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吐谷浑历史介绍 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

吐谷浑历史介绍 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95 更新时间:2024/1/31 16:53:02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晋咸和四年(329年)立国。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

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公元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吐谷浑

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西晋末期,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河西),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西北各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诺曷钵为最后一位国君。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武周时期,吐谷浑一千四百帐均归属武周。

在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初,吐谷浑所据之青海地区事实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联系着中国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特别是在北方因战乱、分裂使河西走廊道路受阻的情况下,穿越吐谷浑的交通路线担当了替代角色,延续着中西交通、丝绸之路的命脉。

唐朝时期的吐谷浑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十二月初三,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

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著名将领20人,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士卒缺水,刺马饮血。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水与草,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迫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

咸亨元年(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并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

咸亨三年(672年),由于唐军大败,回迁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于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

仪凤中(676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迁,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今陕西安塞县南)西境,设浑州以处。此次迁移的过程和原因文献阙载,估计移民人数也不多。

龙朔以后迁入安乐州的部众不过数千帐,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青海湖地区,受吐蕃的控制。

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自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市)一带将吐谷浑耽尔乙句贵部内迁至灵州境内。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重臣论钦陵兵败被杀。一月,论钦陵子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7000帐内迁。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资治通鉴》卷206载: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疑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这两批吐谷浑移民迁居何处,史无明载,估计也应在安乐州和耽尔乙句贵部所在的灵州。

诺曷钵率部落自迁入安乐州之后,即与其子慕容忠长期居住于此。但约在圣历二年八月(699年),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却率领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大举叛乱,“入牧坊掠群马,瘢夷州县”,继而逃入青海故地复国。至久视元年(700)八月,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愿归唐,率十万众,“突夭刃,弃吐蕃而来”,各部赴河西凉、甘(治今张掖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东南)、沙(治今敦煌县)等州降唐,并安置在各州附近。

综上所述,初唐时吐谷浑人的内迁,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宗龙朔三年由诺曷钵率领迁入凉州;第二次是咸亨三年诺曷钵率部迁青海后复迁入灵州;第三次是圣历二年论弓仁等部迁入灵州;第四次是慕容宣超率吐谷浑人回迁青海后复迁入河西各州。但内迁的吐谷浑移民,实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迁入的两批,据上述数字估计人数在十万上下,其余两次不过是外迁后的重新迁入。

在久视元年迁入以后直至安史乱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关内道的灵州和陇右道河西诸州都有吐谷浑移民分布。期间尤其是玄宗时,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人因各种原因迁入陇右和关内二道。开元三年(715年)正月,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等部族共万余帐迁入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归漠北。吐谷浑与突厥关系不深,估计仍留在河南地未随其外迁。开元十一年,一些吐谷浑部众诣沙州降,为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所接纳。天宝五载(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讨伐原迁居在沙州墨离军(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虏其全部而归”。

安史之乱后,河西和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加入唐军,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一部分因吐蕃的进逼向东迁入盐(治今陕西定边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和夏州朔方县(治今陕西靖边县东,于此置宁朔州)等地。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潼关战后下落不明,但迁居盐、庆等州的部落则仍活动在关内道的北部。

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三千余帐又向北迁入丰州(治今内蒙五原县南)一带。此外,《新唐书·李匡威传》载:“(赫连)铎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至是(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失其地。”

按史未载迁入丰州的部落酋长姓名,故无法得知同年是两支部落同时迁入丰州和云州,还是同一支部落先迁入丰州尔后再迁入云州,但丰州的部落迁后即无闻,而云州的部落屡屡在文献中留下记载,当是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天复三年(903年)李克用部将又攻占振武军(治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杀赫连铎部二千余人。据此,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后期的迁入地之一。

赫连铎丢失云州以后,逃入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县)界中。后唐庄宗时,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县西南)北的石门建寨,有丁壮数千人,以畜牧业为生,与后唐保持较好的关系。长兴二年(931年),由于契丹族向南进逼,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朔(治山西今市)二州运动。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属契丹,分布在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皆役属于契丹。由于不堪奴役,加上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诱,吐谷浑部落千余帐自五台南迁,被安置在并(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县)、镇(治今河北正定县)四州山区。

