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均田制历史介绍

均田制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75 更新时间:2024/2/17 4:19:00

隋唐时期是中国继秦汉以来又一次中华文明高峰时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两百八十多年的战乱,并在诸多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隋唐时期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中,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最为出名,为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所谓租庸调制,其中的“租”就是田租、“庸”是指劳役、“调”是指纳土产税,即根据当地“土特产”缴纳。除此之外,百姓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这些放在一起构成了隋唐前期的重要征税制度。然而由于租庸调制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因此必须建立在均田制顺利实行的基础之上才能行得通。

唐朝所实行的府兵制同样需要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这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历经北周、隋、唐而日趋完善的。这项兵制的重要特点是兵农合一,即平时为农、战时为兵,三年一检点,归军府管理。府兵制要求士兵需要自行筹措衣甲、军粮、马匹等,以缓解官方财政压力,所以必须建立在均田制顺利执行,士兵们皆有充足田地耕种的基础上。

北魏朝廷掌握大量土地和人口

西晋统一后不久,八之乱爆发,整个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很快以匈奴刘渊为代表的北方五胡族群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永嘉之乱后,长安、洛阳的相继陷落引动衣冠南渡、北人南迁。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烽烟不断,恰在此时鲜卑拓跋部从代国开始逐步发展,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常年的战乱导致中原萧条、千里无烟,朝廷因此掌握了大量无主抛荒田。

随着北魏的建立,北方局势渐渐稳固,原本流落各地的农民渐渐安定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北魏境内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流民。如此以来,朝廷同时掌握了有待分配的荒地和有待被分配的失地农民,这位均田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于是北魏冯太后改革,根据每户的人力分配土地,是为均田制改革。均田制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中原一带生产力的恢复,壮大了北魏国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耕者有其田”的儒家愿望。后来西魏权臣宇文泰进一步完善了以均田制、府兵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体系,被儒家视作恢复“周礼”的典范。因此,宇文家族篡魏自立之时,定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均田制并未损害坞堡地主利益

当冯太后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时,摆在她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确保田地被充分有效的利用。为此,均田制的土地分配与生产力水平进行挂钩,奴婢、耕牛皆被计入其中。虽然奴婢是贱口、耕牛是牲畜,但这些都是生产力水平的代表,那当然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土地。然而不论是奴婢还是耕牛,拥有最多的都是地主,这些人在改革以前拥有最多的土地,在均田制下依然占据优势。

当时北魏的地主阶层主要是指汉人坞堡势力,他们是由魏晋时期的士族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洗礼后演变而来的。由于均田制不仅没有损害到他们的利益,反而有利于他们,所以这些原先土地所有制的既得利益者对于这场改革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均田制并未损害鲜卑贵族利益

作为北魏王朝的“国本”和朝廷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以拓跋氏为首的鲜卑贵族对均田制改革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执行者自身出现抵触情绪,那么改革势必难以进行下去,这从后来孝文帝改革引发六镇起义的事迹可以窥见一斑。但是当时北魏的鲜卑贵族利益压根就不再重要,或者说根本就与农耕土地无关。

前面提及,北魏是在原来的代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经济利益基础在山西北部一带的农耕-游牧边界一带(长城附近)。这些鲜卑军事贵族拥有的大多是成片的牧场,麾下有奴隶和隶户负责经营,因此均田制并未损害到他们的利益。正因如此,这些人也不会对均田制存在抵触情绪。如此以来,整个北魏王朝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对于均田制均没有抵触,改革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均田制的建立是在北魏特殊的历史时期建立的。由于此前常年的战乱产生大量抛荒地和失地流民,国家手中掌握有大量改革资源。当冯太后执行改革时,由于并未损害自身利益,不论是汉人坞堡地主还是鲜卑军事贵族对均田制都没有抵触情绪,反而因为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化状态,被儒家大肆赞扬。

当然,均田制是建立在耕地资源充足的前提条件之下的,唐朝中后期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开荒耕地的速度,均田制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瓦解。由于均田制瓦解导致唐朝中期税收和兵役的崩溃,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府兵制也被募兵制所替换,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标签: 均田制

更多文章

  • 汉朝军服服饰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大批量装备,并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汉朝,由于经济、生产力以及技术的进步,官兵的甲胄,已经以铁甲为主了,而且形制统一,但种

  • 中国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我国古代

  • 清朝地位最高的是正黄旗吗?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黄旗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于1615年的。最早的时候只有四旗,后来才扩张到八旗的。清朝的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那么它们的地位排名是如何的呢?它们也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下面是它们的排位。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正黄旗正黄旗,它是以旗色的纯黄而得名的。正黄旗、

  • 盘点参与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胡乱华

    对于汉人来说,五胡乱华那段历史是空前黑暗的。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汉人并未任人宰割,反而做出了殊死搏斗。如今,汉人依旧壮大,而五胡乱华时期曾风光一时的诸少数民族大多都已经物是人非了。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少数民族的命运,这便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的阐述。1.匈奴匈奴在汉朝就

  • 五胡十六国是哪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胡,十六,国是,十六,具体,哪些,朝代,五胡,304年,-

    十六国具体指哪些朝代?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

  •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北魏孝文帝

    一、孝文帝改革与北魏的覆灭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评价颇高,但是恰恰是其完全汉化,导致鲜卑贵族的分化,成为北魏分裂乃至覆灭的起点。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迅速分化,进入洛阳的显贵迅速汉化,其经济、政治待遇大为提升,而曾经是北魏基石的六镇戍边军人则倍感失落,他们虽然仍然抱有贵族身份,但是地位与待遇逐年递减,逐渐

  • 北宋历史大事年表 AD960-AD1127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末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并设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

  • 南宋历史大事年表 AD1127-AD1276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宋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

  • 唐代宗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代宗

    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乱。李豫在位期间,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但其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新唐书评价其为“盖亦中材之主也&r

  •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嫔妃有什么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

    近些年来清宫剧十分盛行,有许多爆火的宫斗剧,比如《甄嬛传》、《如懿传》等等,这些电视剧都是建立在清朝背景之上的,这也让许多观众们先入为主,将电视剧中的事情当做了真实的历史,但其实历史与电视剧相差还是非常大的。在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低等级的嫔妃使出手段陷害高等级的嫔妃的剧情,这样的事情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