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民族之柔然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民族之柔然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6 更新时间:2024/2/16 7:10:08

柔然的名字听起来似乎非常的柔弱文雅,其实柔弱崛起后,对于内地王朝的威胁一点不比之前的匈奴、鲜卑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柔然是北方唯一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游牧民族政权。传说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的就是柔然。

柔然存在于中国历史记录的时期大致是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起,柔然开始自称柔然。而中原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修《晋书·载记》称为蠕蠕;南朝称为芮芮;齐、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强盛时期疆域东起呼伦贝尔,西抵阿尔泰山以西,北括贝加尔湖,南越阴山,疆域之广大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

柔然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但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柔然人究竟是如何而来的,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有8个左右。其余姓氏分别属于鲜卑、敕勒、匈奴、突厥以及汉人。

毕竟是太过于遥远的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柔然族是一个融合了匈奴、鲜卑乃至北逃汉人的融合民族。在不断地征伐和迁移中,原先定居在北方的未迁民族和北逃汉人,以及柔然起始部落,相互之间不断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柔然。

鼎盛时期的柔然幅员辽阔,是“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占据着曾经强悍无比的匈奴的核心地带漠北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对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壤,北至今贝加尔湖,雄霸西域,势力一时无两。鼎盛时期的柔然战斗力也是十分强悍,曾经打的北方霸主北魏只能是在与柔然接壤的地区修筑长城,设军镇、置戍卒,以此来防御柔然的袭扰。

北魏立国初期,北魏雄主拓跋珪意欲一统中原,因此其国内的主力悉数调往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中原国家一较高下,无暇北顾。由此,曾经被北魏压制着喘不过气的柔然开始兴起,在部族首领社仑的带领下,柔然击溃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再之后,社仑又率部攻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最后,随着北方最强大的敕勒诸部落、拔也稽部落皆被柔然所击溃,一时间因惧怕柔然的兵威,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都纷纷归附于柔然。

402年,柔然首领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建立柔然汗国。为了能与北魏相抗衡,社仑大力改革内部制度,将柔然由部落联盟带向了奴隶制阶段,并效仿北魏,立军法,置战阵,大力整顿军队,置统千人之军将和统百人之幢帅,实施严格的奖罚制度,勇猛杀敌者厚赏,临阵脱逃者杀无赦,据《魏书·蠕蠕传》载:社仑“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一时间,在社仑的带领下,柔然走向鼎盛,其所率之骑兵是威镇整个北方,连北魏都不敢触及锋芒。

从社仑、斛律至大檀,在这二十余年间,柔然汗国为与北魏争夺北方的绝对控制权,发生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场战争,与北魏是势均力敌。当然,以柔然这等实力,虽然能让它称霸西域,但却不能撼动北魏这等中原霸主,所以为了能够抗衡北魏,斛律、大檀等柔然统治者,皆是奉行远交近攻的国策,对北魏实行绝对的战争政策,而对与北魏有间隙的,诸如后秦、北燕、北凉、刘宋等国,则实行联盟政策,利用他们来围攻北魏。

但是,毕竟柔然对于北魏而言,它只是一个较强大的部落,它虽能对北魏造成威胁,可这威胁却不是致命的,当时,因争霸中原的需要,北魏并未花大力气去对付柔然,对其多是实施“以守代攻”的决策。429年,随着北魏逐渐走向鼎盛,并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周边北燕、北凉等国再也对其起不到多大的威胁时,北魏终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柔然国,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分两路进攻柔然,柔然大败,其汗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战后,拓跋焘率军追击,“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经此一役,柔然由盛转衰。

此后,因北魏的衰落与分裂,柔然在阿那瓌走向了短暂的复兴。依靠着北魏此起彼伏的内乱,阿那瓌趁乱占据了漠北、漠南之地,并击败了高车国,占据其大部分地盘,一时间,柔然是“部落既和,士马稍盛”,恢复了往日的一丝荣耀。再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两国为了消灭对方,对阿那瓌都是极尽拉拢,而阿那瓌也乐于此,是两不得罪,安心的发展本国势力,并重用汉官,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知识,由此柔然是越发兴旺。

但是,好久不长,因突厥部的突然壮大,柔然陷入了亡国的境地。552年,突厥部首领伊利可汗求婚于阿那瓌,被阿那瓌拒绝,恼羞成怒的伊利可汗遂联合高车国,攻打柔然,阿那瓌不敌自杀。此后,一度复兴的柔然分裂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柔然王室庵罗辰等的带领下依附北齐,而留在漠北的分裂东西两部分,各尊其主,东部柔然奉铁伐为主,西部柔然奉邓叔子为主。

可是,不久,东部柔然被突厥再次击败,依附北齐,被北齐连同先前归降的庵罗辰等一起安置在马邑川一带。而后,在553年,庵罗辰率东部柔然叛齐,意图逃回漠北,在北齐的追击下,东部柔然近乎全军覆没,自此不存。555年,仅存的西部柔然又被突厥木杆可汗俟斤击败,邓叔子领余众数千依附西魏。初,西魏倒很是善待邓叔子,是“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是不久在突厥的威胁下,西魏实力不济,只得是将邓叔子及其余部交由突厥,而后其被突厥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近乎灭族。

最后,分散在其他地区的柔然余众,怕被突厥报复,多数余众选择西迁,此后行踪不明(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人,就西迁的柔然人),少数的柔然人选择留在漠北,隐姓埋名,并最终逐渐融合在突厥、契丹部落之中。自此,曾经盛极一时的柔然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复存在。