因契丹指责,天福六年(941年)后晋命供奉官张澄率兵二千,将分布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不过,石敬瑭“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故命出镇太原的刘知远“潜加抚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重荣也收纳之,因而仍有相当部分吐谷浑人留在四州。开运间(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从晋出帝出兵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南)作战,“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不久部落移居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和石州(治今离石县)。由于白承福驭下无法,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迁契丹境内,不久白承福也被刘知远杀死。白承福死后,河东境内的“吐浑遂微,不复见”。但在契丹(辽)境仍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部落。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吐蕃传》多次记载,广德元年(763年)以后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是至德后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则应来自武周以后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唐后期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奉使入吐蕃,还曾见“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因赋《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五代时河东地区的吐谷浑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浑的将领,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彦超即是他们的代表。五代以后,留在青海的部分部落可能也与吐蕃人相融合,另有部分部落此后还长期存在着。现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和甘肃省天祝等地的土族,即与吐谷浑有渊源关系。

标签: 吐谷浑

更多文章

  • 袁术手底下的猛将都有谁? 南阳军阀袁术为何最近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袁术

    世人无不了解在那三国之中,其实到了后来也真正成了王的是自封的刘备以及坐镇江东的孙权,而曹操是早早的因为得了脑部疾病去世了,所以就没有当成皇帝。但是其实在三国争斗的那些英豪以及诸侯之中,最早自立为王的并不是刘备或者是孙权,而是一个前期还算可以的人,他就是那袁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袁术究竟是何人,他与那袁

  • 唐庄宗李存勖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存勖

    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本姓朱邪,字亚子,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在位共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末时期,李存勖随父四处征战,颇有功绩,南击后梁、北取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23年4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在位期间,并岐国,

  • 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建国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庄宗

    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本姓朱邪,字亚子,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在位共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末时期,李存勖随父四处征战,颇有功绩,南击后梁、北取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23年4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在位期间,并岐国,

  • 朱温代唐建梁过程介绍 朱温死因解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温

    朱温,即后梁太祖,别名朱全忠、朱晃,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国皇帝,在位共6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末时期,朱温联合李克用镇压黄巢军,后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唐末最大割据势力。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l

  • 三国时期的爵位:宜城亭侯和南昌侯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宜城亭侯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汉末三国时期,公爵是比较罕见的,往往只有亡国之君等才能获得公爵的待遇,比如后主刘禅被司马氏封为安乐公。在此基础上,侯爵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了。比如关羽因为被东汉王朝册封为汉寿亭侯,就经

  • 金宣宗完颜珣“九公封建”抗蒙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金宣宗

    金宣宗完颜珣贞佑二年(1214)﹐在蒙古军的打击下﹐金朝南迁。河北﹑山东等地相继沦陷。兴定二年(1218)﹐蒙古军攻占山西太原﹑平阳等地﹐形势对金朝极为不利。次年正月﹐金宣宗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宣徽使移剌光祖等人建策:“当募土人威望服众者﹐假以方面重权。能克复一道﹐即以本道总管授之。能捍州

  • 明朝时期江苏地区怎么没有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坚持采取了分封制度,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了全国各地享福去了。那么为何江苏没有藩王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时大明的首都是南京,江苏属于京畿之地,不可能离首都这么近的地方封一个藩王。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江苏等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乃国家财赋之地,也不可能封藩。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分

  • 袁绍总兵力比曹操多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袁绍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那袁绍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到底是各有多少呢?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袁绍一共有11万人,而曹操只有2万人,袁绍的总兵力是曹操5倍还有多的,其实在古代双方战斗力这么悬殊的背景下,弱势的一方还能胜利的战役还真不多,但是曹操奇迹般的做到了。

  • 王审知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审知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

  •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在经济、外交和文教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柴荣

    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位为帝。在此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号称英主,初步奠定了后来北宋的势力。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主要成就经济柴荣关心民间疾苦,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