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两宫听政在哪个宫 两宫听政简介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命的两宫听政在哪个宫 两宫听政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63 更新时间:2023/12/17 1:11:32

两宫听政,说的是清同治帝及光绪帝时,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情况。

咸丰帝正妻慈安太后

咸丰帝因英法联军,率领妻小、臣工逃至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却心力交瘁,咸丰辛酉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一病不起而驾崩,遗命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端华之弟)、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辅导年幼的独子载淳登基执政,八大臣当中肃顺锋头最健。但是八大臣与载淳的生母西太后慈禧不合,慈禧于是与咸丰帝正室东太后慈安合作,并要御史董元醇奏请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遭遇肃顺严厉的反对。于是慈禧、慈安也联合了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贾桢、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合谋夺权。慈禧命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由热河行走,自己先到北京,却是到北京召见奕䜣等人,安排政变,肃顺尚未入都,朝廷即下令拘捕了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被赐死,肃顺被斩首,其余被贬,废除八大臣原拟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有两宫偕同治理天下之意),史称“祺祥之变”或“辛酉之变”。

掌政近半世纪的慈禧太后

机制

两宫太后听政时期

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等讨论内外奏章,进呈两宫太后阅览,由议政王大臣拟旨,翌日,议政王大臣将草稿进呈,由两太后审阅之后,分别盖上咸丰帝赐“同道堂小玺”作为标识,然后以同治帝的旨意颁布天下。由于慈安权力欲望较为淡薄,日常事务慈安并不感兴趣,不太关心,所以往往由慈禧独揽;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务,慈禧仍会去征求慈安的意见。

同治帝亲政时期

同治帝亲政后,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等讨论内外奏章,进呈同治帝阅览,由议政王大臣拟旨,翌日,议政王大臣将草稿进呈,由同治帝审阅之后,朱笔批示处理,并盖上皇帝御玺颁布天下。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务,同治帝仍会去征求两宫太后的意见。

慈禧太后听政时期

慈安太后病逝后,在光绪帝尚未亲政前,听政大权由慈禧独揽。军机大臣等讨论内外奏章,进呈慈禧太后阅览,由军机大臣拟旨,翌日,军机大臣将草稿进呈,由慈禧太后审阅之后,盖上咸丰帝赐“同道堂小玺”作为标识,然后以光绪帝的旨意颁布天下。在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训政时期,处理国政大事,依然按照慈禧听政时期的处理模式,直到慈禧病逝。

光绪帝亲政时期

光绪帝亲政后,军机大臣等讨论内外奏章,进呈光绪帝阅览,由军机大臣拟旨,翌日,军机大臣将草稿进呈,由光绪帝审阅之后,朱笔批示处理,并盖上皇帝御玺颁布天下。与同治帝亲政时期不同的是,遇上重大朝政事务及官员任命权时,必需由慈禧太后定夺。

标签: 清朝后期咸丰帝遗两宫听政哪个简介两宫听政

更多文章

  •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洋务运动时间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一、洋务运动发生的世界背景与中国环境自十三世纪起,世界大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运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促使农

  •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总理衙门时间 总理衙门成立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于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使臣来华则均由礼部主持接待。鸦片战争后,情况稍有改变,由两广总督特加钦差大臣头衔,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

  • 京师同文馆是谁的前身 京师同文馆什么时候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简介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

  • 乾隆帝六次南巡路线介绍 乾隆帝南巡带的嫔妃都有谁 如何评价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帝

    乾隆帝南巡,指乾隆皇帝曾六次南下江南的历史事件。简介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

  • 大小和卓之乱时间 大小和卓之乱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和卓之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所发动的叛乱。简介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

  • 清朝“字贯案”历史事件介绍 字贯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字贯案

    字贯案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的一场文字狱。江西新昌(今宜丰)人王锡侯因编写《字贯》被举发,最后判处斩首。王锡侯以十七年光阴自编《字贯》一书,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此书针对《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然而穿贯之难”等缺失,加以补强,并称“字犹散钱,义以贯

  • 白莲教起义为何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莲教

    白莲教起义(又称“川楚白莲教起义”)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由白莲教发动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为何会失败?下面带来原因分析。白莲教首领王聪儿一、没有提出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斗争的政治纲领川楚陕五省白莲教起义从性质上来说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阶级领导的起

  • 嘉道中衰和同治中兴的比较 嘉道中衰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嘉道中衰

    嘉道中衰是指清国经乾隆后已经开始走下坡,吏治败坏,武备废弛,国库空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开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之序曲,国势进一步衰退。盛世之毁清朝以少数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废除明朝末年因民变及清军入关而设立的“三饷加派&rdqu

  • 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多伦诺尔会盟

    多伦诺尔会盟,清代喀尔喀蒙古各部贵族的一次会盟背景1635年皇太极从成吉思汗正统传人额哲处取得传国玺,成为蒙古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漠南蒙古被清朝控制。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进“九白之贡”,表示臣服。康熙元年(166

  • 秘密立储制度是由谁创造的 秘密立储制度的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立储

    秘密立储制度,是清朝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由雍正帝所发明。简介皇帝将遗诏封入密匣内,一般放到北京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额后;将来天子驾崩之时,由王侯宗室、顾命大臣等人揭匣公证,立敕书所定之储君为帝。终清一朝秘密建储制共产生三位皇帝,雍正传乾隆帝、嘉庆传道光帝、道光传咸丰帝。历史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由于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