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

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4/1/9 19:40:59

晚唐时代的朋党之争,又名“牛李党争”,是指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从朝廷内部到地方政府、藩镇内部展开的广泛权力斗争。“党争”从宪宗朝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武宗一朝,李党势力达到鼎盛,牛党成员纷纷被罢免;宣宗统治的前期,李党失势,其成员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

“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是牛党苟延残喘、李党成员离开中央而结束,有感于党争之祸,文宗皇帝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悲叹,其牵连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以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李党被贬谪为地方官,宦官、藩镇的势力大增,而宣告结束。

在开始正式的分析之前,先简单的科普一下:包括大唐王朝在内的中国古代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所说的“党”,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即不是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共同利害关系而组建起来的,有严密组织、明确纲领和严格纪律的政治集团。古代的“党”仅仅是通过各种各样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诸如家族、出身、地域、同僚、同年、师生等等,联结起来的松散的利益团体,采取抱团的方式来追求权势和地位,仅此而已。

按照接受度较高的说法,党争主因有两个:1,出身不同。牛党的主要成员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晋身官僚集团的士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李党的主要成员则主要出身于世家大族,依靠荫庇为官,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2,观点不同。集中体现在如何选拔、任用官吏和怎样对待割据的藩镇。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原因虽然都是客观成立的,但仅仅是党争愈演愈烈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历史学家们将其归纳整理,称为原因,可实际上只能算是结果,而非原因。

要知道,古代的朋党结构松散,又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故而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骑墙派墙头草,完全利益优先,随时可以改换门庭的,并没有出身方面的顾忌。例如,按照日本历史学家砺波护的统计,牛李二党的主要成员当中,科举和荫庇为官的比例大致相当。

同样的,选拔官员是与所有王朝共生的问题,藩镇政策则在大唐延续了百多年,原本就是朝廷内部恒久不变的议题,观点不同或者相互转化很正常。

实际上,党争为祸的根本原因从其开始的时代便能发现端倪-始于唐穆宗朝!

穆宗的前面是宪宗皇帝,在位15年,意志坚强、雄才大略,既有抱负又具备相应的胆略和手段,是整个晚唐能力最强,成就最大的皇帝,在他面前,朝臣根本没有胆量去结党皇帝软弱无能,根本没有办法压服朝臣!

此外,宪宗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的任用宦官,同样的原因,他能够把宦官完全彻底的震慑住,但是后面的皇帝几任皇帝,穆宗、敬宗和文宗,都反过来受制于宦官,而宦官集团的规模和权力都在急剧地扩大,内部自然而然的分裂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为了确保优势地位,争先恐后的跟朝廷官员结盟,加重了党争之祸。

综上所述,晚唐党争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遇上了几个软弱无能的皇帝,既受制于宦官,又不能驾驭朝臣,大权旁落,各路牛鬼蛇神当然要蜂拥而出,争权夺利。

标签: 牛李党争

更多文章

  • 唐朝的牛李党争到底是在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牛李党争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历史中,朋党一词可以说经常可以见到。不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的党派,古代的朋党则脱胎于复杂的个人网络,其内部往往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古代的朋党同近现代党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历史上明朝的东林党、唐朝的牛党与李党,实际上全都属于古代朋党的范畴。这中间历史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大凡历史上有

  • 西夏全盛时期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夏

    西夏本来的国号并没有西字,党项人虽然是蛮夷,可是他们始终还是要自认为中华正朔,故而选择了夏作为他们的国号。公元前1038年,李元昊如愿以偿的建立起了党项人自己的国家,在李元昊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手中,西夏的国力一度飙升,国土面积也得到了扩大。而疲于应付辽国的宋朝根本就没有将这个小国放在眼中,只不过是雷

  • 北宋全盛时期疆域地图介绍 北宋行政区域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这是北宋的开端,但北宋还远远没有完成统一,事实上统一的任务北宋和南宋永远都完不成。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是为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人用了30多年时间,完成了大部分的统一工作。但是包括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仍然控制在辽国手中,这是

  • 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地图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燕国

    燕国是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的北方国家,在整个春秋时代燕国都是诸多诸侯国中弱小的一个国家,到了战国时代,燕国从弱小的国家逐渐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燕国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太史

  • 西周分封制地形图 西周分封制制度内容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周

    周朝主要是“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

  • 钟会造反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钟会

    前言:在三国魏蜀吴中,刘备建立的蜀汉因为关羽失荆州以及夷陵之战惨败元气大伤,成为三大势力中最为弱势的一方。虽然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及姜维希望通过北伐扭转局势,但都没有成功,而这也大大消耗了蜀汉国力,于是司马昭决定先灭蜀汉再伐东吴。蜀汉之殇公元263年,已经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伐蜀

  • 忽必烈定都北京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忽必烈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将元朝的都城定在北京,为什么忽必烈要将北京定为都城?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

  • 北宋“乌台诗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乌台诗案

    苏轼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这次打击让苏轼的人生产生巨大变化。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代文豪苏轼,之所以会被贬外放,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当时宋朝实行的新政,遭到皇帝本人的厌恶。在被御史弹劾之后,皇帝以苏轼的诗文讥讽朝政为名,将他流放了。这件事,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 “曲沃代翼”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曲沃代翼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了魏赵韩三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

  • 古代“轻徭薄赋”是谁提出的 轻徭薄赋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轻徭薄赋

    最近很多人问小编这个轻徭薄赋是哪个朝代首先提出来的,还有这个轻徭薄赋到底是谁提出来的,这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关键的,也是值得大家去讨论的,去知道的,毕竟提出的这个制度还是非常的很有建设性的,所以值得我们去学习了。1、轻徭薄赋是哪个朝代轻徭薄赋这个制度最早出自于那个朝代已经无法考究了,话说其实早在孔子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