一种措施,由王安石推行。简介王安石执政时,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于熙宁五年(1072)坚决推行曾三试三罢的方田,其主要内容为: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东南西北四边长各1000步为1方(相当于当时的1万亩),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

  • 辽朝辽道宗时期“十香词冤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辽朝

    十香词冤案,说的是辽道宗期间,耶律乙辛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使得皇后被赐死。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辽道宗正是乐此不疲,哪里听得进妇道人家的唠唠叨叨,为了眼不见

  • 北宋“嵩阳书院”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rdqu

  • 西夏文字历史介绍 西夏文字典介绍 西夏文汉字对照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夏

    西夏文,又称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自西夏文字被发现以来,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

  • 西夏建国前200年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国土占据黄河中上游,史称西夏。宁夏北部分布着广袤而浩瀚的沙漠,自古以来,不断有游牧民族驰骋在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变化不定的沙漠气候塑造了游牧民族坚忍不拔、剽悍矫健的

  • 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庆历新政是哪几个人推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是庆历年间北宋仁宗授命范仲淹进行的一项政治改革。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简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

  • 宋朝科技发达的原因 宋朝科技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

    宋朝科技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诞生于宋朝,那就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的集中时间虽然都在宋朝,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识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

  • 北宋“天书封祀”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天书

    天书封祀,又称东封西祀,中国北宋宋真宗以神降天书为名而举行的封泰山、祀汾阴(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等重大典礼。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很敬重寇准,自己也为能保全社稷而自重。一次枢密院事王钦若对真宗讲,城下之盟古人耻之,而澶渊战役时真宗以万乘之贵订立城下盟议,耻辱更大。真宗听后闷闷不乐,常想重振士气,以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