柔然族的英雄木骨闾,幼年曾经被鲜卑拓跋部擒获,沦为奴隶。他成年后因为骁勇善战被免去奴隶身份升为骑兵。后来,木骨闾因犯了过错应受到斩刑的处罚而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因自己的名望而积聚的了一百多人的力量。他逃到到阴山之北一带,投靠了统治那里的少数民族,并在那里不断的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比他更加彪勇善战,不断兼并其他部落,势力大增,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车鹿会觉得自己部落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就自称为柔然,附属于北魏,部落首领称为大人。“柔然”一词起源于阿尔泰语,意思是聪敏、贤明和礼义、法则。

在与北魏共存的时期,他们既有相互征伐的时期,也有和平共处的时候。至6世纪初中叶,突厥日益强大。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环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环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西魏恭帝二年(齐天保六年,555)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南北朝时,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柔然人融入了中原。

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阿瓦尔人),其实为公元八世纪中叶由亚洲迁到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阿瓦尔汗国。拜占庭历史学家塞俄菲拉克特斯·西摩卡塔认为有两种阿瓦尔人,真阿瓦尔人是柔然人:他们是蒙古种人,在整个5世纪一直是蒙古的主人,直到552年才被突厥人击溃和取代。假阿瓦尔人是欧洲中世纪史上的阿瓦尔人,他们是盗用了阿瓦尔这一令人害怕的名称。

阿瓦尔人(是否为柔然后裔,史学界有争议。这里暂且介绍一下)入欧洲之初,可谓一路顺风,先后征服了Sabir和十姓回纥(Onoghur)诸部,保加尔人(Bulgar)也被迫加入其联盟,就连刚刚在欧洲历史上开始觉醒之斯拉夫部落也大部臣服于阿瓦尔人;然而,慑于东方日益逼近之突厥之威胁,阿瓦尔人不得不进一步西迁。当时,多瑙河中游主要由日耳曼部落之格皮德人(Gepid)统治已逾百年,阿瓦尔人人便联合其北之伦巴德(Lombard)人共破格皮德人(Gepid),之后独占其地。此后阿瓦尔人多次进犯拜占庭帝国,值突厥内乱无暇西顾之际其势更盛,常与波斯联合夹击拜国。公元七世纪,与斯拉夫人联合进攻拜占庭的阿瓦尔人人也遭到惨败,从此阿瓦尔人一蹶不振,盟迅即瓦解,本部局促于中欧,苟延残喘至九世纪初,终被查理曼之法兰克人与多瑙河之保加尔人(Bulgar)击灭,余众遂融入当地,后同化于马扎尔人及邻近之斯拉夫人。又当阿瓦尔人强盛时,曾统治高加索等地,因山高地僻,受外界影响较小,故留下一支后裔,这便是今日俄联邦北高加索东部达吉斯坦地区的阿瓦尔人。

标签: 柔然

更多文章

  • 历史真相: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两个政权:伪楚和伪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虏钦徽二宗,百官北上,史称“靖康之难”。金人占领宋朝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通过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

  • 三国曹魏“浮华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浮华案

    魏明帝,即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历来史家都认为,曹丕接受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向士族妥协,而士族则以支持曹丕篡汉为汇报,而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断推行,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实,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浮华案则昭示着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依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国后最理想的都城选择地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祖

    朱元璋选择的都城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明代并非只有一个都城,而是多都制,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这里的南京与今天的南京意义是不一样,南是南方的意思,京是京都的意思,当时的南京合起就是南方的京都。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把汴梁改为开封府,称北京,这里北京的意思是北方

  • 周朝的礼乐制度中大雁为何会被用来当作嫁娶之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朝

    古代婚礼有六个必备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有云:“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周朝

  • 唐高宗李治为何频繁的更换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所有年号650年永徽656年显庆中国历史朝代表661年龙朔664年麟德666年乾封668年总章670年咸亨674年上元676年仪凤679年调露680年永隆681年开耀682年永淳683年弘道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

  • 中国历代北伐战争成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伐

    中国历史上有数十次的大规模北伐,一般是指南方政权为了完成统一而发起的由南到北的战争。历史上北伐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完全成功的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一举击溃蒙古主力,将蒙古的王公贵族们赶回塞外老家。还有一次北伐算是成功一半,那就是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什么历代北伐通常会失败,其实有很多共性原因,归

  • 历史上哪一年竟然出现四次改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年号

    中国历史上一般新皇帝即位会进行改元,也就是改年号,有的是即位当月就改而,有的则是到来年正月改元。当然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会改元,而且在一年里会进行多次改年号,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年号狂武则天就时常这样操作。在历史上有四年里竟然出现四次更改年号的现象,那我们就看看到底都是那些年份。这四次改年号分别出现在38

  • 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哪个朝代的附属国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附属国

    附属国是指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上在外交、金融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强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在封建社会阶段,强大的封建帝国王朝用自己的武力征服周边小的国家,让其臣服且每年向帝国纳贡。中国的附属国与西方的附属国不同,只是在名义上为中国的属国,其实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是独立的。所谓附属主要体现在:统治者不

  • 蒙古四大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1227年,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的过

  • 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为何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禄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一个朝代。不仅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这样的盛世。也涌现出不少风流人物,有李世民、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强人,也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才子,还有李靖、薛仁贵这样的战神人物。甚至到了现代,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唐文化,如唐装、唐人街等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