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曹魏“浮华案”历史事件介绍

三国曹魏“浮华案”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65 更新时间:2024/2/7 10:46:04

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历来史家都认为,曹丕接受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协,而士族则以支持曹丕篡汉为汇报,而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实,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浮华案则昭示着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依然存在。

浮华案的始末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随着功勋元老的逐渐凋零,权贵子弟也就是所谓的“官二代”、“官三代”往往会继承父祖辈的政治影响力,早早的就开始出仕做官,参与朝政。翻开史书,魏蜀吴三国无不是如此,这些子弟都是顶级的贵胄或者士族豪门出身,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不平凡的一生。

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间(227年-232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他们模仿东汉末年士人清流派作风,互相品评,起了很多名号。

比如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等四人被称为“四聪”,诸葛诞、毕轨等人为“八达”,刘熙、孙密、卫烈被称为“三豫”。从史书中查阅,能够基本确定的浮华名士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等人。

这份名单都是权贵子弟、士族豪门。何晏是曹操养子,丁谧是丁斐(曹操起兵时老乡)之子,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之子,诸葛诞是诸葛亮族弟(琅琊诸葛氏),刘熙是中书令刘放之子,孙密是中书监孙资之子,卫烈是司空卫臻之子。

太和六年(232年),曹魏司徒董昭上疏魏明帝:“当今国中少年英才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养当作首务,竟然把追逐权势、唯利是图当作第一位的事情。他们群相纠结,合成团体,互相吹捧赞赏,以毁谤和贬低来惩罚和羞辱,以袒护赞誉为封爵赏赐,谁依附他们,他们就对谁赞叹不已,谁不依附他们,就成了缺点和罪过。”

魏明帝对董昭的建议迅速地作出了反应。他下诏要求严办“浮华”案,“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于是所谓的浮华名士们,在曹叡在位期间,基本处于被“禁锢”的状态,虽然人身由于其家世背景没有受到什么危害,但参与朝政基本不可能。

上承党锢之祸

浮华案其实是一件很容易被忽视的政治事件,因为首先这次事件范围较窄,只有十五人,有的连名字也不能确定;其次,这些人虽然受到短暂的禁锢,但曹叡去世后,这些人很快重新得到用,纷纷投入到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之争中。

其实,浮华案是对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承继。东汉后期,“主荒政谬”,选举混浊,士大夫竞相弃章句而趋时务,浸然成风。这种风气自积极的意义言之,乃是激浊扬清,匡扶衰弊。然而从消极的方面看,士大夫交游结党,其流弊所及,则为俗士之利益结合。

所以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期间,在宦官集团的推波助澜下,几次党锢之祸给了当时士族官僚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党锢可不是浮华案那么简单,党锢一次动辄牵连几百上千人,而且追捕击杀也是正常,而且党锢祸连宗族,名单上的士人的宗族子弟全部失去做官的资格。

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派皇甫嵩等人平叛,皇甫嵩第一时间向汉灵帝建议解除党锢,让各地士族出来一起镇压起义。士族由此参与到汉末三国的大乱局当中,袁绍作为最大的士族代表,曾经尝试过一统天下可是失败了。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三方政权,但他们和各自内部士族阶级的斗争,一直从未停歇。浮华案,也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启魏晋玄学

魏明帝以后的时代,浮华问题不再显现为政治事件,但它却以一种变异的形态,更为普遍地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官僚政治的运行。新的浮华倾向是受玄学思潮主导的,士大夫们不再关心现实政治问题,而是热衷于清谈玄理,崇尚精神自由和行为放达。

在人物品评鉴定方面,品德、才能等文官素质不再是谈论的中心话题,转而注重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个性魅力;在处世态度上,“身在廊庙,心在山林”的人生哲学受到推崇,士族贵族享受高官厚禄而不必过问世事。比如夏侯玄、何晏就被认为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实这是一部分士族饱受摧残之后无奈的选择。曹叡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进行了权力争斗,最终本身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成功取代了曹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士族选择了司马家,但司马家知道自己是怎么夺取的天下,他们希望其他士族好好享受生活,不要惦记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既是皇权一官僚政治的主要承担者,又是社会秩序的支配力量,还是思想文化潮流的主导者。由于“士之群体自觉意识”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所以经历了从东汉的清流,曹魏的浮华,两晋的玄学这样的演变过程。

标签: 浮华案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国后最理想的都城选择地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祖

    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代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

  • 周朝的礼乐制度中大雁为何会被用来当作嫁娶之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朝

    古代婚礼有六个必备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有云:“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周朝

  • 唐高宗李治为何频繁的更换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所有年号650年永徽656年显庆中国历史朝代表661年龙朔664年麟德666年乾封668年总章670年咸亨674年上元676年仪凤679年调露680年永隆681年开耀682年永淳683年弘道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

  • 中国历代北伐战争成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伐

    中国历史上有数十次的大规模北伐,一般是指南方政权为了完成统一而发起的由南到北的战争。历史上北伐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完全成功的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一举击溃蒙古主力,将蒙古的王公贵族们赶回塞外老家。还有一次北伐算是成功一半,那就是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什么历代北伐通常会失败,其实有很多共性原因,归

  • 历史上哪一年竟然出现四次改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年号

    中国历史上一般新皇帝即位会进行改元,也就是改年号,有的是即位当月就改而,有的则是到来年正月改元。当然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会改元,而且在一年里会进行多次改年号,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年号狂武则天就时常这样操作。在历史上有四年里竟然出现四次更改年号的现象,那我们就看看到底都是那些年份。这四次改年号分别出现在38

  • 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哪个朝代的附属国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附属国

    附属国是指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上在外交、金融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强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在封建社会阶段,强大的封建帝国王朝用自己的武力征服周边小的国家,让其臣服且每年向帝国纳贡。中国的附属国与西方的附属国不同,只是在名义上为中国的属国,其实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是独立的。所谓附属主要体现在:统治者不

  • 蒙古四大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1227年,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过

  • 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为何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禄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一个朝代。不仅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这样的盛世。也涌现出不少风流人物,有李世民、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强人,也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才子,还有李靖、薛仁贵这样的战神人物。甚至到了现代,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唐文化,如唐装、唐人街等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

  •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红山文化玉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年代始于五六千年前,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主要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历史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54

  •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龙山文化是哪个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起源于大汶口文化。第一次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分布地区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